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進學生行業認知,助力職業生涯發展,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2024年11月26日舉辦了就業指導服務月第三期活動——“傳承新聞精神,構筑新聞夢想”校友分享會。學院本科生工作辦公室邀請1998級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王華山校友作以“我與廣電二十年”為主題的精彩分享,王華山校友以其豐富的采寫經歷和深刻的行業洞察,為師生們分享了關于新聞職業精神和采寫技巧的真知灼見。
講座伊始,張老師首先回顧了自己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的心路歷程。他談到曾經在傳統媒體工作是大部分新聞院學子的職業選擇,但在過去十幾年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激烈地融合與轉變,因此,這對從業者的職業素養有了更為高的要求。因此,王華山校友認為,懷揣新聞傳播職業夢想的學子們應盡早掌握新聞采編技能以及剪輯、攝像技術,并熟悉使用AI相關軟件進行新媒體領域的創作,以適應職場上新的工作要求。
接著,王華山校友結合自己在采寫編導方面的經歷,分享了一系列傳播度較廣的案例。他首先以央視節目《跟著唐詩去旅行》中的李白篇為例,深入分析了該節目對長安的曝光度和知名度所產生的影響。以此為切入點,他提出了作為編劇和導演應具備的兩個核心能力:編劇能力和卓越的剪輯能力。王華山校友強調:“講述故事并非編導的終極目標,傳達深刻的道理才是關鍵。”此外,他認為電影是展現編導乃至整個社會價值觀的一種媒介。以張藝謀導演的作品為例,他詳細闡述了在編導過程中如何體現視頻背后的意識形態。他還強調了在新聞采編過程中,記者和編導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以便捕捉到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細節。
面對大部分學生可能存在困惑的職場難題,王華山校友也通過自身的親身經歷給予新聞院學子諄諄教誨。他認為“學歷是職場的敲門磚,但在入職后誰越早拋掉學歷光環誰就越早成功”。同時,他認為傳統媒介工作穩定性較強這一特點可能會造成一些從業者的惰性,對在場學子提出了“千萬不要陷入渾水摸魚的職場陷阱”的告誡。在講座的互動環節中,王華山校友以最近的“吳柳芳”事件為切入點,向在場的學子們提出了問題,并對這一事件所反映的舉國體制進行了中肯的評價。同時,他表示,類似極目新聞所發布的批評性報道,體現了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其對負面新聞的淡化處理有助于防止社會上不必要的揣測。他提醒學生們,新聞報道不僅要追求時效性和熱點,更應注重深度和質量。
對于可能存在的一些就業顧慮,王華山校友認為傳統媒體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可以通過全媒體建設找到新的發展模式,也可能借由AI等技術的不斷迭代來實現彎道超車。最后,他鼓勵在場的同學們要敢于嘗試,勇于創新,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以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成就。
文字|珞新傳媒 新聞部 尤一龍
圖片|珞新傳媒 新聞部 尤一龍
編輯|珞新傳媒 新聞部 張譯心
運營 | 珞新傳媒 新媒體部 袁藝菲
審核 | 金旻 珞新傳媒 劉藝博 王庹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