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很多人在討論關于比亞迪要求供應商明年降價10%的郵件,大家第一反應出奇的一致——這是行業內卷到要卷死的節奏。
真是這樣嗎?
@紫竹商業評論 認為,這件事背后,反應的是商業文明程度目前所欠缺的商業磋商機制,本來應該是商業領域自古就有,但是,目前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是缺失的。
據21世紀經濟報道,11月27日,一封有關比亞迪乘用車要求供應商降價的郵件在網絡上廣泛流傳。郵件中,比亞迪對供應商所供貨產品提出要求:從2025年1月1日起降價10%。尤其引人注意。
這封郵件旋即引起多方口誅筆伐——中國式商業模式,終端低價競爭,壓榨產業鏈……
其實,這是最淺顯的角度,說的沒錯,但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那就是,很多人沒有看到我們目前的商業環境中,缺失的部分——磋商機制。
當天,可能因為輿情兇猛,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在微博發文解釋:“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我們基于規模化大量采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標,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p>
其實,正常商業市場本該是這樣的,需求方大,就有話語權,提出采購價格,供貨方感覺能接受,就簽合同,如果不能接受還想繼續做供貨商,就要積極和甲方磋商談判,雙方實在達不成協議,就不合作了唄。
但我們目前的商業文化是什么:
乙方努力成為甲方供應商,之后,就永遠是鐵飯碗了。只要你這個企業需要采購,就應該按這次的合同價,你單方面發函,就是通知我必須降價10%,我堅決不能接受。
目前,只看到一個隱去署名的供應商發文,不過,雖然從行文看,根本沒有談判策略,只是在扣帽子,但這其實是個好現象,至少可以為接下來的談判造勢。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確實是行業內卷,如果商品價格不能漲(無論是供應商還是終端商家,漲家就會失去市場機會),那剩下的就是卷成本,人力成本、場地成本等等都在上漲,剩下的就是讓供應商降本了,還有,就是用免費或極端便宜的人力成本,當然,金融成本上面能做到文章也很多,比如,通過供應鏈金融拉長賬期,占用供應商資金借雞下蛋,第一時間款不讓下游占便宜……
那么,一個大企業的成熟產品批量生產后,成本會會大幅降低,企業有了護城河,脫離內卷漩渦,利潤會增加,是不是應該照應一下供應商小弟,自己少賺點?不可能,這不符合商業文明,甲方企業賺錢再多,也不是用來給供應商撒錢的,除非,供應商是自己的關聯企業,左手倒右手,而且那也不符合商業原則。
打個特別簡單的比喻,我去飯店吃飯,直接問:我要3元采購一碗面。老板說,我們這里一碗面9元。此時,如果我是正常人,我的選擇是什么?要么走,要么討價還價,用我的理由,說服老板讓我3元錢采購一碗面。
當然,供應商和我去飯店買面不一樣,尤其是有前期投資、有員工要養的企業,一下子失去這個大客戶,可能都沒法活下去了,所以,此刻的做法是積極磋商,同時趕緊做內部降本增效或者產品創新,以及——盡力找其他甲方,畢竟商場無情,只要你供應的貨品不是不可替代的,就可能隨時被淘汰。說到這,感嘆一句,現在的中小企業老板真難啊。
另外,還要說一句,比亞迪這樣給供應商發郵件,把降本10%的目標說到明面上,也側面證明,這里面很難有貓膩,很難有操作空間(比如送禮找人兒),這樣的甲方,挺干凈的,適合那些想干凈做生意的乙方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