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歸新華社及相關記者所有,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閣”所有。原圖文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轉載!
胡偉攝
我國主要大豆產區(qū)之一的黑龍江省1955年大豆豐收,據(jù)統(tǒng)計單位面積產量比1954年提高19.1%。圖為海倫糧庫的職工正把收購的大豆裝袋,準備外運。
1958年 佟德印攝
由浙江軍區(qū)醫(yī)院和南京軍區(qū)前線文工團來的護士、文工團員們,正在密山農墾局八五九農場新開墾的處女地上第一次播種大豆。
1958年 胡偉攝
吉林省東豐縣富強農業(yè)社社員陳克修在1953年創(chuàng)造的大豆點播機,只用兩個人,兩頭牛(或馬)一天就可播種一公頃,比人工點播節(jié)約25到30個人工。
1959年 馮琦攝
“北大荒”農場的工人使用機械噴霧器在大豆田里噴撒殺蟲劑。
劉文成攝
巴彥縣太平公社1960年播種的49000多畝大豆普遍生長良好,正抓緊鋤草、追肥等增產措施,力爭高產多收。
1960年 譚佩全攝
悔倫縣海興公社黨委書記李景林(左),在民權管理區(qū)第三隊,和隊長張有生等在一起檢查大豆質量。
1964年 劉文成攝
黑龍江省農業(yè)機械化研究所創(chuàng)制的懸掛式壟作七鏵犁,已在全省推廣試用。這種懸掛式壟作七鏵犁,以“東方紅”拖拉機為動力進行作業(yè),10小時可耕種大豆200畝左右。
1972年 胡偉攝
中國民航及時派出飛機,在黑龍江生產建設部隊某部的大豆田上空進行根外追肥,促進大豆早熟、增產。
1973年 胡偉攝
在賓縣新立大隊第四生產隊插隊落戶的一批知識青年組成了種子試驗小組,培育出一種大豆優(yōu)良品種——“白臍大豆王”,平均畝產都達到420斤左右。
1978年 李基祿攝
從美國引進的農業(yè)機械
盛產大豆的黑龍江省八五二農場大豆獲得豐收,畝產量、總產量和交售量都超過歷史最好水平。由于實行了定額獎和超定額獎,每人平均獲得獎金16元。
1981年 范惠琛攝
大豆之鄉(xiāng)的黑龍江省賓縣今年種植的60萬畝大豆獲得豐收,平均畝產達260斤以上,創(chuàng)歷史最好水平。全縣已向國家交售大豆一億斤,比計劃多賣大豆二千三百萬斤。
1986年 何宗躍攝
黑龍江省農業(yè)科學院大豆研究所副研究員翁秀英,28年來先后選育了18個大豆新品種。
1988年 何宗躍攝
我國當時生產規(guī)模最大的大豆綜合加工企業(yè)、佳木斯市三江食品公司投產,年綜合加工大豆10萬噸以上。
1991年 邱祥林攝
黑龍江黑河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與蘇聯(lián)布拉戈維申斯克市全俄大豆研究所進行合作研究,取得良好效果。
1991年 周確攝
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紅興隆科研所高級農藝師、省勞模梁甲農(左)和高級農藝師、全國三八紅旗手馮紫瑯(右)1955年從北京農業(yè)大學畢業(yè)雙雙來到北大荒。30多年來培育出“墾149”等9個小麥品種和“鋼201”等8個大豆品種,推廣種植3100多萬畝。
1996年 陳凱星攝
黑龍江省農科院科研人員進行的“轉基因大豆”大田栽培實驗今秋獲得成功。我國首個轉基因大豆品種是由科研人員從野生大豆中提取基因注入普通品種大豆中獲得的,其蛋白含量高達40%以上,且抗病性和產量比原種有顯著提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