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不怕你笑話。 我們的文章,雖然經常分析大公司的商業事件。但有一家公司,每次寫到時,心里都有點“犯怵”。
犯怵的原因也很簡單:喜歡它的人不少,但恨它的人更多。
你可能猜到了:拼多多。
我知道,這幾年,大家真的不容易。卷價格血流成河、卷營銷彈盡糧絕、卷渠道精疲力盡。我還知道,在很多人心里,這種風潮的鼻祖,就是拼多多。
但是,吐槽提高不了利潤、抱怨解決不了競爭,謾罵突破不了困境。能讓我們繼續前行的,只有對商業邏輯的透徹認知。
所以今天,我想再和你聊一次拼多多。只不過這一次,不是聊它的成功,而是聊它遇到的問題。
上周,商業媒體“晚點LatePost”報道:《Temu考慮推出平臺模式,進一步放寬對商家的要求》。
簡單來說,拼多多的跨境電商平臺Temu,正考慮在原有的全托管、半托管模式之上,新增一個“第三方平臺”模式。一旦啟用,商家就可以自主選品定價、開設店鋪、并發貨到海外完成交易。平臺則只收取交易傭金。
仔細看完這條新聞,再結合一系列相關報道,我隱隱然有一種感覺:過去幾年里大殺四方的拼多多,這次遇到了它的難題。
此話怎講?容我喝口水,慢慢和你說。
把杯子賣到美國,攏共分幾步?
首先,究竟什么是“第三方平臺”模式?原先的全托管模式、半托管模式又是什么?
正好,就拿我喝水的這個茶杯來舉例子吧。
假如,我是上海的一家杯子生產商,想把這個茶杯,賣到美國消費者手里,請問,總共要分幾步?
就和“把大象裝進冰箱,攏共分幾步”一樣,總共3步:
1、生產
工廠把杯子造出來。
2、運輸
把杯子從上海的倉庫,運到美國的倉庫。
3、銷售
通過網頁設計,吸引一位剛剛摔碎了茶杯的顧客,把杯子賣給他。
而這3個過程,一定都要由商家負責嗎?并不是,它們可以是分離的,由商家和平臺分別承擔。
比如,商家可以只負責最擅長的生產,生產出來后交給平臺。
至于后續怎么賣、賣多少錢、怎么運到消費者手上,完全不用你操心了。這時,你本質已經不是商家,而是平臺的“供應商”。
這種模式,就叫“全托管”。
什么樣的商品適合全托管?大多是那些“又小又便宜”的商品,比如這個杯子,售價2美元,但如果你自己想辦法運輸,可能運費都要10美元了。
對于這樣的商品,打包給平臺,由平臺統一運輸、統一推廣、統一銷售,是最便宜的辦法。
但還有一些商品,不僅大,而且貴呢?比如,一個真皮沙發?
那你還有第二種模式可以選擇:生產之后,你自行找物流供應商,完成運輸、清關、存儲過程。因為商品本身夠貴,所以這些附加成本,你完全收得回來。而平臺,只負責最終的銷售。
這種模式,就叫“半托管”。
但我們都知道,請人幫忙,是要付錢的。這兩種模式,定價權都在平臺手上,只要定價權不被自己掌控,你的利潤空間一定會受限。
那如果你已經是個成熟的品牌,有自己的品牌溢價,甚至可以通過獨特的運營,向消費者要到情緒價值。你希望自己定價、自己銷售,可以怎么辦?
“第三方平臺”模式,就是為此而生的。整個生產、運輸、銷售流程,全部由商家負責,網站只提供基礎設施。
沒錯,就如同今天的淘寶。
2022年9月,Temu剛剛上線時,正是以“全托管”模式打天下,搶占了第一片天地。今年3月,Temu推出了“半托管”模式作為新的增長點。而如今,又傳言要開放第三方平臺模式。
我們可以從這一系列調整中,看出一條統一的主線:Temu對商家的管控,在越來越放松,正在賦予商家越來越大的自主權和議價權。
咦,為什么要這樣?這還是很多人印象中那個“吃商家不吐骨頭”的拼多多嗎?
每一件事背后,都有其商業邏輯。想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先理解,拼多多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拼多多極簡發家史
關于拼多多邏輯的文章,網上已經有了很多,我們這個公眾號上也寫過。我放在了文末的“參考資料”里,歡迎你去閱讀。
但今天,我還是想給你提供一個極簡版,方便你提綱挈領的領會其中的精髓:
拼多多成立的2015年,是中國電商一段風起云涌的時期。
那時,中國經濟仍處于高速增長期,“消費升級”席卷全國。各大電商平臺紛紛在進行“品牌化”。
什么叫品牌化?就是把流量優先分配給質量過硬、聲譽良好的品牌商品。
原因很簡單:這種商品,通常單價更高。在傭金邏輯下,品牌商品可以帶來最高的GMV,使平臺獲取最高的傭金。在廣告邏輯下,品牌商的廣告支付能力,也遠遠大于白牌。
但就在整個市場高歌猛進時,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這種模式存在兩個漏洞,或者說,兩個機會點。
第一個機會點,是眾多的“白牌”商品和供應商,在這波品牌化浪潮中,被擠出了電商體系,急需尋找生存空間。
第二個機會點,是中國市場不只有北上廣深。中國還存在大量的下沉市場。
這些市場的消費者,不一定愿意支付所謂的“品牌溢價”。他們只需要白牌商品提供的功能價值,而當時并沒有一個平臺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
黃崢和拼多多的高層們,極其敏銳的發現了這個短暫的機會窗口,創造了一個互聯網界的增長奇跡。
那他們具體是怎么做的呢?把最低價的商品,賣給最在乎價格的人。
一方面,拼多多通過“砍一刀”這樣的病毒傳播模式,快速聚集起了中國海量的基層消費者。
另一方面,用殘酷到極致的“低價優先”邏輯,讓廠商讓出幾乎所有的剩余利潤。以至于有一段時間,商家們做夢都是在被拼多多砍價,感覺自己就像韭菜,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更慘的是醒來后發現,現實比夢還狠。
你可能要問,價格是低了,產品質量怎么辦?
答案同樣有兩方面。
首先,拼多多的目標客戶,可能并沒有那么在意所謂的“產品質量”。前段時間,網上甚至流行過一篇文章,說大部分網友,甚至拼多多自己的員工,都覺得拼多多質量極差、假貨橫行。
但對于拼多多的目標用戶,那些真正的 下沉市場來說,原本的貨盤基礎就弱。很多人并不完全覺得拼多多的商品質量差。甚至有些,是“又好又便宜”。
原因很簡單:拼多多的員工都是上海白領,而拼多多的核心用戶是五六線村鎮居民。
其次,拼多多對于劣質產品,也有自己的一套處理思路。思路的核心也很簡單,就是一個字:罰。
在拼多多上賣過東西的伙伴會知道,拼多多的罰款規則,極其嚴厲。商品有問題,罰。客服回復慢了,罰。發貨晚了,罰。罰款從幾十塊到幾萬塊都有。
當然,你一定想到了,這種思路的終極境界,就是拼多多的殺招:僅退款。拼多多的本意,是用它來遏制劣質商品。當然,這項功能后來被一些人用來“0元購”,帶來了另一套社會問題。
“無限低的價格,差不多的質量”,這就是拼多多心中的完美世界。怎么走向這個世界?拼多多的答案是:靠制衡。
怎么制衡?價格靠比,質量靠罰。左罰右比,不斷制衡。拼多多,就能找到那些滿足“無限低的價格,差不多的質量”的商品。
我知道,我知道。看到這里,你可能已經開始想笑,甚至想罵了。
這么美好的設想,怎么可能做到?最后的結果,還不是辣子雞丁里不放雞丁,黑椒牛柳里不放牛柳?
我特別能理解你的心情,但至少,在拼多多的視角是這樣。并且不得不承認的是,正是這套邏輯,讓拼多多在過去幾年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憑什么呢?憑什么拼多多想要什么,商家們就得滿足什么呢?
拼多多的不怕
對啊,究竟為什么呢?
為啥能這么壓價?不怕商家不賣了嗎?
為啥敢這么罰款?不怕商家不賣了嗎?
為啥要允許僅退款薅羊毛?不怕商家不賣了嗎?
真的不怕。
拼多多會怕很多東西。但可能唯獨不怕你不賣了。
為什么?
因為,賣家實在太多了,你不想賣,走就是了。這么大的銷量,有的是人想賣。
沒錯,拼多多模式的成功,存在著一個基礎條件:供必須大于求,賣家必須多過買家。
而且,不是一般的多,而是特別的多、非常的多、超級的多。
前面說到,拼多多的崛起,一開始限于白牌商品和下沉市場。但幾年之后,尤其是2020年之后,拼多多又撞上了兩波大潮:
消費者捂緊錢袋子、制造業產能過剩。
于是,不光是鄉鎮市場開始追求白牌,連城市白領都開始了。甚至還成了一種潮流。
不光是白牌發現賣不出去了,連大品牌都開始了。
這一來一回,拼多多成為了很多人又愛又恨的平臺。
消費者罵它質量差、假貨多。但一邊罵一邊買。誰讓你那么便宜,朕就這么原諒了拼貴妃,會不會驕縱了她?
商家罵它壓榨供應商、僅退款、無底線壓價。但一邊罵一邊賣,出貨量真是大,嘿,真香啊。
這些聲音,很響亮。也很刺耳。
但這些聲音,共同造就了過去幾年間拼多多的增長奇跡。
Temu,又一個拼多多
好,拼多多的故事,告一段落。該看看Temu了。
我們一起花了這么長時間,一點點看拼多多究竟是怎么來的,現在,你能有些理解Temu的思路了嗎?它和拼多多是一脈相承的。
我之前曾經寫文章介紹過,Temu的基本價格策略,叫“三比一罰”。
什么是“三比”?
你想在Temu上賣東西,平臺會有專門的人來負責和你“核價”。怎么核?他們強大的IT團隊,會拿你的供貨價,來和另外三個價格進行比對。
第一個價格,是其他各個渠道的供貨價。比如其他供貨商,其他電商平臺,甚至1688;
第二個價格,是貨的成本價。你需要提供一份成分拆分表,講清楚貨的成本結構。哪些成分是別人沒有的,哪個部分占了成本的大頭,其中有多少是你想要獲得的毛利?請你向我證明;
第三個價格,是新人的供貨價。同樣的貨,這位新來的供貨商,出價更低。那你愿不愿意降一點?你不降的話,我就去找他拿貨了。
當確認,你確實是給到了一個足夠低的供貨價,或是確實貴得有理由的時候,你的上架申請才會通過。
這就是“三比”。
那,什么又是“一罰”?就是制定嚴苛的商品質量事故處理規則。
比如,商品上架之前,發現成分拆分表造假,就按照1000元/項/單的標準,罰;
比如,上架申請通過之后,平臺在倉庫的質檢環節發現嚴重次品,就按照1000元/項/單的標準,罰;
再比如,商品出售之后,收到用戶投訴質量問題,平臺的客服就會介入,來判定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是物流的原因,還是商品本身的原因。一旦判定為商品本身的原因,就按照1000元/項/單,再加上供貨價×5×已售數量的標準,罰。
這就是“一罰”。因為核價太專業,商家就要努力做到能做到的最低價。因為懲罰太嚴厲,商家又不敢為了低價出質量問題。
你看,這兩者的邏輯,是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然而,商業的美妙之處,就是不存在永遠成功的方法論。此時此地的秘方,可能就是彼時彼地的陷阱。
Temu在海外市場,終于遇到了它的難題。
排隊的買家,關門的賣家
什么難題?是沒人在Temu上買東西了嗎?
這倒不是。
你一定在各種新聞上看到過,Temu連續2年在有“美國春晚”之稱的超級碗上,狂砸數千萬美元投放廣告。Temu的下載量和訪問量屢創新高。
9月份的數據顯示,Temu在全球的下載量已經超過7.35億次,同時僅成立2年,就成為僅次于亞馬遜的全球訪問量第2高電商平臺。
一句話總結:海外消費者們嗷嗷待哺,排隊等著到Temu上買東西。
客人都有了,還能有什么難題?
這個難題,真的非常奇特:賣家不夠了。
一個電商平臺的興起,需要建立“雙邊網絡效應”,買家越多,賣家才會越多。賣家越多,又能帶來買家越多。任何一端出了問題,都會阻礙平臺的發展。
而看完晚點的報道,我最核心的感受就是:Temu的招商,可能出了些問題。
我們一起看看文章,我給你摘錄幾段:
比如,據傳言Temu在幾個大市場上,招商進度都沒有完成既定目標。
我們了解到,截至今年10月,在歐美兩個大市場,Temu半托管招募的商家和商品數量未能達到原定目標。Temu否認以上兩段數據和說法。
比如,Temu在和亞馬遜瘋狂搶奪商家。
今年9月,Temu還將半托管的招商團隊從廣州番禺搬往深圳南山。深圳是亞馬遜全球商家數量最多的城市,大約10萬,超過廣州、東莞、莆田、廈門等國內主要外貿城市的商家數量總和。 接近亞馬遜的人士告訴我們,亞馬遜約40萬的中國商家,Temu招商團隊至少聯系過其中的一半,他們會反復爭奪同一商家,一些商家甚至會被七八名Temu員工同時聯系。
再比如,Temu大幅改善了對商家的態度。
我們了解到,10月末的調整后,Temu員工開始在經營策略上給予商家更多支持。多位商家反饋,如今招商買手從過去的溝通不順暢,轉變為主動聯系商家解決問題,提供選品建議和更多支持; 一些商家接到通知,過去無法滿足低價要求、被平臺強制下架的商品現在也可以重新上架了。
這可奇了怪了,從來只聽說過缺買家,什么時候聽說過缺賣家?為什么會這樣?
其中的原因非常復雜,任何單一歸因,都是以偏概全,我想給你列出幾個可能的選項:
比如,國際政治原因。眾所周知,中美近年來貿易摩擦不斷,而在特朗普當選總統后,人們普遍對未來的中美貿易持更加悲觀的預期。
再比如,關稅原因,對跨境貿易至關重要的“小額豁免”政策遭遇收緊,此前我曾專門寫過文章分析,鏈接同樣在文末的“參考資料”中,歡迎你去了解。
再比如,監管法規問題,跨境電商幾乎在全世界各個地區,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法律監管。Temu在印尼和歐盟等地區,甚至被當地政府點名對待,相信你一定在新聞里看到過。
再比如,Temu長期的無盡低價策略,讓它和商家的關系,真的有些太差了。今年7月,還發生了廣州Temu總部大樓,被數百名無法忍受罰款政策的商家“圍攻”的事件。
當然,我覺得還有一點重要的原因:這些具有出海野心和出海能力的商家,整體實力層次,與白牌品牌不可同日而語。他們普遍是有研發能力、有品牌力、有營銷能力、有渠道能力的品牌。
甚至,在他們眼中,Temu只是一個中間形態。我最終的目的,不是商品出口,而是企業出海。
這些商家,在平臺面前擁有的議價權,是拼多多上的白牌商品完全無法比擬的,他們不會被動接受平臺的所有規則。
這就是為什么說,沒有對手的拼多多,這次遇到了它的難題。
呼,Temu的故事,終于差不多了,再喝口水。出海,真是不容易,即便是對拼多多這樣的巨頭也不例外。
海外是這樣,那拼多多的國內業務呢?
答案有點出乎意料:在中國這個拼多多的大本營,似乎也沒有那么一帆風順了。
價格內卷,終結?
9月,我特別尊敬的商業作家蔡鈺老師,在她的得到專欄《蔡鈺·商業參考3》里,寫了一篇名為《拼多多要“上岸”?》的文章,特別推薦你去看看。
簡單來說,蔡鈺老師在拼多多的國內主站上,也觀察到了一系列細微的變化。
比如,拼多多自己就調整了業務重點,從追求商業化和“絕對低價”,轉向追求GMV增長。
再比如,對商家的態度終于有所緩和。在8月發布的二季度報中,拼多多這樣描述自己:
我們將大力投資平臺的信任和安全,支持優質商家,并不懈地改善商家生態系統。我們準備接受短期的(財務)犧牲和潛在的盈利能力下降。 我們致力于培育一個健康、可持續的生態系統,讓優質商戶蓬勃發展,我們將大力扶持優質商戶,堅決打擊低質量商戶,持續構建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
很多人說,這個話都有點讓人不敢相信是拼多多說的了。
分析原因,蔡鈺老師說,可能是兩塊拼圖,共同導致了如今的結果。
第一片拼圖是,市場上的競爭信號變了。
2023年,拼多多的市值一度超越了電商巨無霸阿里巴巴,這引起了整個行業的震動。一時間,幾乎所有玩家都被瘋狂卷入浪潮之中。把極致低價、極致偏袒消費者,當成自己的核心戰略。
但從今年開始,平臺逐漸回過味來,重新開始嘗試差異化競爭。
比如,淘天集團就宣布把搜索考核全面回歸GMV,不再看單量。618之后,淘天集團更是直接向重要商家們表態說,將重新考慮“價格優先”戰略。
7月份,淘天又松綁了“僅退款”政策,重新開始根據用戶體驗,而不是價格來給商品分配流量。
還沒過幾天,抖音電商也調整了經營目標優先級,不再把“價格力”當作第一目標,考核重點也回到GMV。
而很多一肚子怨氣的商家,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晚點”的另一組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到2024年一季度,大概有110萬的拼多多商家流向了淘寶。
另一塊拼圖,是政策信號也變了。
7月底,中央政治局照例召開了會議,來分析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蔡鈺老師說,當時她看完會議報道,對其中的一句話印象尤其深刻: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
這句話在這個級別的會議里,顯得非常罕見。很多人都認為,這就是在不點名批評拼多多。
之前有一種說法在網上廣為流傳:低價內卷,也許是人類零售史上的一段“彎路”,如今看來,這種說法或許不無道理。
上周六,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說電商的低價內卷時代,可能真的要告一段落了,引起了很多人共鳴。不知道這次的事件,有沒有讓你更深刻地體會到這股趨勢?
文章最后,我還有幾句老生常談的話,希望和你聊聊。
你看這幾年的電商大戰,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這段歷史,就像漫威的電影《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
在那場與滅霸的終極決戰中,有人駕駛飛艦、有人騎著飛馬;有人靠變異、有人靠科技;有外星生物、有可愛浣熊;有人拿著刀劍長矛、有人用著激光大炮。
鋼鐵俠來自最高精尖的現代科技,而雷神索爾來自最古老的北歐神話。
像不像電商之戰? 有人說價格為王、有人說品質為王、有人說服務為王。
但是,沒有人永遠為王。
在這場諸神之戰中,有沒有可能拎出一條共通的邏輯,看懂這一切?
我覺得,可以。無論多少種邏輯,最終都只有一個邏輯:
稀缺者為王。
客大欺店的邏輯,是買家稀缺;店大欺客的邏輯,是賣家稀缺。
平臺欺壓賣家的邏輯,是消費者稀缺;人工成本不斷提高的邏輯,是人口稀缺。
商業世界,就如同進化的剪刀。“適者生存”的邏輯從未改變,只是什么是“適者”的標準在變。
你只有不斷奔跑,才能停在原地。你只有不斷創造稀缺,才能成為最新的稀缺。
價格的內卷或許告一段落,但所謂的好日子真的就來了嗎?當然不會。下一場稀缺之戰或許已經打響。而很多人,未必知道戰場在哪兒。
可是,憑什么啊?難道就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一勞永逸嗎?
沒有憑什么,就憑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運轉的。
你能做的,只有接受它,順勢而為。接受,就有希望,不接受,就注定掉隊。
因為,這是商業的邏輯、這是世界的邏輯、宇宙的邏輯。
這些思考,送給你。
祝你,稀缺。
更要向所有努力創造稀缺價值的拼搏者,致敬。
P.S.
身處商業世界的我們,每天,都會有很多思考。
有些思考,成為了你每天閱讀的公眾號文章。還有一些思考,被我用“劉潤日課”的形式,記錄在了“劉潤·進化島”上。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形式感興趣,那么,歡迎你加入“劉潤·進化島”,和我們一起學習。
在“劉潤·進化島”上,你可以直接向我提問,收聽我的商業日課;可以認識2.52萬名創業者朋友,提升自己的商業認知;可以回看商業訪談,聽大咖講書,收獲更多的思路和視角……
更多關于“劉潤·進化島”的信息,歡迎你點擊下方圖片進行了解。
我在島上,等你。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2、拼多多業績新高,但市場心情復雜(上),蔡鈺·商業參考3
主筆/ 歌平編輯/ 二蔓版面/ 黃 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441篇原創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