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對于很多人的定義是什么呢?一段故事,然后學到了自己腦子里就是歷史嗎?如果你以這樣的態度學習歷史,那毫無疑問就是誤人誤己。歷史就像人生一樣,每句話里面都有真有假,生活中不能去偽存真,那么你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而歷史上沒有這種能力,你就會成為創作者的精神奴隸。比如三國演義為什么擁劉貶曹,那是因為羅貫中就是張士誠的幕僚,因此他屬于社會上層,當然會宣揚正統思想,那么三國時期何為正統呢?那就是漢。
幕僚
那么我為什么說羅貫中擁劉貶曹呢?因為三國演義里面的角色很豐富,但卻構不成因果,而且也不符合邏輯。首先曹操是否為奸雄呢?不管范曄的《后漢書》還是陳壽的《三國志》都沒有表現出來。其實不管任何話語,換個角度解讀都會有不同的意義。比如汝南許子將評價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曹操很有能力,也可以理解為曹操是奸雄。但我們如果用邏輯理論分析就會發現,亂世能夠存活的哪個不是奸雄呢?劉備號稱興復漢室,那么為什么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第一個追擊的反而是曹操呢?漢獻帝被追殺逃跑,劉備連救援的反映都沒有呢?
其實這里我不是說劉備多么道貌岸然,因為這就是亂世生存法則,能活著就很不容易了。在爾虞我詐的亂世,你不奸詐早就沒命了,因此奸雄也是亂世的出品。而貶低曹操明顯也不符合邏輯。如果曹操真的一無是處,那么荀彧、郭嘉、戲志才、劉曄等謀士為什么會紛紛追隨呢?李典、樂進、呂虔、張遼等將領為什么會誓死追隨呢?我們要知道當時曹操的處境還不如袁術呢?這其實就很說明問題了,從曹操馬踏麥田割發代首,就意味著他有別人所沒有的東西:法治,或許他對不起荀彧,對不起糧草官、對不起董承等人,但他卻讓北方從此免受戰亂。
曹操
很多人抨擊劉邦大殺功臣,褒揚漢光武帝善待功臣,那么你是站在誰的角度呢?從邏輯思維的角度分析、劉邦善待功臣且功臣不造反的情況只有一種:那就是實行周朝的分封制。而項羽已經實行過了,結果就是將天下百姓陷入戰亂之中,這難道就是你所說的善?漢光武帝倒是善待功臣了,然后東漢有個一個新的特點:世家林立。對內世家操縱皇權,因此東漢的皇帝普遍短命。對外世家貪婪無度并與地方勾結致使民不聊生,漢光武帝倒是落了一個好名聲,然后他的子孫和百姓遭殃了,這難道是善嗎?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被人稱為美談,這些將領哪個不是為禍一方的地痞惡霸呢?或許第一代能夠潔身自好,那么他的子孫呢?北宋王朝不光要維持自己的開支,然后用大量的錢財來養他們,然后出現一個詞叫“冗費”。那么這些錢財怎么來呢?還不是靠盤剝百姓得來的,這種利及自己禍及子孫的行為我不知道善外哪里呢?很多人評價一個事情從來不站在自己的角度,甚至站在對立的角度干著傷害自己的事,這不是很好笑嗎?這就是典型的缺乏邏輯。
冗費
很多人都有極端的思想,比如用愛屋及烏和恨屋及烏的思維去評論一件事或者一個人。又或者用兩面法非要在壞人身上找優點。因為你所謂的人有好處也有壞處說白了就是你拿著這套理論去生搬硬套,這也是一種僵化的思維。這就像廚子一樣,放多少鹽從來不是定數而是自己的感覺,如果你靠定數說明你不是一個好廚子,而廚子的優劣就是同一道菜對于火候的把握和調料的添加,這些都是經驗和天賦,同樣看史書也是一樣,同樣的在不同的認知和思維下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歷史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兼容性。古人最喜歡的就是辯論,朝廷里面有個舉措叫庭議。如果都有對錯了還議論什么呢?反過來,如果皇帝都不敢將自己的認知用庭議來檢驗,那么他的觀點就一定是錯誤的。歷史的本質就是去偽存真,如果去偽存真就是在討論和辯論中啟發自己的認知,從而有了趨真性的答案。而這也是教育的本質,當初孔子施教,除了老師講述事實之外,學生也可以討論觀點甚至可以辯駁孔子的觀點,這就是教育的意義。
質疑
或者兩小兒辨日是寫出來的,但起碼能反映出那時候人的心態是敢于質疑,接受質疑。如果讀歷史只是死記硬背和灌輸思想,那么這樣禁錮自己的思維無疑是一種摧殘,我認為讀歷史的意義除了與偽存真懂得辨別和邏輯才是學習歷史的意義。或許我們看不到親王掃六合的悲壯,看不到冠軍侯封狼居胥的金戈鐵馬,看不到貞觀之治的盛世長歌。但我們可以避免成為秦檜、蔡京、嚴嵩這樣的小人遺臭萬年,我們可以把書本照進理想,然后用理想海戰改造現實,這就是歷史甚至讀書的意義,不是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