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個姓氏很有意思,一提起,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歷史上個一個反派皇帝。
這個姓就是殷姓,而這個反派皇帝就是殷商王朝的商紂王。
我們先來說一說殷姓的源流。
殷姓,得姓始祖為契,帝嚳之子,商部族始祖。
契姓子。子在古代,就是蛋、卵的意思。傳說中,契的母親,因為吞食了燕卵,懷孕后生了契,因此被賜為子姓。
契是舜帝身邊的重要官員,主要掌管教化。
后來,他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勞,被分封到了商,也就是今天河南商丘西南一帶。
在這里,他的后裔子孫,建立了商王朝。
此后的商王朝,經歷了多次的遷徙,到了第十代君王盤庚時代,他把都城從奄(今山東曲阜)遷到了殷(今河南安陽)。
在古代時候,人們認為“殷”為中心,萬邦中央,因此,商王朝又被稱“殷商”,先祖契被后人稱為殷契。
殷商王朝共傳國二十二代,六百十九年。商帝辛(紂王)被周武王姬發所滅。
周朝傳至周公旦時代,他找到了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并把他分封到了宋(今河南省商丘),主要任務就是管理故殷商之遺民。
這些殷商后裔,便以原國名為氏,稱殷姓,尊殷契為其得姓始祖,世代相傳至今。
時間來到宋朝初年,趙匡胤當了皇帝。他很快發布了一道命令,讓殷姓人家改姓。
這是因為,趙匡胤的父親叫趙弘殷。
為了避開他的名諱,很多殷姓人家便把自己的姓氏改為湯氏、商氏、戴氏等等。
這也是為什么到了今天,俗語中有“殷商湯戴是一家”的由來。
接下來,再說一下大名鼎鼎的商紂王。
《封神演義》中的紂王,昏庸暴虐,寵信妲己,任用奸佞,不理朝政。
《史記》中的紂王,喜好“酒池肉林”,實施“炮烙之刑”。
但,郭沫若先生否定了這個觀點,為商紂王正名。
他認為紂王征伐東夷,經營東南沿海,對于民族發展的功勞是不可淹沒。
紂王被針對,是因為改革方式超前,這才發生了八百諸侯反叛。
郭沫若先生詩中有這樣的句子:
偶來洹水憶帝辛, 統一神州肇此人。勿謂帝辛太暴虐,奴隸解放實前驅。中原文化殷創始,殷辛之功邁周武 。殷辛之罪有莫須。 殷辛之冤當解除。
如今,全國殷姓人口約220萬左右,主要分布于云南、江蘇兩省,其中殷姓的第一大省為云南,大約占全國殷姓人口的31%。
在山東煙臺龍口市北馬鎮有個“臺上殷家”村,《龍口市村莊志》就有記載:這里的殷姓村民,是明洪武年間,由云南大柳樹底下廟頭殷家村遷來定居。
而在浙江寧波市鄞州區東錢湖鎮,有個殷灣村,卻沒有殷姓村民。
在村民族譜中記載:這里是應氏故址,后人在寫志書的時候,把“應”寫作“殷”,再之后以訛傳訛,就有了殷灣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