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蘇關系看似仍在蜜月期,實際上早已暗流涌動。針對赫魯曉夫在上臺后大搞沙文主義,使得中蘇關系緊張一事,毛主席會見了蘇聯駐華大使。當時毛主席就說了一句話“萬里長城今猶在,哪見當年秦始皇”。毛主席想通過這句話說明中蘇關系極其重要,赫魯曉夫的行為等于建了一道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功績的墻。雙方理應相互謙讓,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
毛主席的這句話出自清朝大學士張英的一封家書,原話是“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寫這封信的目的,也和毛主席說這段話的差不多。
康熙年間,安徽桐城,有兩個名門大家,分別是吳家和張家。這兩家是鄰居,兩家的院子中間只有一墻之隔。
一天,吳家決定蓋一座新房子。由于院子里其他地方已經沒有足夠的空間了,于是吳家決定貼著兩家中間的那堵墻建個房子。
第二天,張家的老太爺在書房里寫字時,突然聽到屋外傳來很大的聲響。一向喜歡清靜的張老太爺自然受不了這樣的打擾,于是把下人叫了過來:“幫我看一下外面是什么情況,怎么這么吵?”
下人出去看了后,回來報告說是隔壁吳家在蓋新房呢。
“蓋新房?弄這么近,這么響?他怕不是在咱們家蓋的?”
“不是。他們在挨著咱們家的那堵墻旁邊蓋呢!”
“什么?他們也不先和我們商量一下?”
很快,張家就派了幾個家丁,氣勢洶洶地來到墻邊。他們大吼大叫著就把吳家的工人給趕走了。
這下兩家的梁子算是結下了。吳家指責張家不應該干涉他們在自己的地皮上蓋房子。但張家則認為那堵墻屬于兩家共有的財產,吳家要在那邊蓋房子最少也該通知他們一下,蓋了房子后最好還得給他們賠點錢。
為了這堵墻的歸屬權和使用權的問題,張吳兩家吵得不可開交。這事越鬧越大,鬧得十里八鄉人盡皆知,最后鬧到了縣衙那里。
縣令看著互不相讓的兩家犯了難。他曉得這兩家都有人在京城做官,在本地的勢力又都很大,他可不敢得罪任何一家。
因此,縣令就開始和稀泥,希望兩家能夠擱置爭議。不了了之。然而,吳家堅持要建這棟房,張家又堅持認為吳家不能隨便動那堵墻。到最終雙方僵持不下,整個案子也就沒了什么進展。
張老太爺在家里怎么想都不是滋味,突然想起來,兒子好像在京城官至大學士。現在具體在干啥他也不清楚,不過他可以肯定的是,此時兒子的權力已經可以與過去的宰相相提并論了。
沒過多久,遠在京城的大學士張英接到了老家加急送來的書信。信上詳細講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也加了很多具有感情色彩的字眼。總之讓吳家顯得像個無賴似的。
張英看完了信,不由得皺了皺眉:“老爺子那爭強好勝的老毛病又犯了。”
他想了想,提筆就寫了一首詩,包裝成信件后就送回了老家。
信上的內容,就是開頭的那四句話了。
張老太爺看到信后,佩服地說:“我這兒子,氣量就是不一樣。真是長江后浪推前浪啊!”
于是,張老太爺便主動向吳家“服軟”,不僅不爭那面墻了,還主動在那堵墻在自己這邊三尺遠的位置又重修了一堵墻,表示愿意向吳家讓出三尺地。
“你們家要建房子,肯定得多要點地嘛!”張老太爺叫人這么給吳家傳話。
令張家沒想到的是,吳家在得知張家主動讓地后,居然覺得確實自己應該先通知張家,還感到有點羞愧。
緊接著,吳家效仿張家的樣子,也同樣撤讓出三尺來。
張老太爺接到吳家那邊的傳話:“其實咱家蓋房子也要不了這么多地,咱們也讓出三尺,今后你們要的話隨時可以拿去。”
吳家讓了地后,張家也不好意思再去占這地了。兩家很快和好如初,而中間那條六尺寬的“無主之地”,也給了附近鄉親們抄近路的方便。
時至今日,這六尺寬的路早已成了本地的美談,得名“六尺巷”。這種擱置爭議,互相理解的做法不僅適用于人與人之間,家與家之間,同樣也適用于國與國之間。毛主席當時引用這句話,或許就是在勸蘇聯方面要心胸開闊一點,不要計較于太小的得失。
比較遺憾的是,蘇聯并沒有聽取毛主席的意見。在蘇方的一意孤行下,中蘇關系最終降到了冰點。事實上,如果在冷戰時期美蘇雙方都能理解“六尺巷”故事的深刻內涵,或許就不會那樣劍拔弩張地空耗那么多年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