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成也諸葛亮,敗也諸葛亮。劉備自從三顧茅廬請出臥龍先生諸葛亮后,在諸葛亮“隆中對”的指導下,他的事業便有了質的飛躍,先奪取荊州,后占據益州,繼而拿下漢中,和曹操、孫權三足鼎立。但是盛極而衰,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先勝后敗,丟失漢中,他本人也戰敗而亡。劉備為給關羽報仇雪恨,東征孫權,結果也落得一個大敗而歸到結局。劉備逃回白帝城,一病不起,在病床上躺了一年后,他在彌留之際進行托孤,將小阿斗劉禪托付給諸葛亮。
劉備通過和諸葛亮詳細交談,發現并委婉指出諸葛亮的兩個致命缺點,可惜諸葛亮沒聽,蜀漢成為第一個被滅的國家。那么劉備委婉指出諸葛亮的兩個致命缺點是什么?諸葛亮的這兩個致命缺點分別是識人不明和個人英雄主義。
第一個致命缺點:識人不明
管理人員,尤其是一個國家的高層,最主要的能力便是發掘人才,將不同的人才放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重要作用。如劉備讓諸葛亮治理后方,并為前線籌集糧草,諸葛亮干得非常好,又如劉備破格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從此漢中固若金湯。但是諸葛亮的識人之明遠遠比不上劉備,他看走眼好幾個人,如馬謖、楊儀、姜維等人。
劉備托孤時,看到邊上站著的馬謖,對諸葛亮說道:“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諸葛亮認真回答道:“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劉備不同意丞相諸葛亮的觀點,他認為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還提醒諸葛亮要好好考察一下馬謖之后再重用。但是諸葛亮卻沒聽進去,他還非常迷戀自己的識人,讓馬謖守軍事要塞街亭,結果丟了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
楊儀在諸葛亮死后公報私仇,殘殺蜀漢當時的第一大將魏延,導致蜀漢國力受損,原本劉備大力重用的新生代武將魏延,卻被諸葛亮冷落。姜維表面上繼承諸葛亮遺,連年北伐,但是他的個人能力比不上諸葛亮,每次都無功而返,甚至損失慘重,可謂是窮兵黷武。
第二個致命缺點:個人英雄主義
有本事的人都比較自信,如果嚴重點那就是自負,或者說個人英雄主義。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即使他再能干,個人能力再出眾,也不可能完成一個大項目,更不可能消滅曹魏,踏平東吳,恢復漢室江山。
但是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每件事情都親力親為,力求完美,頗有個人英雄主義,認為他每天嘔心瀝血,便能夠復興漢室江山。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殘酷,諸葛亮窮盡一生,六出祁山,卻被司馬懿攔住,無法越雷池一步,病逝于五丈原。諸葛亮死后,蜀漢雖然還有蔣琬、費祎等賢臣,但是人數太少,有能力的中下層將領官員嚴重缺乏,在曹魏鐘會、鄧艾兩路大軍來襲時,姜維孤掌難鳴,蜀漢成為第一個被滅的國家。
試問,如果諸葛亮沒有個人英雄主義,注重培養益州本土人才,蜀漢便能夠培養出更多的人才,姜維在劍閣和鐘會對峙的時候,還有一員大將在陰平抵擋住鄧艾的軍隊,蜀漢便不會亡。
結語
劉備為了照顧諸葛亮的面子,沒有明確指出諸葛亮的兩個致命缺點,只是委婉點出,沒有道破。第一個致命缺點是諸葛亮沒有識人之明,盲目自信,重用馬謖,丟失街亭,第一次北伐被迫中止,但是諸葛亮沒有深刻自我反省,他在臨終之際將蜀軍委托給長史楊儀,拋棄了大將魏延。
第二個致命缺點是諸葛亮個人英雄主義太嚴重,同時又太自負,不注重挖掘益州新生代人才,導致中下層武將和文官斷層,蜀漢嚴重缺乏人才,僅憑姜維一人無法同時抵擋鐘會和鄧艾兩路魏軍夾擊,導致魏軍兵臨成都城外,劉禪出城投降,蜀漢也成為魏蜀吳三國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