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是怎樣的?
看到《不討好的勇氣》中的吳秀雅(李庚希飾)就知道了。盡管工作能力強,卻常常受到同事的氣,甚至還要因為男友的優秀而成為眾人議論的焦點。然而,學生時代的她,曾經是勇敢、大膽的,但因遭遇和誤解而不得不封閉真實的自己。在職場上壓抑多年的她,在某次無意中與昔日同學史野(魏大勛飾)重逢時,看著史野在臺上以幽默的方式吐槽工作中的遭遇,吳秀雅被觸動,她也沖上了舞臺,把多年積壓的憤懣與不滿傾瀉而出。
“都市+”的多元融合,
類型破立有跡可循
“為什么我穿裙子會被欺負?因為你們這么多人都穿一條褲子。”曾經的吳秀雅,是一個率直、有個性、敢于表達的高中生。面對同學的霸凌,她會在做檢討時把教導主任關在門外,敢在廣播里用犀利詼諧的吐槽講出事實真相,大膽表達不滿。但也正是這份“真實”,無意間連累了班長、班主任,甚至自己的父母,讓她從此選擇隱藏起自己。
《不討好的勇氣》巧妙地融合了“都市+”的多元元素,不僅為觀眾呈現了復雜多樣的群像,更在人物塑造上深化了都市劇集的內容層次。這部作品以其接地氣的“小人物”角色為切入,使得都市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女主角吳秀雅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她的經歷與現代職場中普通人的生活軌跡不謀而合,其所經歷的波折和磨難、最終敢于“開麥”的勇氣,都是對都市中普遍存在的“討好型人格”現象的深刻反思。
劇集采用單元結構的形式來敘事,每集各有各的主題和場景,通過這種形式講述人物成長和情感上的變化。無論是吳秀雅與史野的互動,還是其接觸脫口秀后的成長蛻變,都為劇情注入了活力。每集的情節都富有張力,同時以脫口秀作為點睛之筆,制造出高潮迭起的觀劇體驗。
但更重要的是,《不討好的勇氣》中,主人公吳秀雅的成長歷程是劇集的核心線索。從吳秀雅和同學的討論,到她在廣播室讀檢討書的吐槽,再到她在脫口秀舞臺上的表演,這些情節不僅強化了戲劇張力,還讓“脫口秀”以一種更生活化的方式融入劇集,消解了舞臺表演的儀式感。
“如果你一直想要得到所有人的認可,那你就會活成一個虛擬的人”“越努力,越討好;越討好,越沒有自我”“向前跑,不退不逃,不去討好。向前跑,風中吹響號角”“比起炸場的火爆,冷場才是人生的常態,快樂和得意都是一瞬間的,孤獨、寂寞、尷尬、求而不得才會一直伴隨著我們”……劇集嫁接脫口秀的元素,也讓更多金句伴隨具體的場景與劇情出現,成為表達人物內心想法的載體,避免成為空無一物的漂亮話。
《不討好的勇氣》以其真實與犀利交錯的敘事風格,深刻揭示了現代職場的荒誕與困境。劇中,吳秀雅在面對職場中的不公與勾心斗角時,時常用幽默的段子來調侃自己的境遇,這種輕松幽默的方式與她內心的煎熬形成了鮮明對比。現實的嚴酷和段子的詼諧交織在一起,呈現出一種酸澀的荒誕感,仿佛告訴觀眾:在眾人忙于迎合與討好的社會中,保持自我、勇敢發聲,才是對真實生活最好的反擊。這樣的對比不僅引發了觀眾的深思,也讓人忍俊不禁,直面生活的不易與真實。
讓“窘迫”身臨其境,
才更能凸顯“勇氣”的張力
吳秀雅身著職業裝,蹬著小皮鞋,手中拿著文件匆匆前往會議室時,偶然發現自己的一只船襪縮到了腳后跟下面。在這細微而又極具真實感的瞬間,她蹲下身試圖調整襪子,卻被同事催促前往會議室。
《不討好的勇氣》以其對現實生活的細膩刻畫,展現了初入職場者的切實困境。劇中人物吳秀雅的遭遇,不再是那些輕飄飄高聳于云端的都市劇中的典型形象。相反,她所面臨的職場壓力、人際關系的復雜、升職加薪的難關等,都顯得格外落地。
除此之外,以吳秀雅的男朋友鄭昊為例,他的控制欲從工作到生活無處不在,常常讓秀雅感到窒息。在同一家公司中,秀雅既有能力又有努力,卻被同事們和領導視為“男友的關系戶”,這種暗示不僅剝奪了她的自我價值,也反映了職場中女性所面臨的性別難題。而當身為“滬漂”的秀雅來到鄭昊的家中,她面對的還有來自于鄭昊母親暗示的本地人優越感。通過吳秀雅的視角,這部劇探討了女性在追求自我實現與面對社會壓力之間的掙扎,促使觀眾對這些現實問題進行反思和討論。
該劇的內容聚焦敘述視角,第一視角的旁白和脫口秀相結合,讓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劇中人物的心路歷程、得以窺見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變化。關鍵這種風格化的語言,能讓普通人的人生以一種非悲情的敘事方式被看見、被提煉、被升華,提供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讓觀眾在笑聲中獲得共情與撫慰。
通過脫口秀的形式,劇中人物得以以輕松幽默的方式表達對職場不公的看法和態度。這種輕巧的“冒犯”方式,不僅讓觀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了劇中的喜感,還讓觀眾對職場不公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而該劇所表達的不僅是職場的不公和人生的復雜,更是對人生況味的深刻探討。這也正好呼應了史野所說,“我覺得笑話的本質呢,就是換一個角度看這個世界,就是你所看到那些理所應當的事,它背后的荒謬,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
現實主義再探索,
“不討好”也是創新的源泉
故事開始,吳秀雅便是“拼命三娘”,夜以繼日地工作,希望為內宣部付出一切從而得到認可。然而,職場中的“坑”往往出其不意。當吳秀雅以為自己的方案將大放異彩時,卻被同事馬超輕而易舉地搶走了功勞,甚至馬超被提拔為內宣部的組長。更令人心寒的是,鄭昊,在這個關鍵時刻,并沒有為她挺身而出,反而勸她向馬超道歉,以“大局為重”。吳秀雅內心深感失望,疑惑男友是否真的是來支持她的,而不是來“補刀”的。
“我就問你,競標方案有一張表格是你做的嗎?飲料市場消費者的習慣喜好,你有一丁點了解嗎?我和龐靜熬夜加班的時候,你有問過一次我們需要幫忙嗎?”雖然長時間的工作讓她疲憊不堪,失眠困擾著她,但這一次,她不再繼續忍氣吞聲,選擇聽從內心的召喚,勇敢地站出來為自己發聲。她在辦公室與馬超發生激烈爭吵,堅決拒絕向整個部門道歉。這一舉動雖然讓領導有些不悅,但也讓同事們看到了她不同往常的一面。
這部劇并沒有采取非此即彼的激進主義文化態度或“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相對主義價值選擇,而是通過角色的成長歷程,傳遞了從“不討好”到“討好”,再到更堅定的“不討好”之間的價值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她大方地揪出腳底板的襪子是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動作,暗示她正在逐步解鎖真實的自我。這個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爆發,而是逐漸累積、慢慢改變的過程。這也正是劇情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秀雅退婚的情節中,鏡頭語言同樣精妙。她在敲門,停歇、繼續敲門,其內心有矛盾和掙扎,但也有依然堅定。這種表達方式突破了沉悶的氣氛,給人一種暫時的喘息空間,也讓觀眾能夠感受到角色的情感變化。
總的來說,《不討好的勇氣》也選擇了一種“不討好”的方式,提供了這樣一種啟發類型創新的樣本價值:在堅持“都市+現實主義”的總體思路指導下,這部劇不僅在形式上進行了大膽嘗試和創新,還在主題層面尋求了既破也立的嘗試。劇集通過非線性的敘事方式,以及白描式的描繪方式,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挑戰呈現得淋漓盡致;同時通過脫口秀等元素的引入,以新鮮少見且受到觀眾喜歡的表達方式來講述年輕人自己的故事;最終通過人文關切和理想取向的傳遞,讓觀眾在思考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希望和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