11月25日一早,天氣晴好。記者一行驅車離開四川劍閣縣下寺鎮,出發前往劍閣縣翠云廊。古往今來,翠云廊的美譽實在太多——前有清代詩人喬缽“翠云廊,蒼煙護,苔花蔭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的百年詠唱,后有“世界奇觀”的高度贊譽。
翠云廊以普安鎮為中心,分西段、北段、南段三段,東至閬中,西至梓潼,北到昭化。
檢察機關建立古柏資源保護基地
“翠云廊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好、里程最長、數量最多的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劍閣縣翠云廊古柏自然保護中心主任唐天勇向記者介紹。“翠云廊現存古樹7700余株,平均樹齡1050年,最高樹齡達2300年,始植于先秦。”翠云廊解說人員蒲元彬介紹。
檢察官用無人機查看古樹保護情況
如何更好地保護這些古樹名木?“近年來,我們一方面堅決打擊破壞古樹及其生態環境的各類刑事犯罪;另一方面,通過行政公益訴訟檢察履職,推動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縣境內古樹名木開展普查,為它們建立了‘一樹一檔’電子數據庫,讓每株古柏都有了‘身份證’。”劍閣縣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黃莉告訴記者,劍閣干部群眾也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古樹。
古柏樹標識牌
記者隨即掃描劍閣翠云廊最著名的古柏樹之一“劍閣柏”的身份證二維碼,手機立即顯示出這棵2300歲古木的植物信息、古木屬性及位置,內容不可謂不詳細。
翠云廊古柏林
同時,劍閣縣檢察院還與林業部門深入踐行“林長+檢察長”制度,共同建立“古柏資源保護檢察工作站”,在翠云廊和攔馬墻設立“古柏資源保護基地”,多點位、全方面為古柏“保駕護航”。
在密林間行進著,一塊紅褐色展示牌吸引了記者注意。2023年7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元市劍閣縣翠云廊視察。總書記指出,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夠延續得這么久、保護得這么好,得益于明代開始頒布實行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樹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襲至今、相習成風,更得益于當地百姓世代共同守護。臨行前,他囑咐當地負責同志,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時刻激勵著新時代的護柏人。”黃莉告訴記者。
2023年11月,由廣元市檢察院牽頭,四川成都、德陽、綿陽、南充、巴中和陜西漢中、甘肅隴南等地的檢察院聯手共建跨區域協作機制,此后,檢察機關對于翠云廊的保護工作便駛進了快車道。
綿陽梓潼作為翠云廊西線起點,其境內的純古柏林中,成片的古柏蔚然深秀,2300余年樹齡的古柏王蒼勁如龍,這里被譽為“古柏大觀園”“森林活化石”。
“從地理上,梓潼翠云廊位于七曲山系,與七曲山共同孕育出梓潼縣的歷史文化,梓潼縣檢察院立足該地特色文物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體保護。”梓潼縣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廖小舟表示,該院加強“府檢聯動”,形成守護文物文化遺產的保護合力。
古樹名木,雄渾蒼勁、青翠滿目;歷史遺跡,底蘊悠深、動人心魄。它們共同見證了千年的滄桑巨變,連通著過去、現在與未來。“中華民族一定也能像這片古樹林一樣,歷經千年滄桑,仍生機盎然。”廣元市檢察院第五檢察部主任孫麗鋆展望道。
翠云廊小貼士
翠云廊,是以劍州古城普安為中心,南至閬中古城,西到梓潼縣大廟山,北達昭化古城,總里程約260公里的古代人工栽植的驛道古柏群,現存古柏20391株。其中劍閣縣境內全長151公里,現存驛道古柏7778株。被譽為國之珍寶、世界奇觀。
——來源:劍閣縣林業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