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6月25日,咸豐九年的華北大地,被第二次大沽口之戰的炮火震撼。這場戰役不僅是清軍自鴉片戰爭以來首次取得的重大勝利,更是一面映照清朝封建體制內部腐朽與困境的鏡子。
勝利的喜訊迅速傳至京城,咸豐皇帝聞訊龍顏大悅,視此勝利為對他開戰口諭的有力回應。6月27日,他難掩喜悅,連頒四道圣旨,對僧格林沁大加贊賞,其中首道圣旨慷慨地“提銀五千兩,分別獎賞”,圣旨中記載的夷船無視理諭、擅自闖入并率先開炮的經過,以及清軍英勇回擊保衛家園的壯舉,可見于《清實錄咸豐朝實錄》的《咸豐九年·己未·五月·丙午》。這不僅是對僧格林沁個人功績的肯定,更是對清軍英勇抗戰精神的頌揚。
僧格林沁,這位清朝末年的杰出軍事將領,在戰役中表現出色,贏得了朝廷的賞識與提拔。他開始負責天津和北京城的防御保衛工作,并輔助載垣親王負責英法聯軍的談判。然而,在憤怒與沖動中,他違背了“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閃耀人性的古老智慧。
在《火燒圓明園》這部影片中,僧格林沁因英國談判代表巴夏禮的一句話而被激怒,竟穿著褡褳與巴夏禮摔跤,并將其摔入池中。這一幕雖引起觀眾熱烈反響,但歷史上的真相更為嚴峻。僧格林沁將巴夏禮外交使團39人扣留于圓明園,并默許殺害了其中21人,這一行為嚴重違反了國際慣例與外交禮儀,徹底激怒了英國人,并改變了外交沖突的性質。原本,僧格林沁等人誤以為巴夏禮是英國重臣,企圖通過扣押他迫使英法聯軍屈服,但巴夏禮僅是普通工人子弟,在英法聯軍中并無顯赫地位。
這一誤判如同迷霧中的航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招致英法聯軍的猛烈報復。這一行為背后,是僧格林沁對清朝封建體制的盲目忠誠,以及對外部世界的無知與恐懼。火燒圓明園,正是這一錯誤決策的直接后果。
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后,對圓明園實施了瘋狂的報復行動,法國軍隊搶掠了園中的值錢物品,英軍則憤怒地燒毀了這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歷史創傷和文化損失。這一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譴責,法國大文豪雨果更是為此發表了一封憤怒的信件,嚴厲譴責了英法的暴行。
僧格林沁的粗暴行為,與他長期軍隊的管理作風密切相關。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曾描述僧格林沁在同治三年九月率領軍隊進入湖北圍剿捻軍時的行為,指出他“勇悍有余而不學無術,軍令太不整肅,所至淫掠殘暴,與發捻無異,以故湖北人民大失望”。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在曹州高樓寨中伏被殺,終年55歲,這是他向政治官僚靠攏轉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價,真是英雄末路。
與此同時,載垣的命運也在歷史的洪流中發生了深刻轉變。作為政治官僚的典型代表,1860年載垣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聯軍談判。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后,他跟隨咸豐皇帝逃往承德。咸豐帝崩殂后,他與其他七人一同被任命為“贊襄政務大臣”。
但好景不長,慈禧和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載垣因反對慈禧太后垂簾聽政而被革職奪爵,并在1861年11月8日被賜自盡而死,年僅46歲。載垣的悲劇,不僅是他個人政治斗爭的失敗,更是清朝末年政治漩渦的腐敗與宮廷斗爭的縮影。
與僧格林沁和載垣不同,郭嵩燾作為技術官僚的代表,展現出了難得的清醒與理智。他曾向僧格林沁建議與洋人議和,卻遭到拒絕。然而,他并未因此放棄對時局的關注和思考。第二次大沽口之戰后,他被派往煙臺查稅,卻因故被僧格林沁彈劾。盡管受到“降二級調用”的處分,但他并未因此沉淪。
相反,他淡出官場,轉而投身學術,最終成為大清駐英國首任大使,并留下了《中庸質疑》《使西紀程》《郭嵩燾日記》等著作,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就是英雄末路、政治漩渦中的清醒之光。
通過對這三位主角命運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清朝封建體制的弊端與局限。僧格林沁的軍事勝利與外交失誤、載垣的政治斗爭與悲劇結局、郭嵩燾的學術轉型與深遠影響,共同揭示了清朝末年帝王決策背后的復雜情感與深遠影響。
本文為《帝王的決策壓力》系列第十一篇,下一篇是終結篇,將聚焦咸豐皇帝在大沽口之戰與圓明園之焚中的反差人生,及其對大清的影響,深刻反思封建體制的弊端,以及它如何束縛了帝王的決策,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在此,衷心感謝各位讀者一直以來的支持與陪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