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社會,長久以來多子多福、傳宗接代、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在中國是根深蒂固,特別是在農村,兒子一直是被視為家庭的傳承者和頂梁柱,未來養老的主要依靠。
在我小時候的老家農村,父母的普遍觀念就是女孩子不需要有多高的學問,隨便讀幾年書后,就去學一門手藝,或者直接出門打工賺錢補貼家用,而男孩子大多數都是棍棒下才不情不愿的去上學,老一輩的思想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一代一代的這樣傳下來。
直到后來無意看到了它的下半句,“男子有德便是才,”神TM的女子無才便是德,連起來讀意思就完全變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并非字面上的貶低女性,而是強調女性的德行比才學更為重要,認為女性應當以德行為主,而不是貶低女性不能有才干?。?
而另一方面是反映古代社會對女性才學的看法,認為聰明的女子容易失節,因此不如沒有才學?,陳繼儒是不是看到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后才會有感而發?
然而隨著現在社會的進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這一觀念正在發生悄然轉變,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她們擁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上的獨立使得女性不再依賴于男性,而是成為了家庭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這種變化不僅提升了女性的社會地位,也改變了農村家庭的生育觀念。
所以現在農村的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讀書,兒女是一樣的對待,只要你讀,砸鍋賣鐵也要供,讀書就是唯一能出人頭地的最快捷徑,不管是兒是女,只要讀出息了,全家都能粘上光,結果就是現在出現了好多的扶弟魔,沒有父母的軟硬逼迫,哪來那么多的扶弟魔?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以前計劃生育遺留的問題,頭胎生兒子就不許生二胎,要是頭胎生的姑娘,間隔5年后允許生二胎,所以現在農村有許多的家庭都是兩個女兒,沒有兒子,還有些超生游擊隊是三個女兒的家庭,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和雙女戶家庭逐漸增多,普遍出現少子化現象,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無論是兒子還是女兒,這都使得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難以為繼,從而影響了傳統的養老模式,這種結果就是女兒不養老誰養老?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當初的計劃生育管的是相當的嚴厲,標語都是寫的“寧可家破,不可國亡”,詳細的就不寫了,估計寫了文章要么被河蟹,要么就發不出去,你們可以自己去搜索,或者問老人。
當年當母親苦,可能這就導致了那一批母親,就是現在的丈母娘的被動技能覺醒,結果就是彩禮使勁的往高了要,如果照那個年代,干超生游擊隊都要生兒子的做法,彩禮要上天都不過分,所以現在的丈母娘就是沒有高彩禮,還想我女兒幫你生孩子傳宗接代,做夢。
隨著現代生活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婚姻中的彩禮等費用,使得生養兒子的成本大幅上升,而女兒的養育成本相對較低,收益卻可能更大,農業現代化也降低了農業勞動中的體力要求,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在慢慢瓦解。
再就是從“重男輕女”到“男女平等”的觀念改變了,不再僅僅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越來越多的男性青年選擇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打拼,他們往往因為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等原因,難以經常回家照顧父母,這使得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難以為繼,這種生育觀念的轉變,為“養女防老”現象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與此同時,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隨著農業現代化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參與到社會經濟活動中,擁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這使得她們在經濟上具備了贍養父母的能力,也愿意承擔更多的養老責任,女兒們通常更加細心和體貼,能夠為父母提供更多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
因此,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意識到,女兒同樣可以承擔起養老的責任,隨著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農村父母對物質供養的依賴減少,更多期待情感陪伴。女兒通常更加細心和體貼,能夠為父母提供更多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兒子做得更好,這種養老觀念的變革,才推動了“養女防老”現象的興起。
它打破了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讓人們認識到女兒也可以是家庭的頂梁柱,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機會增多,經濟地位提升,使得她們有能力也愿意承擔更多的養老責任。
這一轉變不僅是對傳統觀念的挑戰,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未來,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村養老觀念和模式可能會繼續發生變化,以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然而,“養女防老”并非意味著兒子不再承擔養老責任,而是強調女兒在養老方面的重要作用,“養女防老”現象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一些女兒可能要在工作和照顧父母之間艱難平衡,承受較大壓力,最主要的是家庭遺產分配問題會引發矛盾,父母在財產分配問題上總是要偏向兒子多一點,這就是最大的矛盾點所在。
所以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啊!
本文章中的圖片都是用“姥姥的外孫”這部電影的劇照,雖然是泰國出品,但本質上講的還是一個“中國故事”,電影巧妙借用了潮汕移民的背景,其內核里充滿了中式文化和中式親情的元素,很值得一看的電影。
這部電影揭示了農村養老觀念和生育觀念的雙重轉變,影片深刻探討了親情、遺產爭奪、老人的孤獨以及家庭責任等主題,通過細膩的情感描繪和人物刻畫,展現了親情在現代社會中的復蘇、老人的孤獨、家庭責任與愛以及文化傳承等深刻議題。
不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家庭劇,更是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力作,影片深度剖析了多子女家庭中愛與偏愛的交織,姥姥對待不同子女的態度展現出其內心的掙扎與矛盾,尤其是對經濟困難的小兒子,她選擇了無私的偏愛,將唯一的房產留給他,盡管此舉引發了其他子女的不滿與紛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