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吉林大街與光華路交匯口的西北側,有一片面積很大的綠地公園,如今的名稱叫作朝陽文化廣場,之前的名稱叫作朝陽游園。放眼望去,這片綠地略顯靜謐空曠,由于沒有什么參天古樹,因而這份靜謐并沒有多少古舊的意味,反倒是在周邊高樓大廈的映襯下,顯得有些“年輕時尚”。
事實也是如此,這座公園的“年齡”確實不大,時光逆流到四十多年前,此處煙火氣色還浮蕩于幾米以下——這里當時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巨大土坑,市民們稱之為中窯坑。據史料記載,清同治六年(1867年),吉林將軍富明阿、副都統富爾遜為防范日益猖獗的馬賊滋擾,向民間倡捐,重建了吉林城的城墻。重建工程的一個重要項目就是在土墻上用青磚加砌女兒墻。由于工程浩大,對青磚需求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吉林地區燒窯業的發展。
到了光緒九年(1883年),在吉林將軍希元和籌邊欽差吳大瀓的主持下,為加強吉林城城防,拆除了原有的“磚包土”的城墻,將原有土墻改建為磚墻。巨量的青磚需求使得東關地區的燒窯業如火如荼。在城墻工程結束之后,東關地區形成了南、中、北三大窯坑,總占地面積近15萬平方米。由于當時,在吳大瀓等人的努力下,清廷在東北的封禁政策已然破產,闖關東浪潮已然形成。大量涌入吉林城的關內貧苦移民無處安身,便多在窯坑內建造簡易房屋居住。
當年的窯坑內沒有規劃和市政管理,在自然形成的幾條土路兩側密布房屋棚廈。每年從春天開始,冰雪融水裹挾垃圾順坡而下,到了夏秋則為雨水逆流,汛期時,坑下雨水甚至會倒灌進屋子。蚊蠅橫飛,臭氣熏天,衛生臟亂,讓這里幾乎成為吉林城的“龍須溝”。可能是“窯”字在漢語里有多種解讀,有些現代人認為這里是吉林城的煙花柳巷,這是一種誤解,窯坑只是吉林城貧民區的代名詞。
新中國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努力下,東關三大窯坑終于迎來了改造。史載1954年,窯坑開始進行回填。1966年4月又成立了以副市長蔣建喬和昌邑區副區長李長玉為領導的12人改造窯坑辦公室,對三大窯坑進行徹底改造。此后的十余年里,窯坑改造一直沒有停歇,大坑逐漸變小,坑底逐漸抬升,包括百貨站、稅務局、市政工程公司、物資局、四十七中教學樓、吉林劇場、工人文化宮等樓房在內的建筑物,在被填平的舊窯坑上拔地而起。
除街道和建筑物外,為打造宜居環境,在窯坑的改造過程中還規劃了供市民休閑娛樂的游園。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在今天光華路以北、朝陽街以東,中窯坑還剩一塊三角地帶。中窯坑也叫季窯坑或季家窯坑,有人說叫季窯坑源于這個窯坑是季家開設,也有人說叫季窯坑是因為這個窯坑中最體面的住宅是季家大院。
1981年,在中窯坑舊址殘留的三角地帶上,吉林鐵合金廠、礦建、炭素廠、吉林重型機械廠、水泥廠、吉林市第二建筑公司和第二住宅公司等單位集資30多萬元,修建了朝陽游園。這處游園最初占地4公頃左右,后被工人文化宮占用了大半,面積僅余2.1公頃。當時游園內建有花窖一棟,園內遍植楊、柳、榆、松等2,000 余株。還建有曲廊一處,立體花壇一座,涼亭兩座,其它小品二處,瀝青甬路(《吉林市園林志》,此資料對游園建設時間記為1981年、1984年兩個,不知何故)。這座游園原本由昌邑區管理,后因區劃變更,由船營區管轄。
幾經變遷,如今的朝陽文化廣場南側為高樓大廈所遮掩,又有立體停車場等建筑吸睛,所余面積常不被人關注。實際上,此處地處鬧市,能躲過新世紀的建樓浪潮,是今天一塊難得的城市綠地。而回望歷史,作為新中國吉林市改造三大窯坑的收尾之作,這處綠地在城市歷史上也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賈大為先生、邴赫先生、聞焱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