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良叔
來源:良大(ID:liang_da_shi)
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做“破局”,經常會出現在一些知識類文章中,但是這個詞到底是啥意思呢?
以我的理解,所謂“破局”,就是即使面對復雜局面,也能找到解決方案,再簡單點說,就是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其實,我們每天都是在和各種各樣的問題打交道:
有些問題比較簡單,比如,今天吃什么?如何起早一點?怎樣寫一份PPT?
而有的問題就非常復雜,比如,創業時選擇哪個行業、公司戰略如何落地、如何戰勝強大的競爭對。
你去看那些牛逼的人,最厲害的地方就在于能夠解決復雜的問題,這和天賦、機遇都無關,真的就是一種“知行合一”的能力。
今天想和各位聊聊這種能力。
01
問題就是現實狀態和
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
什么叫做“問題”?
可以這么來定義,那就是現實狀態和理想狀態之間的差距。
比如,對于孩子,你的理想狀態是他能考上好大學,而現實狀態是,他的成績在班級里倒數,這中間有了差距,問題就來了。
我之前說過,商業的本質就是“填平差距”,為了填平這個“差距”,你會去努力尋找解決方案,那就是上課外補習班,所以這門生意就誕生了。
但是差距可以縮小嗎?
好像并不能,雖然通過補習,你的現實狀態提高了,但是所有的小孩子都在上補習班啊,理想狀態也被拉高了,差距并沒縮小,你想接著縮小,就只能報更多的班,或者報更貴的班,比如小班,或者一對一高端的班。
你可以從道德上說這是一種合法勒索,但是站在商業的層面,你需要明白,這就是一種創造利益的手段。
事實上,只要你能不斷的提高人們“理想狀態”,就能不斷的創造差距,如果你還能貌似(請注意這個詞)解決這個差距,那么財富也會隨之而來。
我之前寫過,香港早期商人很多是做黃金生意的,因為戰亂嘛,來香港的商人都是來避難的,帶的黃金也多,自然會選擇做這門生意。
大家都來做,當然競爭也變得非常激烈。
那時,鄭裕彤剛剛入贅周家,奉岳父之命,去香港創立周大福,可是發現這行業已經內卷嚴重,不好搞啊。
但是鄭裕彤很鬼精,發現香港所有的金店都打著“99足金”的旗號,也就是99%的純度,這在當時被認為是最高的純度了。
鄭裕彤便推出“99.99足金”,僅僅比別人精確了兩個小數點,但是橫掃了香港黃金業,也成為鄭裕彤商業帝國的起點。
這個道理很容易想明白,那時還沒有鉆戒,你和未婚夫去買訂婚金戒指,你本來以為99足金就是最純的,結果發現有家店竟然是99.99足金,此時理想又把現實甩開了一截。
你會提醒男友,“多純的金,代表多真的心......”,男友一看,也沒貴多少,當然買更純的金,差距被填平了。
鄭裕彤把這點看的很通透,不久后就引進了鉆石,因為“情比金堅,不在朝朝暮暮”,但是“鉆石恒久遠”嘛。
直到現在,你如果發現鉆石竟然有著龐雜的分級,不用驚訝,這就是商家對人們理想狀態的不斷重塑。
當你明白了問題最基礎的定義,相信能引發你不少正確的思考,無論你是職場人還是生意人,首先要明白的是,你的價值就是幫助別人解決現實和理想的差距。
作為一個生意人,如果你身處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你可以在某項指標中,設計一個比競爭對手更高的理想狀態,就像某手機標榜的“充電5分鐘,續航2小時”。
而作為一個職場人,當你收到領導的下派任務,你要去明確領導的理想狀態是什么,量化與現實的差距,這樣才不會被反復折騰。
02
不要把解決方案當成問題本身
我們對問題的理解有一個常識性的錯誤,那就是習慣把解決方案當成問題本身,什么意思呢?
你有沒有勸別人戒過煙?你大概會說:
“抽煙有害健康啊,你怎么還抽呢?”
這個你以為的問題,對于抽煙的人,恰恰是另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一名程序員,寫代碼到凌晨,抽一根煙可以緩解倦意,這是提起精神的解決方案;
一位業務人員,和客戶應酬,給別人一根煙,自己也點上,兩人相談甚歡,這是公關的解決方案;
一個中年男人,下班回家前,在車里抽根煙,享受片刻的安寧,這是緩解壓力的解決方案。
知道這點,你就明白了,為什么勸人改掉毛病往往是無效的。
因為你消除這個問題時,就等于消除了對方的另一個解決方案,別人當然接受不了。
所以,你要理解別人真正的問題是什么,再提供一個替代方案,這才叫真的解決問題。
現實中,區分“解決方案”和“問題本身”不像你想的那么簡單,不信的話,你來看看這個問題:
假設你是央視某節目組負責人,現在要拍一個商業紀錄片,其中要報道30位知名商業人物和經濟學家,但是只有幾個人有時間接受采訪,時間緊迫,現在你該怎么辦?
你大概可以想到一些方案,比如,動用關系,讓當事人接受采訪;再比如,向臺里申請,放寬些時間。
這些方案當然可以,但不是最優方案,你如果朝著這個方向思考,你就被錨定在了“采訪當事人”這根柱子上了,而這只是解決方案中的一個,并不是問題的本身。
有沒有其他解決方案呢?比如,不采訪當事人。
這是個真實案例,十幾年前,吳曉波聯合央視,計劃拍《激蕩三十年》的紀錄片。
央視把還在經濟頻道做制片人的羅振宇派來做策劃,需要在4個月內拍完。
當時節目組是要對《激蕩三十年》中的30位人物進行采訪,但是發現根本約不到幾個,整個團隊陷入到絕望之中。
羅振宇捋了捋當時還算濃密的頭發,小眼珠一轉說到:
“為什么非要采訪當事人?不能采訪旁觀者嗎?
書中的當事人,一個也不請,只做外圍采訪。
比如,張瑞敏不是砸冰箱嗎,我們不采訪他本人,而是把報道他砸冰箱的第一個記者找過來。”
后來,節目組馬上動手,兩個多月里,找到了300多個與當事人相關的邊緣人物,進行集中式訪談,《激蕩三十年》書中的知名人物一位也沒有出現,但是很成功,抱回了該年度幾乎所有的紀錄片大獎。
你看,“怎樣采訪當事人”作為“如何做好紀錄片”的主要解決方案,很具有迷惑作用,讓很多人不自覺的替代了真正問題。
所以,你想成為一個破局高手,就要警惕問題的初始設定,搞不好,這個設定只是一個常規解決方案的變身。
03
找到最本質的問題:“元問題”
當我們遇到復雜問題時,總是思緒萬千,卻找不到好的解決思路,這往往是因為我們只停留在問題的表象,沒有找到“元問題”。
什么是“元問題”?是指問題的問題,你也可以理解為最本質的問題。
厲害的人,總能剝洋蔥般的找到最那個最本質的問題,并想辦法解決。
問一個問題:
假設你是一個商業地產商,你覺得下面哪件事情對你最重要?
A、位置:利用類似麥當勞商圈定位標準,找到最好的位置;
B、營銷:找到潛在租戶人群,精準推廣;
C、合作伙伴:先找到類似沃爾瑪的大商戶談合作。
如果你選C,那么你離正確答案比較接近,這也是萬達商業地產的做法。
以前的商業地產商,基本套路都是選一個好位置,把商場建得有逼格一點,然后利用各種手段做營銷,想辦法把商鋪都租出去。
但是,好位置是很貴的,而且批地也很困難,你如果認真想想,好的位置,不就為了有人流嗎?
有了人流,商家自然會找你來租,根本就不需要做什么營銷推廣了。
你看人流是關鍵的要素,因此元問題就是,“如何獲得人流”。
萬達之前也是老套路,但是吃了不少虧,后來王健林把這事兒想透了,于是發明了“訂單地產”。
所謂“訂單地產”,簡單來講,就是“招商在前,建設在后”。
在建設前,萬達就會先找幾家特牛逼的合作商,比如沃爾瑪、蘇寧之類的,行話叫做“主力店”。
主力店和萬達共同選址、談好租金、裝修風格等一系列細節。
與此同時啟動招商,說要在這個地方建設一個購物廣場,還告訴大家這里是沃爾瑪、麥當勞、蘇寧準備戰斗的地方。
如果你要開一家飯店,你大概率會選擇這里,因為你知道,這些牛逼商家的入駐,一定會吸引大量的人流,你的生意也不會太差。
而且,“主力店”還會先給萬達付一部分訂金,資金的問題也順便解決了。
所以,找到元問題很重要,如果能解決元問題,很多表象問題都會不攻自破。
有些讀者會私信找我請教問題,比如,找不到女朋友怎么辦?或者,怎么變得富有?
你看,這些都不是元問題,我也不好回答啊。
就說找不到女朋友這事兒,你需要分成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
內在原因,還可以分為硬件要素,比如學歷、長相、身高等等;以及軟件要素:思想、談吐、氣質等等。
外在原因,可以包括接觸異性的渠道、工作的性質等等。
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啊,你需要找到那個最本質、最重要的問題,然后對癥下藥,死磕重點,這樣才能徹底的解決問題。
關于這點,不想寫的太啰嗦了,不過你可以按照這個思路來考慮一下“怎么變得富有”這個問題,歡迎你在留言區曬出來。
04
學會“抄”答案
你的問題別人也都遇到過
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讓我們少走捷徑,這讓很多人在解決復雜問題時,總是從頭開始,按部就班。
這往往會把我們困在一個自己構建的迷宮里。
其實,有時我們只需要觀察一下別人,看看他們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他們又是如何解決的,也許人家的解決方案,能帶給你不少啟發。
雷軍早年在金山時,面臨的問題是金山一直沒盈利,他需要開發一個可以盈利的產品。
于是,雷軍想開發一套中文辦公軟件,命名為“盤古”,這名字有開天辟地的意思,因為雷軍想把操作系統、文字處理系統、數據處理系統整合到一個軟件中來,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
經過3年的艱苦奮斗,耗費巨資之后,“盤古”終于出爐,然而,一共只賣出去了2000套。
產品的失利,讓金山也差點倒閉,人員從200人裁到20人,這大概是雷軍最黑暗的時刻,他花了半年去療傷。
養傷回來的雷軍有一天和用友軟件的副總裁蘇啟強聊天,蘇啟強說一款名為“譯林”的翻譯軟件,在市場很受歡迎。
雷軍回去后就研究了一下“譯林”,沒多久一個類似產品就誕生了,名字叫做“金山詞霸”,一推出就經久不衰,深受市場歡迎,也成為金山標志性的產品。
2002年馬化騰做QQ,用戶已經超過1個億,但是竟然沒有任何的盈利產品,整個團隊都很抓狂,他們試過會員制收費、接廣告、做企業級用戶,但是都沒成功。
一個叫做許良的產品經理,看到韓國有一個叫sayclub.com的社區網站,用戶可以更換虛擬角色的造型,如發型、表情、服飾和場景等,雖然需要付費購買的,但很受韓國年輕人的歡迎。
于是許良便向騰訊高層做報告提議,報告才講一半,馬化騰就拍板,讓趕緊啟動這個項目,這就是后來的“QQ秀”。
“QQ秀”上線不到半年,就有500萬的用戶購買,讓騰訊首次扭虧為贏,“QQ秀”也因此被互聯網界公認為“革命性的產品”。
有時我們過于推崇“另辟蹊徑”,認為沒有人做過的生意,才有更廣闊的空間,但是,這也是在挑戰市場的有效性,也許做過的人都倒掉了,你才因此看不到競爭者。
如果類似領域有成功的案例,反而是這種模式可行性最有力的論證,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借鑒別人的答案。
說到這里,一定繞不過一個問題:“借鑒和抄襲的邊界在哪里?”
這個全球性難題,這篇小文當然給不出答案,最終的定性只能依靠外部的法律制約和內部的商業道德感。
然而,作為個體,你如果明白我所講的這個理兒,就能少走很多彎路。
我以前在500強做企劃,經常要幫領導做報告,一開始沒經驗,都是自己冥思苦想,后來發現,報告中很多內容別的部門也會涉及。
這些現成的內容,很多都可以借鑒,做起報告來也沒有便秘般的痛苦了,而且,多看那些優秀的報告,可以琢磨別人的底層邏輯,學習別人的表達技巧,自己也會長進不少。
所以,“抄答案”要有正確的姿勢,這樣不僅能解決具體問題,思考別人的解決過程對自己也是個提高。
給你出個問題,你沿著本節內容,看能不能給出答案:
如果你是名大客戶經理,一家從未接觸過的企業突然發給你一份招標函,讓你去投標某個項目。
時間緊迫,你不能更深入的和企業進行交流和溝通。
請問,如何才能制定更有針對性的標書呢?
歡迎在留言區告訴大家你的答案。
05
投入多大的資源
才能解決多大的問題
雖然解決復雜問題,有時候可以用巧勁,但是多數情況下,解決多大的問題,取決于你投入了多少資源。
說白話一點,你想解決大問題,得加錢。
當年任正非一直不支持做手機,后來在徐直軍等人的說服下,任總答應聽一次手機業務的專項報告。
聽完之后,任正非第一句話就是對副總裁紀平說:“拿10個億來搞”,要知道那時華為一年的利潤也才10個億,這可以看出任正非的魄力非凡。
后來任正非又把心腹大將余承東從無線事業部調來,專門負責手機業務,要錢給線,要人給人,這才有了如今的華為手機。
所以,大問題的解決方案往往是靠資源轟出來的。
2019年時,快手和抖音旗鼓相當,春節到了,張一鳴想在這個檔口猛推一下抖音。
推廣團隊便拿出一個燒錢方案,8天要花一個億人民幣。
張一鳴看完,叫來了財務總監,問賬上趴了多少現金?回答說5億美元。
張一鳴說,那就把5億美元全砸到這8天。
于是這個春節便成為了抖音和快手的分水嶺。
在大事上,任正非和張一鳴應該是一個心得,看準一件事,就要把它做穿,做透,要猛砸資源,擊穿閾值,這樣才能真正打開局面。
想起最近圈子里流傳的一件事兒,說是一家新入局的短視頻公司,老板讓產品經理好好干,4個月再造一個抖音。
產品經理表示有難度,于是兩人發生爭執,結果老板把產品經理打傷住院了。
這案例挺極端,但現實中,此類事還不少,我就知道,某個老板要做媒體矩陣,于是給員工派任務,兩個月內要拉200萬的粉絲。
還有一個老板,讓一位員工在5天內完成一份詳細的產業報告。
在老板的心目中,太陽能維修,月亮可更換,這種雄心壯志沒問題,可是你要干大事,總要掂量掂量可以投入多少資源啊,難道單靠愛來發電嗎?
這不是在批判誰,而是想說明一個道理:
無論是企業、老板、還是個普通個體,你都要相信量變引發質變的真理,你要解決多大的問題,就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沒有量的積累,一切都是扯淡。
就像王川寫過的一段話:
我們最大的誤區是,明明是數量不夠的問題,還錯誤地以為瓶頸在于質量,幻想在不增加數量的前提下,用某種奇技淫巧,偷工減料達到目的。
06
我前面說了,解決復雜問題是一種知行合一的能力,第1-3小段,主要“知”的方面,你要理解你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第4-5小段,主要是“行”的方面,是解決問題時的兩個主要方法。
希望這篇5000多字的文章對你有點啟發吧,歡迎把你的想法發到留言區,讓大家一起來討論討論。
作者:良叔,商業紀實文學作家、公眾號:良大(ID:liang_da_shi)創始人。賣過賀年卡、擺過帶魚攤、倒騰過服裝店、開過飯店、當過職業打假人,在500強總部做過高管,現在是企業咨詢公司創始人。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