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軍隊將埃塞爾比亞當作磨刀石,派了足足50萬左右的軍隊,甚至使用毒氣彈。意大利的大動干戈也從側面反映了意大利軍隊戰斗力堪憂。1936年意大利拿下埃塞爾比亞,五年后就丟得一干二凈。
看上了埃及
二戰時期,蘇伊士運河英國通往印度和遠東戰場的生命線。埃及如果丟了,對英國和反法西斯同盟國都將是一場戰略上災難。而胃口很大,牙口不好的意大利在解決東非其他國家之后,盯上了英國人手中的埃及。
1940年,意大利在利比亞的軍隊大約有25萬人,而英國在埃及的軍隊僅有3.6萬人,從人數看意大利無疑處于大優勢。但是英國這3.6萬人沙漠作戰經驗豐富,其中第7裝甲師還被稱為“沙漠之鼠”,戰斗力不容小覷。
1940年8月4日,意軍的17個步兵營在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的掩護下,從埃塞爾比亞和厄立特里亞進攻英屬索馬里。當時的英軍在索馬里僅有1500人,英軍作了一些象征性抵抗便從港口撤離了。
8月20日,意軍順利地拿下索馬里,打通了通往埃及的交通線。意軍在打通蘇丹到埃及的交通線之后,從南部和西部向埃及快速挺進。
正面交鋒
面對氣勢洶洶的意大利軍,英國清楚地明白在部隊還沒有集結完成之前,正面交戰是非常不明智的。9月13日,意軍向英軍發動進攻,英軍主動撤退,保留有生力量。
英軍在部隊集合的過程當中,也不斷尋找意大利軍隊弱點。英軍主帥發現意大利軍隊雖然人多勢眾,但火力很弱。這意味著英軍完全可以憑借英軍的裝甲優勢,快速出擊,在沙漠戰當中狠狠的教訓意大利。
12月8日前后,英軍坦克和裝甲車全速前進,卷起漫天沙霧,沖向意大利軍隊的空隙。面對英軍的突然出擊,意大利主帥格拉齊亞尼懵了。他完全不知道英軍的真實意圖,意大利缺乏裝甲車等機動部隊也使其無法與英軍抗衡。
9月,英軍就占領了尼貝瓦據點,意軍被俘2000多人。其后英軍的進攻出乎了他們自己的想象,每到一個據點,往往轟幾炮,意軍就舉起雙手放棄抵抗了。12月10號,意大利軍隊在撤退當中遭到英軍第7裝甲師的伏擊。一番激戰,14000意軍被俘。
后面的戰爭就變成了一場貓捉老鼠的游戲,到1941年2月,英軍急行軍800公里,戰勝了意軍十個師,13萬意軍成為俘虜,而英軍損失不到1萬。
恥辱的意大利軍隊
英軍見到攻勢的如此順利,便決定一鼓作氣,打趴意軍在東非的軍隊。1941年初,英軍從中東等戰場先后調來多支部隊。在防守戰當中,意大利的軍隊的表現還不錯。意大利軍隊依靠克倫山區的地形優勢,瘋狂阻截英軍,足足撐了53天。
拿下克倫山區的英軍繼續進攻,于1941年4月1日攻占厄立特里亞首都,1.5意軍被俘。同時英軍也向埃塞爾比亞發起了進攻,埃塞俄比亞皇帝也回到國內開展游擊戰爭,為英軍在正面戰場提供支持。
意大利駐東非總指揮帶領意軍在高山區組織防御,面對英軍的狂轟濫炸,游擊隊的頻繁騷擾。不到兩個星期,缺彈少糧的意軍向英軍投降。到1941年5月19日,一共有23萬意軍向英軍投降。
此時意大利在埃塞爾比亞依然有8萬軍隊選擇繼續戰斗,哪怕他們的同胞已經犧牲了。因為其他戰場局勢的變化,英國不得不將精銳部隊調離,剩下的戰斗則留給非洲的英軍和游擊隊。
非洲的英軍和游擊隊不斷騷擾意軍,壓迫他們的生存空間。缺乏后援的意軍縱然選擇抵抗,但是食物和彈藥日漸缺乏的他們最終低頭了。1941年11月28日,東非的意大利軍隊全部放棄抵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