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在上海簽署延長合資協議,提前6年完成續約延期,將上汽大眾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這是上汽大眾合資合同的第二次續約。
1984年10月,中德雙方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署合資合營合同,合資至2010年,上汽大眾成為中國最早的轎車合資企業。
2002年4月12日,上汽集團和德國大眾提前8年簽署了延長合作20年的協議,把上海大眾的合資期限延長到2030年,這是上汽大眾合資合同的第一次續約。
對比來看,第一次續約是延長合作20年,而本次續約延長合作的期限是10年。相比第一次續約,合作期限減少了10年。
那么問題來了,在唱衰合資車企的大背景下,為什么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還要提前續約合資車企,延長合作期限呢?
根據財報顯示,上汽集團前三季度營業收入4196.46億元,同比下降17.39%;凈利潤69.07億元,同比下滑39.45%。
其中,第三季度上汽營業收入1425.60億元,同比下滑25.58%;凈利潤僅2.80億元,同比下降93.53%。
1-10月份累計銷量為305.12萬輛,同比下降21.13%。
其實,上汽集團的頹勢從2019年就開始了。2018年是上汽集團的巔峰之年,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三家合資品牌實現銷量206.5萬輛、197萬輛、207.2萬輛,合計610.7萬輛,占上汽集團當年總銷量的86.6%,上汽集團的總銷量達到了705.17萬。
自2019年開始,隨著合資車企銷量下滑,上汽集團的業績也開始一路下行,至2023年,總銷量已經降至502.09萬輛,而今年恐怕400萬輛都難以保住。
當然,大眾的情況也沒好到哪里。
“2024年和2025年將會是大眾集團最煎熬的兩年。”大眾集團CFO兼COO阿諾·安德里茨在三季度業績會上說。當季大眾的營業利潤率僅為3.6%,同比下滑2.6個百分點。
作為大眾汽車最大的海外市場,今年三季度,大眾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63.8萬輛,降幅為20.1%。前三季度,大眾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190.3萬輛,降幅為11.5%。自2019年開始,大眾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已累計下滑23.5%。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上汽大眾作為上汽集團的最大支柱,必須穩住基盤,給市場一個美好的想象空間。所以股東雙方提前6年續簽合資合同,無疑是在對外釋放巨大的信號,對于未來我們有信心,各位供應商、經銷商以及用戶,你們也要有信心。
此外,提前6年續約,也可以讓內部團隊做更長遠的工作規劃,去思考未來更久遠的產品需求。
除了續簽合同,雙方還公布了上汽大眾未來的新車計劃。
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有15款將專為中國市場開發。
2025年,由上汽集團與奧迪合作的字母標AUDI品牌首款電動車型將在年中上市。按照官方的說法,德方團隊主導設計和底盤,中方負責三電、智能化以及產品生產。該車型大概率就是在上汽智己的平臺上進行二次開發而來。
2026年起,基于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CMP平臺開發的2款緊湊級電動汽車將首次投入市場。CMP平臺是大眾科技(VCTC)專門為中國市場打造的電動汽車架構平臺。
其中,大眾與小鵬聯合開發的CEA中央電子電氣架構,將被運用于CMP平臺。也就是說,上汽大眾未來的2款緊湊級電動新車,將會運用上小鵬的技術研發成果。
除了純電車型外,2026年起還將推出3款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2款增程版車型。其中,增程版車型應該是比較大的亮點。大眾汽車品牌前中國CEO馮思翰曾評價:增程是最糟糕的解決方案。此言論還引發了與李想的口水戰。
目前來看,上汽大眾將推出增程版車型,也算大眾是向市場低頭。增程路線確實備受爭議,由發動機把汽油轉換為電,再由電驅動,能量轉換會讓效率更低,再加上高速區間,電機的能耗偏高,但經不起消費者熱捧。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續簽只延長了10年,并沒有像上一次續簽了20年。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雙方對于未來市場的不確定性,簽約的信心和動力并沒有上一次那么足。如果說上一次續約是在瓜分既定的增量蛋糕,那么這一次更像是相互抱團取暖,共同探索高度不確定性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