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各地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積極推進“先考古、后出讓”制度,加強城鄉建設中的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涌現出一批優秀案例。為更好地促進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基本建設考古和文物保護優秀案例征集推介活動,全國27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推薦78 項申報案例。經過多輪梳理、專家評議推選,遴選了21 項優秀案例進行重點推介。
左右滑動查看案例名目及樣例
《全國基本建設考古和文物保護優秀案例》
國家文物局編著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24. 11
ISBN 978-7-03-079738-4
《 全國基本建設考古和文物保護優秀案例》按省份排序,介紹了上述“十四五”以來各地涌現出的基本建設考古和文物保護的21個優秀案例。相關內容包括各地因地制宜完善“先考古、后出讓”配套制度形成的工作模式,基建考古中的精細化發掘理念和多學科合作模式,以及探索開展重要考古發現保護利用模式等。
本書輯錄的21個優秀案例特色鮮明,凝練了不少協調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文物保護與利用關系的好做法、好經驗。希望這些優秀案例能夠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激發各地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
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等案例,展示了在區域協調發展、國家重大建設中,文物部門持續開展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的成果。
江蘇南京、四川成都和廣東廣州等歷史文化名城,因地制宜完善“先考古、后出讓”配套制度,形成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模式。
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湖北云夢鄭家湖遺址等案例,體現了精細化的發掘理念和多學科合作融入基建考古工作。
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陜西西安宇文覺墓等案例,建設工程因重大考古發現調整選址,實現了文物保護與城市發展雙贏目標。
浙江杭州德壽宮遺址、新疆庫車友誼路墓群等案例,建成考古遺址公園或遺址博物館并對外開放,是重要考古成果服務現代城市和人民群眾的典范。
城鄉建設中的考古和文物保護是一項長期工作,更是保護好文化遺產,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工作,任務十分艱巨。國家文物局將持續推介各地基建考古和文物保護優秀案例,總結推廣地方創新方法和成功經驗,切實提升工作水平,為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延續城鄉文脈貢獻力量。
本文摘編自《全國基本建設考古和文物保護優秀案例》(國家文物局編著.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24. 11)一書“前言”。
ISBN 978-7-03-079738-4
責任編輯:柴麗麗
本書適合考古、文物、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專家學者及愛好者參考閱讀。
(本文編輯:劉四旦)
一起閱讀科學!
科學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科學出版社視頻號
硬核有料 視聽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