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我隨西北旅游協作區秘書長王曉民前往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河湟新區的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青繡數字化總部參觀考察。迎接我們的是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會長蘇曉莉和總經理李曉燕,她們不僅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還親自帶領我們參觀了整個總部大樓。在這里,讓我切身感受到,青繡不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更是一種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李曉燕/攝)
一
進入總部一樓兩千多平米的展示大廳,仿佛置身于一個五彩斑斕的青繡世界。這里陳列著各式各樣的青繡作品,有氣勢恢宏的《唐蕃古道》《九曲黃河第一灣》《萬里長城》《民族團結》等大幅繡畫,有華麗精美的民族服飾,也有精致可愛的抱枕、團扇、絲巾、擺件等小飾品。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色彩明艷,線條流暢,讓人愛不釋手。繡品中的人物形象、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等惟妙惟肖,充分展示了青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湛技藝。其中,土族盤繡針法細膩,圖案精美,色彩搭配鮮艷而和諧;湟中堆繡則立體感十足,層次分明,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貴南藏繡展現出濃郁的藏族文化特色,圖案寓意深遠,繡工精湛。每一針每一線都訴說著古老的故事,彰顯著繡娘們的匠心獨運,無不讓人驚嘆青繡技藝的廣泛應用和無限魅力。
蘇曉莉介紹說,青繡數字化總部是海東市重點項目、青海省發展青繡平臺經濟試點項目,總部設有青繡展示展覽銷售中心、注冊結算中心、大數據中心、服務中心、運營中心、培訓中心、設計研發中心、標準化生產車間、傳承人工作間、原材料配送中心和線下線上銷售平臺等機構。
其中,大數據中心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收集、分析青繡產業的相關數據,為青繡產業的發展提供數據支持,讓企業能夠更加精準地把握市場動態和消費者需求;服務中心為入駐的企業和繡娘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包括政策咨詢、法律咨詢、財務管理、品牌策劃等,幫助他們解決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為青繡產業的發展保駕護航;培訓中心是培養青繡專業人才的重要場所,在這里,繡娘們可以不斷學習和提升自己的技藝水平,同時也為青繡產業的傳承和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設計研發中心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不斷推陳出新,研發出更具時尚感和市場競爭力的青繡產品,使青繡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更好地適應現代市場的需求;線下線上銷售平臺搭建了線下實體店和線上電商平臺相結合的銷售渠道,拓寬了青繡產品的銷售市場,讓青繡產品能夠更便捷地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任玲玲/攝)
“建立青繡數字化總部的目的,是為了整合政府資源、互聯網產品生態資源和金融機構產品資源,為青海青繡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打造專屬電子商務和社交服務平臺,提供數據存儲、數據計算、精準營銷、品牌推廣、注冊結算、產品購銷、人員培訓、政務服務、金融產品等集成服務,建立以海東為樞紐、各市州聯動、向全國延伸的青海青繡產業供應鏈體系,實現產業全鏈條數字化升級,帶動全省15萬繡娘和140多家小微企業、工坊、合作社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拓展青海青繡產業盈利能力,提高對青海本地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碧K曉莉說。據她介紹,截至目前,已有140家企業(工坊)入駐總部,集中培訓工坊帶頭人50余人,培訓繡娘1500人,孵化10家企業簽訂青繡訂單產品6萬余件,上架產品420款。
二
土族盤繡是青繡的靈魂所在,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在青繡數字化總部內,我們深入了解到土族盤繡的獨特魅力及其在當代社會的重要性。這里不僅是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的典范,也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提升區域文化軟實力的關鍵力量。
(蘇曉莉/攝)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這塊自然風光雄渾、高遠、古樸、純凈的土地,不僅是自然之美的寶庫,更是青繡文化的發源地。在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土族人民用自己的雙手編織了一首首生動的刺繡歌謠,這就是他們獨特的青繡藝術。青繡,作為一種古老的民族刺繡技藝,是土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考古發現,這項技藝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紀左右,當時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吐谷渾墓葬中就發現了類似青繡的繡品。這一發現不僅證明了青繡技藝的悠久歷史,也展現了土族人民對美的追求和創造。
(蘇曉莉/攝)
青繡以其濃郁的民族氣息、廣泛的題材和豐富的內容而著稱。它不僅是一種裝飾藝術,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體現。從服飾的每一個細節——頭飾、衣領、衣胸、辮筒、腰帶、圍肚、鞋襪,到日常用品如枕巾、針扎、荷包、煙袋、背包等,處處都蘊含著土族人民的匠心獨運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任玲玲/攝)
土族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黑色純棉布作為底料,紅、黃、綠、藍、橙、紫、白等七色繡線在上面穿梭交織,配色協調,鮮艷奪目。這種色彩的運用和搭配,充分體現了土族人民對色彩的敏感度和創造力。盤繡的針法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這種技法雖然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
(任玲玲/攝)
土族盤繡圖案構思巧妙,是盤繡藝術的一大特色。法輪(土語稱為擴日洛)、太極圖、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紋、菱形、鳥雀頭、人物、佛像等幾十種樣式,每一種都蘊含著土族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這些圖案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還富含深厚的文化內涵。
(任玲玲/攝)
隨著時代的發展,土族盤繡也在不斷創新和發展。繡娘們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技藝中,使得盤繡產品更加多樣化,滿足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同時,通過電商平臺和各種展覽活動,土族盤繡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
(任玲玲/攝)
2006 年,土族盤繡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8 年被列入第一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目前,互助土族自治縣青繡產業已形成以“土族盤繡為主打,其它青繡相輔相成、共同繁榮發展”的格局,“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和合作社、小團體、小作坊等的產業發展載體日趨成熟。他們以家庭為單位工作的模式,開展刺繡、盤繡的制作生產、收購和銷售。如今,在互助從事盤繡手工技藝的繡戶3000戶,季節性繡娘5000余名。
(蘇曉莉/攝)
土族盤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用料針法、豐富的圖案樣式、多樣的發展模式、顯著的扶貧成效以及強大的文化魅力。它不僅是土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土族盤繡通過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拓寬銷售渠道,在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
青海省刺繡行業協會會長蘇曉莉的名字和她的事跡早就耳熟能詳,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省級傳承人,她的身影一直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文化旅游活動現場。此次在青繡數字化總部參觀,才有幸見到她本人。蘇曉莉言談舉止溫文爾雅,完全沒有受到全國表彰的優秀女企業家的架子,更像是一位親切的大姐。在當天的參觀中,她耐心細致地給我們講述著土族盤繡源遠流長的歷史,青繡數字化總部的發展歷程以及青繡行業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中的責任擔當。她娓娓道來,如數家珍,透射出她對青繡產業發展壯大的果敢和決心,以及致力于傳承和發揚青繡這一優秀民族文化的執著精神。
(任玲玲/攝)
蘇曉莉是土生土長的青?;ブ?,從小目睹了貧困給鄉親們帶來的苦難,心中種下了改變家鄉現狀的種子。初中畢業后,因為家境貧寒,她不得不輟學,扛起家中的重擔。幾年后,她在水泥廠下崗,但生活的艱辛并沒有打敗她,反而磨練出她頑強的意志。
經過多年的打拼,蘇曉莉終于擁有了幾家自己的鞋店和服裝店。然而,盡管生活逐漸好轉,她心中的那份回饋家鄉的情懷從未淡去。2011年的冬天,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發現,家鄉的傳統盤繡竟然在國際友人中引起了極大的興趣。這讓她看到了傳統工藝背后的巨大潛力和文化價值。于是,她毅然決定變賣自己辛苦經營的鞋店和服裝店,投資成立了青海素隆姑文化旅游產業開發有限公司,立志要將家鄉的傳統刺繡發揚光大。
(任玲玲/攝)
創業初期,困難重重。為了招募到更多的繡娘,蘇曉莉幾乎走遍了互助縣的每一個角落,常常在雨雪交加中徒步翻山越嶺。面對語言不通的困境,她請村干部幫忙翻譯解釋。她知道,這是一條不容易走的路,但她堅信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夠成功。她的目標很簡單,就是讓村里的婦女們能用手藝賺錢,靠自己把日子過得更好。
蘇曉莉的公司取名為“素隆姑”,在土族語中意為“彩虹”。她希望公司能像彩虹一樣,為家鄉帶來希望和美好。公司成立后,蘇曉莉不僅免費為貧困戶和農村留守婦女提供培訓,還簽訂了收購協議,確保她們的作品有銷路。通過這種工坊+基地+能人+市場的就業幫扶措施,形成了企業+繡娘+貧困戶的生產銷售經營模式,帶動了大量貧困婦女就業。
(任玲玲/攝)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公司逐步發展壯大。第一年就解決了200余名貧困姐妹在家門口就業的問題。隨后幾年,她又不斷擴建廠房,增加了數百個就業崗位。2021年4月,蘇曉莉積極整合全省青繡資源,投資5000萬元建設了青海青繡數字化總部,推進全省青繡產業化、品牌化、規?;l展。如今,青繡數字化總部已吸納140家企業(工坊)入駐,集中培訓工坊帶頭人50余人,培訓繡娘1500人,孵化10家企業,簽訂青繡訂單產品6萬余件,上架產品420款,直接、間接帶動從業人員15萬人,對于鄉村振興和促進農牧業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蘇曉莉的奮斗歷程中,她榮獲了眾多榮譽,例如青海十大影響力品牌人物、青海省致富帶頭人、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杰出人物、新時代旅游業女性榜樣、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能工巧匠、青海省三八紅旗手、金磚國家女性創新大賽“木蘭獎”、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全國農村創業優秀帶頭人、中國好禮榜中榜2024-2025優秀女企業家等。
(任玲玲/攝)
對于青繡數字化總部未來的發展,蘇曉莉滿懷信心地說:“將進一步優化平臺功能,完善平臺板塊,做大平臺規模,為青繡行業市場釋放活力提高質量服務,助力青海青繡產業向數字化、規?;?、標準化方向發展?!?/p>
(文|西北旅游協作區秘書處潘顯?!D|青繡數字化總部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