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逢酒局,看到吞云吐霧的老煙民,我就會問他們,你人生中第一根煙是在什么時候。
許多都是說,是在大學。其中不乏一些教授。
二十多年前的大學校園,盡管物質設施沒有今天好,但是論精神空間,相較當下,實在是豐盈。就說九十年代的電視劇,最次也還有《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之類的片子出現,而我們今天調侃的苦大仇深的文化學者余秋雨,現在也難以再出現一個。我們今天提到最多的是卡脖子,是電動車,是新興產業,是出海。但是這一個個大詞的背后,卻隱藏著很多文化的空洞。
想來跟當前大學對于學生的管理方式不無關系。大學給學生帶來的第一印象,就是社會給他們帶來的第一印象。很多潛意識就是這么來的。
今天看到一條新聞,26日,安徽蕪湖一高校當眾銷毀香煙。師生們圍在學校操場的兩只鐵桶邊上,看著里面焚燒的香煙。仿佛一個篝火晚會。我不知道,教職工里面會有多少煙民。他們會不會想起,自己在讀大學時候的狀態。
學校的理由當然很充分,“我們學校明令禁止學生吸煙,也是考慮到學生的健康和安全”。
但是換個角度,煙草局的不知道怎么看這件事。況且,煙購買了之后,就是學生的私有物品。如果學校禁止抽煙,也沒必要去損壞這些東西,讓他們在校外抽也就是了。搞這么大一陣勢,總讓我想到閹割二字。是的,抽煙是有害的,這我也承認。但是,如果沿著這個思維,是不是沉迷手機游戲,也是挺耽誤學習的。那是不是也要把沉迷游戲的學生的手機給砸了呢?
你指望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以后能有多大的創意呢?
二極管們先不著急噴我。
知道抽煙是有害的,在學校區域,尤其是宿舍、教室里面抽煙,以及在校方的管理之下,當眾把煙給燒了,在我看來這是完全不同的三件事。
用一刀切的手段去管理學生,威嚴是樹立起來了,也更容易管理,但是在這個活動中,我卻絲毫看不出有把學生當成是一個可以承擔責任的成年人的意思。
美國作家,有一派,像是馬克吐溫,還有寫《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都屬于對于現代教育體制的質疑派,他們不相信學校能夠真正教會學生什么東西。
其實我也是屬于這一派的。所以我從來不去參加什么校友的聚會,也不會在所謂的母校生日那一天,跟別人一起淚流滿面,轉發朋友圈。我只是感到很陌生。而我真正受到的良好的教育,基本全是來自于我讀過的書,想過的事,見過的人。大學里面有一些見識卓絕的老師,但是總體也比較少。對我個人的影響也比較有限。我更多的養分,真的就是在學校以外的地方來汲取的。
記得維特根斯坦寫過一句話,如果你想搞真正的哲學,那么就應該離開劍橋。
這說的還是劍橋。而劍橋在10萬人的小城里面,卻又200多個酒吧。RoseCrescent街角的Fcuk(英國時裝品牌)商店外的墻壁上,有劍橋學生在18662年寫的一首詩,叫《煙草頌—獻給煙草行》。里面有這樣的句子:“你使晨曦增媚,你使午餐填味,黃昏之樂尤最”;“我有五六兄弟,抽煙無妨友誼”。
再說就說多了。用張雨生的一句歌詞作為結束:
“手里沒有煙那就劃一根火柴吧
去抽你的無奈
去抽那永遠無法再來的一縷雨”——《沒有煙抽的日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