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正操是張學良的知己與愛將。張學良是國軍上將,呂正操后則成為開國上將。兩人之間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同為遼寧海城人;均畢業于東北講武堂;都積極投身抗日運動;都是一代儒將;一樣的長壽。更加有趣的是,兩人之間跨越時空的交情,譜寫了感人至深的世紀情誼。
共赴國難
呂正操,1905年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在戰火紛飛的亂世,從小到大,呂正操耳聞目睹日軍侵略者的罪行。1922年,17歲的呂正操參加了東北軍,在親戚的舉薦下,呂正操來到張學良衛隊當兵。
呂正操
在不多的接觸中,張學良認為呂正操很有培養和發展前途,鼓勵他去報考東北講武堂。1923年,呂正操不負重望,考進了東北講武堂第五期。1925年10月呂正操完成學業歸隊,擔任張學良的副官。
1929年春,向往沙場,抗擊日寇的呂正操再也坐不住了,他主動找到張學良,請求到部隊帶兵出戰。張學良非常明白呂正操的想法,同意了,派遣呂正操到十六旅任職。在十六旅任職期間,呂正操參加了熱河抗戰,展現出色的戰場軍事能力,受到張學良的嘉獎。
在九一八事變中,張學良的錯誤判斷,導致東北三省淪陷。張學良因此背上賣國將軍的稱號。張學良的對自己的行為非常指責,日益嚴峻的抗日形勢一次又一次刺激著張學良。
張學良、楊虎城和蔣介石
1936年12月,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蔣抗日。在多方的介入下,考慮到抗日局勢,張學良選擇釋放蔣介石。然而背信棄義的蔣介石卻反手將張學良扣押,導致東北軍群龍無首,四分五裂。
呂正操痛恨的蔣介石的可恨行徑,卻也無能為力。呂正操唯一能做的便是繼續扛起少帥的愛國大旗,抗擊日寇。在西安事變當中,呂正操深刻明白國民政府的本質,而選擇加入延安。
1940年,春八路軍總部,左二為呂正操
1937年5月4日,呂正操經批準加入組織。1937年10月14日,呂正操率部脫離國民黨,改成人民自衛軍。呂正操帶領部隊,與冀中人民生死與共, 創建抗日根據地。他靈動的平原游擊戰士,令日寇談之色變,聞風喪膽。而處于軟禁中的張學良得知后, 自豪地將其戲稱為“地老鼠”。
跨越時空的交流
西安事變之后,這兩位曾經肝膽相照的知己,便天各一方。然而時間并沒有消磨兩人之間的兄弟情誼。因為兩人的獨特身份,兩人之間交往只能通過匿名隱晦的信件。
老年張學良和家人
改革開放的春風給兩人的交往帶來了新的轉機,1984年張學良的侄女張閭蘅到北京經商,特意看望了呂正操上將。張閭蘅向呂正操介紹了張學良的近況,并帶來張學良問候。之后,張閭蘅便成為兩位之間的特別信使,來往于海峽兩岸,不只是為了生意,也為了兩位老人的情誼。
1990年5月15日,在張學良90歲大壽前期。呂正操致信張學良,信中有這么一句:“盼君走出小天地, 欣看人間繪新圖”。呂正操希望他可以回大陸看看,從而執手相見,互訴半個多世紀的風云滄桑事。
然而張學良考慮多方面的因素,終究沒有成行。1990 年6月1日, 適逢張學良90華誕。這一天, 呂正操給張學良發去了壽電,并專程赴沈陽參加了大陸為張學良舉辦的祝壽活動。
得以相見
1991年張學良爭取到了赴美國探親的權利,對此中國政府也做出了反映,明確傳達了鼓勵和歡迎張學良回家看看。1991年5月23日呂正操以私人會友的名義登上開往美國的飛機。
5月29日,呂正操走出電梯時, 一眼便看見張學良精神矍鑠地站在電梯口迎接自己。同樣, 張學良也一眼就認出了呂正操。兩位少壯相離、白首相聚的將軍, 四目凝視、雙手緊握, 彼此仔細打量著故人, 激動得許久不知該說什么才好。
在短暫寒暄之后,大廳很快就成為了兩個人的舞臺。呂正操和張學良分別了五十四年,發生了太多的故事,有著說不盡的話。聊了一上午,兩人還覺得不盡興,張學良推辭了原來安排的活動。5月30日下午,兩人找了處清靜的地方繼續聊天。
聊到最后,張學良說到自己身份特殊,不是不想回去,而是不希望因為自己個人的事情,弄得局勢過于復雜。張學良說到當局勢更好一點,一定要回去看看。
令人遺憾的是,尚未等到回故土的夙愿實現, 張學良便于 2001年10月16日在美國夏威夷病逝, 享年101歲。獲知這一噩耗, 呂正操悲痛萬分地發去唁電,告別自己的良師益友,人間知己。
2009年10月13日,呂正操上將也離開了人世,享年105歲。兩位長壽的老人見證中國太多的事件,他們的跨越時空的世紀情誼銘刻在中國歷史的長河當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