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連夜雨,厄運專找苦命人。
本就已岌岌可危的兩家新勢力車企,近日又遭遇了堪稱“被傷口上撒鹽”般的事情。
11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關于2023年度新能源汽車監督檢查結果的通報》。通報顯示,共有9家企業的9個車型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其中乘用車共涉及2家企業的2個車型產品。
分別為福建天際汽車制造有限公司(QAC6452SHEVBB6 插電式增程混合動力多用途乘用車)和成都大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CGC7000BEV2J5純電動轎車)。據馬拉車市了解,上述兩款僅標注代號的車型,實際則為天際ME5(參數丨圖片)和大運悅虎這兩款。
0
1
網友質疑:為何是沒銷量或已停售車型?
事實上,當通報一出,就有不少網友對“工信部通報這兩款車型,并表示將依法依規處理。同時要求企業所在地省級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要督促企業查明產品問題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按照有關要求整改到位。”存在些許質疑。
一則因為這兩款車型從很早開始,包括整個2023年都幾乎沒啥銷量,馬拉車市也未在任何銷量數據平臺,找到這兩款車型的近年銷量數據。其中,天際ME5更是已處于停產停售狀態;
另一方面,兩款產品涉及的品牌也都已搖搖欲墜,生死存疑。即便它們有心整改,可能也無力施行。那么這樣的通報,到底有沒有實際的意義,著實令人費解。
關于上述兩家涉及到的車企,網上已有不少文章解析其生存狀況,故而馬拉車市在此不再贅述。我們主要想針對網友們的上述兩點質疑,試圖從另一個角度去剖析此類問題。
我們試著先解析第一點質疑。在馬拉車市看來,此次相關部門公布的是2023年度新能源汽車監督檢查結果,換言之在去年開始調查的時候,所涉及到的兩款產品應該還處于在售階段。
我們也在某垂類論壇上看到了天際ME5車主的提車報告,時間則為2023年3月。此外,天際ME5還于2022年10月份進行過一次OTA升級。后面停產停售,也非相關部門能夠預料的。
而另一款大運悅虎,目前仍有2023款車型在售,且提供7個版型配置可選。至于該車為何沒有公布銷量,以及未被各數據統計平臺納入榜單,可能是因為銷量實在太差,且無法統計吧。
關于網友的第二點質疑,我們也更愿意相信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大概是出現了某些巧合的原因。
0
2
被點名的新能源車企,都有一個共性?
在看到了此次工信部的通報后,馬拉車市隨即查詢了去年同期的該類通報,即《關于2022年度新能源汽車監督檢查結果的通報》。巧合的是,去年通報的新能源乘用車,同樣也是兩款,涉及兩家車企。分別為鑫源汽車和威馬汽車。
與今年的天際汽車和大運汽車一樣,都是要么已經停擺,要么進入破產重整的新能源車企。那么問題來了,為何被通報點名的新能源車企,都是些岌岌可危的車企?
其實這也不能怪相關部門。在車市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特別是去年年初開啟,一直持續至今的車市價格戰,對于整個車市大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車企的抗壓能力普遍都受到了影響,更別提那些始終沒有盈利的新勢力車企了。
有的年初還滿是壯志雄心,準備大干一場,可沒幾個月就出現資金鏈問題,瞬間暴雷。有的甚至根本“搶救”不過來。
威馬的情況,我們曾專門做過詳細報道,大家基本也都有所了解。而以此次被通報的大運汽車為例。如果往前追溯幾個月,可能它也算不上是岌岌可危的車企。
就 在今年成都車展期間,大運汽車遠勤山還當著一眾媒體的面,高調表示,“我們就是要把所有第一的供應商整合起來,那么我們的車型產品綜合實力也就上去了。 ”
此外,馬拉車市還記得9-10月份出差的時候,在很多城市機場上飛機的廊橋里,都能看到遠航汽車(大運汽車旗下品牌)的廣告圖。也就是在最近才相繼撤換了下來。
可見新能源車企,特別是新勢力車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相對傳統車企,其忽然就“不在了”的概率的確要高上許多,且根本無從預判。
那么相關部門以年度為時間跨度通報不合格產品及涉及車企,倒也沒什么問題。更不存在“傷口上撒鹽”一說,沒準它們也挺郁悶,為啥偏偏就這么巧?
0
3
“滯后”的監督檢查通報,意義在哪?
涉及產品沒銷量甚至已停售,涉及車企或許壓根沒能力實施整改,那么這樣的監督檢查通報,究竟意義在哪?
積極的意義其實還是有的。比如,對于其他新能源車企而言,這無異于是一次警告和震懾。
從過去的相關監督檢查大多針對傳統車企和車型,到如今單獨列出針對新能源汽車的通報,可以看出相關部門也在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監督檢查工作。新能源車企不再只是補貼紅利的既得利益者,也必須承擔起自己的職責,即為消費者打造品質好車。
如果不按照相關規定,管理要求來造車,那么一定會有相關部門對你進行監督檢查。在數次巧合過后,我們相信未來也一定有正常能上銷量排行榜的新能源車型登上通報名單。當然,沒有就更好了。
其次,監督檢查通報的環節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讓用戶的消費更加透明,大家都能知道自己所選的車型,究竟是不是如廠家所宣傳的那樣,沒有任何質量問題,也能讓增強我們的購車消費信心。
此外,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越來越高,相關部門監督檢查對象的范圍,也一定會在新能源車領域同步擴大,甚至更有針對性。完全擺脫“滯后性”不大現實,但至少能夠讓部分消費者再看到類似的年度通報時,能感覺到檢查的車型就真實在我們身邊,而不是壓根沒賣出幾輛的稀缺貨或者已停產停售。
馬曰:
品牌都快沒了,監督檢查報告卻來了,的確是這兩年的一個巧合性事件。 但事件的背后卻折射出新能源車企,特別是新勢力車企們那羸弱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不確定性。 同時,也是對目前所有新能源車企敲響了警鐘,在追求銷量,期待用規模效應增加盈利可能性的同時,也必須時刻牢記,要為消費者造好.車,更要造.好車。 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通報上有車型,車企卻幾乎已經倒閉了的尷尬。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系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