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北有山西平遙,南有寧波慈城,與平遙相較,江南的古縣城慈城,其歷史底蘊更為深邃悠遠。這里,遠山如黛,碧水繞村,仿佛一幅鋪展的書畫長卷,透露出無盡的文化韻味;小橋流水,江南風情,又似一位溫婉的女子,以其娟秀的姿容,訴說著千年的柔情。
一堵堵蒼老而奇特的破磚碎瓦,巧妙地堆砌成獨特的瓦爿墻,與庭院深深的官宅府第交相輝映,偏居一隅,卻能將江南的韻味,化作一首首動人的詩篇,信手拈來,韻味悠長。
慈城離寧波市區(qū)不到20公里,穿越市區(qū)那繁華喧囂的街道,一旦踏入江北大道,便如同踏入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田野間彌漫著泥土的芬芳,耳畔的嘈雜與心中的浮躁,在不經(jīng)意間拐了個彎,悄然消散。
慈城,這座古城的氣質(zhì),尤為獨特。它既精致講究,又不失古樸之風;既安靜從容,又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它適合人們放慢腳步,細細探訪,用心體味,仿佛需要一個悠長的假期,方能完全領(lǐng)略其魅力。又或許,它更適合一個人默默地坐著,靜靜地行走,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與自己的內(nèi)心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
校仕館
若你渴望一窺科舉考試的往昔風貌,校士館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去處!
慈城,這座被三山環(huán)抱、碧水環(huán)繞的古城,自古以來便是文風昌盛之地。自隋代以降的一千多年間,慈城孕育了五位狀元、三位探花、一位榜眼,更有五百三十四名進士及一千兩百多名舉人脫穎而出,其教育之繁榮,可見一斑。
校士館,這一占地逾八千平方米的宏偉建筑群,由大堂、東西文場、二堂、韓昌黎祠、黃文潔公祠及挑試所等主體建筑精妙構(gòu)成。在清朝的科舉制度中,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四級,而慈溪校士館,正是古代童試的舉辦地,也是科舉制度中最為基礎(chǔ)的一級考試場所。
正門之前,一塊照壁巍然矗立,照壁,又稱影壁,乃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之獨特元素,其功用在于隔離空間與辟邪。此照壁之上,雕刻著一條騰云駕霧的盤龍圖案,龍乃皇權(quán)之象征,“盤”字又與“伴”字相通,寓意著考生一旦金榜題名,便能伴君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盤龍圖案有單盤龍與雙盤龍之別,作為童試之地的慈溪校士館,自然選擇雕刻單盤龍圖案,以此象征其選拔人才的基礎(chǔ)性質(zhì)。
步入校士館,數(shù)十間考屋映入眼簾,每間考屋內(nèi)均設(shè)有四張考桌與四條凳子??荚嚂r,考生需在此居住數(shù)日,期間不得外出,飲食起居皆在考屋內(nèi)解決。
環(huán)顧四周,一群栩栩如生的蠟像映入眼簾,它們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年考生考試的場景:監(jiān)考官莊重威嚴,考生們則姿態(tài)各異,有的胸有成竹、揮毫潑墨,有的從容不迫、掩卷沉思,亦有的抓耳撓腮、左顧右盼,更有甚者耷拉著腦袋,顯得手足無措……置身于這場景之中,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充滿緊張與期待的考試現(xiàn)場。
馮俞故居
慈城流傳著一句老話:“馮家屋,俞家谷”,這短短六字,便道出了馮、俞兩家在慈城的顯赫地位。他們所居住過的宅邸,不僅彰顯了慈城的獨特韻味,其主體建筑更是保留了明代風格的精髓。馮宅與俞宅,僅一墻相隔,坐落于慈城的太陽殿路上,因此被當?shù)厝擞H切地稱為“馮俞宅”。
馮宅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乃明嘉靖年間湖廣布政使馮叔吉后裔的居所。而現(xiàn)存建筑,則是清乾隆后期所建,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俞宅,原本是馮叔吉故居的一部分,后因某種緣由轉(zhuǎn)售于俞家,這才有了“馮俞宅”之名。馮俞宅,作為寧波市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其建筑風格完美地體現(xiàn)了清初江南的韻味。
步入宅內(nèi),只見建筑布局錯落有致,由臺門、倒座、照壁、二門、正房及廂房等部分組成。大門進深二間,八字形檐墻威嚴矗立;二門則為磚砌牌樓式,古樸莊重。正房三間二弄,兩側(cè)耳房靜候一旁,左右?guī)扛鞫_間,布局合理,空間感十足。門樓與照壁之上,磚雕人物、花草等紋樣栩栩如生,刻工之細膩,刀法之流利,令人嘆為觀止。
繼續(xù)前行,正南方,一堵照壁映入眼簾,如今已化身為景德鎮(zhèn)青花瓷展館,吸引著絡繹不絕的游人駐足觀賞。繞過照壁,便是“祿”字照壁,那“祿”字石窗,更是馮家顯赫地位的象征,訴說著家族曾經(jīng)的輝煌。
宅院深深,靜謐而深沉,五馬頭墻高聳入云,作為古縣城現(xiàn)存最高的馬頭墻,它不僅是馮俞宅的標志性建筑,更是眾多游客心中的必打卡之地。馬頭墻在歲月的洗禮下,留下了迷蒙的痕跡,而那些古樸的明清風格建筑、精致的木雕與石窗、深邃的庭院,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此刻,不妨“請坐”,讓馮俞宅為你細細道來……
清道觀
“步隨瑤草入仙鄉(xiāng),只手撥開萬道霞。不聞鎬京玉笛奏,只見元鶴守丹砂?!边@兩句詩,恰如其分地描繪了慈城清道觀那超凡脫俗的意境。
清道觀,作為江浙地區(qū)聲名遠播的道觀之一,其歷史沿革充滿了滄桑與變遷。據(jù)導游姐姐介紹,慈城清道觀歷經(jīng)興毀,最后一次重建于2006年。在重建過程中,采用了傳統(tǒng)的建筑材料與工藝,使得建筑的質(zhì)量與藝術(shù)成就均達到了古建恢復重建的巔峰水平。從昔日道士敬神祀仙、修身養(yǎng)性的圣地,到如今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新時代實踐之所,清道觀完成了華麗的蛻變。
清道觀擁有三大奇觀:千年古柏參天而立,木質(zhì)轉(zhuǎn)幢奇特非凡,五金巨鐘精工鑄造,無不令游客嘆為觀止,其影響力更是遠播海內(nèi)外。清道觀的大門,被譽為“龍山第一門”,而其所在之山,則被稱為“句章第一山”,足見其地位之顯赫。
最為神奇的,莫過于清道觀的鐘聲。銅鐘選材純正,鑄造精良,音質(zhì)和諧,聲音洪亮悅耳。其體型之巨,甚至超過了天童寺那口重達6500公斤的青銅鐘。更令人驚嘆的是,如此龐大的鐘體,竟是由頭發(fā)絲編織的繩索懸吊而起。那繩索粗如臂膀,卻由無數(shù)纖細的發(fā)絲匯聚而成,展現(xiàn)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讓人深刻體會到“千鈞一發(fā)”的驚心動魄。
然而,清道觀巨鐘的魅力遠不止于此。每當鐘聲響起,那清脆洪亮的音質(zhì),能傳遍方圓二十余里,仿佛古人詩中所描繪的“晚鐘破巖腹,蕩出四天驚”,令人震撼不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