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屬于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注引用于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臺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秋收前要舉行“吃新節” 1953年 任用昭攝
苗族婦女們在物資交流會上選購花布
爐山縣凱里苗族自治區于1951年1月成立。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和扶持下,農業生產得到了顯著提高。全區大部分適齡兒童入了小學,過去失學的青年男女也普遍進入了夜校學習。全區有23所公辦小學和一所民族中學,另有33所民辦小學。
南沙攝
貴州省苗嶺山、雷公山和清水江一帶,都是富饒的森林地帶。貴州省森林工業局1953年在爐山縣掛丁鄉建立了黔東分局雷爐支局掛丁制材廠,每年收購9000多立方米木材。1955年制材廠又安裝了新式機械設備,大量生產木材供應城市需要。
1955年 劉揚深攝
爐山縣今年建立了5個廣播收音站。這是新設在龍頭河農業生產合作社的一個收音站,社員們津津有味地在收聽廣播。
1955年 馮濟源攝
雷山縣民族貿易商店服務的苗族青年李娟(中),已熟練地掌握了使用縫紉機縫衣的技術。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會場 冀連波攝
1956年 冀連波攝
出席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婦女代表在會議休息時間交談。(自左至右):爐山縣代表潘秀全(苗族)、天柱縣代表鮑元音(侗族)、黎平縣代表吳乃春(侗族)。
劉揚深攝
錦屏縣盛產木材,有“木材城”之稱。僅1956年即生產杉木六萬多立方米。圖為流放在清水江邊的木排。
秋收中,合作社實行邊收割邊分配 1956年 劉揚深攝
黎平縣巖洞原來是一個自然條件很差的侗族村寨,今春實現合作化后,改進了耕作技術,戰勝了各種自然災害,開展了多種經營,戶戶收入有了增加。
1956年 冀連波攝
臺江縣施洞鄉漢族婦女何子芳在教兩個苗族姑娘學文化。
劉揚深攝
1956年10月24日這一天,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嶺主峰下一條長達190多公里的公路建成通車。副州長吳朝明接受苗族婦女的敬酒。
1957年 王翼南攝
全長155米的貴州最大的橋梁——清水江大橋落成。
教員都是從中央民族學院語文系和貴州民族學院語文訓練班畢業的苗族干部 王翼南攝
在校園里復習苗文
我國第一所學習苗族文字的學校——黔東南民族語文學校在1957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了,有來自自治州內各縣的110多名苗族學生,畢業后將要回到各縣推廣苗文。
自從1956年11月苗族文字方案(草案)正式公布以后,中國科學院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第二工作隊和貴州省民族語文工作指導委員會就分別積極的編寫苗文課本,籌辦民族語文學校,重點推廣苗文。
正在記錄爐山縣掛丁鄉苗族姑娘唱的山歌 1957年 王翼南攝
一支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隊活躍在貴州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的苗嶺山區,調查苗族人民的語言,準備為苗族人民創制文字。這支調查隊是中國科學院組織的7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隊中的一個。
1957年 馮濟源攝
解放前象這樣大的苗族姑娘有很多穿不上衣服,解放后苗族人民的生活改善了。這幾個姑娘是雷山縣橋港農業社的苗族女社員正在打扮,準備跳蘆笙舞去。
1957年 劉揚深攝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經設立了19個民族商品門市部,63個民族商品專柜。每個門市部經營有1600多種需要的商品。
1958年 正雄攝
緊張的春耕已在施秉縣開始了。大橋農業社的苗族青年婦女大部分都學會了使用雙鏵犁。
1958年 王翼南攝
爐山縣苗族女副縣長楊明珍,解放時還在給地主當丫頭,在黨的領導下,她工作上有突出的成績,為人民所愛戴,學習上刻苦鉆研,1952年光榮的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56年12月爐山縣人民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副縣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