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達摩財經
11月27日,華夏基金發布公告稱,基金經理張弘弢因工作需要,卸任旗下在管7只產品,分別為華夏滬深300ETF及聯接基金、華夏上證50ETF、華夏中證500指數增強、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華夏科創板50ETF聯接基金、華夏網購精選,離任日期為2024年11月25日。
張弘弢是華夏基金旗下“ETF一哥”,隨著ETF今年以來的爆火,張弘弢的管理規模也隨之不斷上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張弘弢的管理規模高達4561.44億元,在全市場3757位基金經理之中,位列第十。
華夏基金在公告中表示,張弘弢的卸任原因為“工作需要”。此次“清倉式”卸任后,張弘弢目前在管的公募產品僅剩2只,分別為華夏中證紅利質量ETF及聯接基金。截至11月28日,上述2只產品規模為8.3億元。
華夏基金最近屢屢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今年9月,中證A500指數發布,作為A股市場最新發布的新標桿指數,中證A500發布后迅速成為當前市場最“吸金”的指數。多家公募基金加入了相關ETF產品的申報角逐,一向以ETF見長的華夏基金自然也參與其中,成為第二批獲批發行的基金公司之一。
華夏基金因為中證A500還一度引發了不小的風波。有媒體報道,華夏基金在電梯間投放的A500指數基金的廣告中,“投A500就選規模最大的華夏基金”這一表述,遭到了外界的質疑,被認為可能存在虛假宣傳之嫌。
依據相關法規,基金公司在宣傳材料里,若無充分確鑿的證據支持,不得擅自使用“最大”、“第一”等可能引起誤解的絕對化詞匯。理論上講,“規模最大”這樣的表述存在一定歧義,若以總規模或非貨幣基金規模作為衡量標準,目前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為易方達基金。
此外,11月15日,華夏基金還發布公告稱,自2024年11月18日起,華夏中證A500指數證券投資基金轉型為“華夏中證A50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聯接基金”,基金簡稱變更為“華夏中證A500ETF聯接”,各類基金份額代碼不變,登記機構仍然為華夏基金。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中證A500ETF于11月8日成立,也就是說,華夏基金先成立了中證A500的場外指數基金,隨后又成立了中證A500ETF,緊接著又把中證A500的場外指數基金轉成了中證A500ETF聯接基金。
對于這種操作,有業內人士認為,轉成聯接其實會有利于為ETF提供更好的流動性和增量資金,從而做大整體規模。
卷入ETF費率戰
華夏基金成立于1998年,是中國首批全國性公募基金之一。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華夏基金旗下的權益ETF管理規模已突破6700億元大關,且其年均規模已連續19年穩居行業榜首。
2004年,華夏基金發行華夏上證50ETF,成為國內最早開展ETF業務的基金公司。此后十余年里,華夏基金不斷創新并豐富自身的產品線布局,推出多種類型的ETF產品,涵蓋了諸多領域,其中包括中國首只中小盤股票ETF、首只跨境ETF、國內首批行業系列ETF等,初步奠定了其在ETF領域的龍頭地位。
在華夏基金的成長中,昔日“公募一哥”王亞偉做出了不小貢獻。在2006年牛市行情下,華夏基金在王亞偉帶領下迅速成長,不僅業績亮眼,規模也大幅擴張。2012年,王亞偉出走轉戰私募,之后,以余額寶為代表的貨幣市場基金迅速崛起,多重因素的影響之下,華夏基金的市場份額開始下滑。
2019年,在市場經過大幅下跌之后,ETF產品憑借風險分散、透明度高、交易便捷、費率低等優勢,逐漸受到廣大投資者的青睞。華夏基金趁勢通過大規模發行ETF產品,迅速擴大了自身的市場份額,并推動了整體規模的高速成長。
除了自身的經營管理之外,華夏基金的第一大股東中信證券也為其增長助力。資料顯示,中信證券目前持有華夏基金62.2%股份,憑借龐大的客戶群體和廣泛的渠道,也同樣為華夏基金提供了不少的客戶資源。
近年來,華夏基金在管理規模和規模排名上均逐漸穩定回升。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華夏基金的總規模為16696.25億元,非貨幣管理規模為11777.07億元,均位列行業第二位。
Wind數據顯示,華夏基金的ETF產品數量從2019年末的25只激增至2024年第三季度的91只,其ETF管理資產規模也從1196億元增長至6780億元。華夏基金在產品數量和ETF管理規模方面均位居行業之首。
但隨著ETF的火熱發展,各基金公司紛紛加大了在ETF領域的布局力度。為了擴大各自ETF的規模,從去年開始,基金公司打響費率戰,部分ETF產品的管理費率從原來的0.5%下調到了行業的最低檔0.15%,華夏基金ETF龍頭的地位已經出現壓力。
2023年末,華夏基金非貨ETF規模近4000億元,超過易方達近1400億元。截至11月28日,二者的差距已經縮小至800億元,易方達今年以來的非貨ETF規模增速遠遠超過華夏基金。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格局,以及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華夏基金也開始卷入到這場費率戰當中。
今年10月份,華夏基金開始下調旗下多只ETF產品的管理費率。其中,華夏創業板100ETF及其聯接基金管理費率由0.5%降至0.15%,華夏上證科創100ETF及其聯接基金的管理費率也由0.50%下降至0.15%。經粗略估算,上述兩只基金費率下調后,每年華夏基金將向投資者讓利近3000萬元。
主動權益表現不佳
由于ETF的同質化特性,隨著各家基金公司布局加強,華夏基金的優勢逐漸減弱。而主動權益基金的表現上看,仍難扛起重任。
2024年上半年,上證指數累計下跌0.25%,滬深300累計上漲0.89%。在此市場表現之下,公募基金的偏股產品業績整體并不樂觀,數據顯示,公募系的偏股基金上半年凈值收益率平均值約為-5%。
而華夏基金納入統計的114只股基中,有93只產品在上半年出現了凈值虧損,這一比例高達82%。其中,有14只基金的凈值虧損幅度超過了20%,整體虧損程度嚴重。華夏磐潤兩年定期開放基金的凈值在上半年內下跌了32%,這一表現在全市場同類產品中的排名為倒數第15。
值得一提的是,華夏基金中規模超過30億元的11只股基全部錄得虧損,其中百億基金華夏能源革新上半年虧損幅度超過了13%,遠超過同業平均5.66%的虧損。
而華夏基金上半年業績最好的4只主動偏股型基金,華夏港股通精選、華夏清潔能源龍頭、華夏融盛可持續一年持有、華夏融盛可持續一年持有,都是管理規模不足2億元的迷你基金。
在近年來的規模擴張過程中,華夏基金采取了“去明星基金經理化”的策略,這使得許多新晉基金經理迅速加入到管理行列。在過去的一年中,華夏基金新任命了22位基金經理,同時有9位基金經理離職。對于投資者而言,基金管理人的頻繁更迭可能意味著投資策略的重大變化。
主動權益基金的不佳表現,也導致華夏基金始終位居第二,難以實現對易方達的超越。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易方達管理的主動權益基金規模達到2634.77億元,而華夏基金僅為1423.32億元,位列行業第七。在管理總規模上,易方達比華夏基金多出近3500億元。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