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怪,全世界也許只有中國的綜藝市場里會有如此之多的“賽道”。一個非標行業,我們卻總是在想辦法讓其標準化或可量化。至于這種分類方法究竟是在服務誰,想必你我都很清楚。
而在眾多大賽道小賽道里,演綜賽道是近些年里一個備受關注的分支。找幾位實力派演員或導演擔任導師,再聚集一群年輕演員來參與競技,為了拉高流量,還會力邀幾位近期熱度不高的資深演員鎮場。于是,在充滿話題和沖突感的節目里,完成了一期又一期的演綜“真人秀”。
坦白講,以上做法完全正確,甚至就是如今賽道下標準化創新的產物,也讓觀眾們對這一類型的節目建立起了標準化的觀看習慣。不然的話,沒有實力派導師觀眾看什么,沒有話題演員觀眾討論什么,如果演技太好觀眾吐槽什么。所以到頭來,演綜這個賽道就開始逐漸有了標準化的制作要素,一旦有了所謂的標準,想要創新就是兩頭不討好。于是演綜的發展就在一條越走越窄的“賽道”上,走走停停,找不到方向。
而最近在騰訊視頻上線的一檔微綜藝《超甜搭檔》,似乎在演綜上找到了一些新的突破。冷眼在看完前兩期之后,發現這個小節目確實打破了過往演綜的一些標準,在節目的制作、排播和在卷入觀眾參與上,都有了新的嘗試。不敢說這就是演綜的絕對新形態,但是至少看到了一點點野心。
《超甜搭檔》是繼《海、漁村和三個笨蛋》之后,在騰訊視頻正式上線的第二檔微綜藝。不得不說,騰訊視頻這次微綜藝所呈現出來的節目創新力度還是挺大的。那回到《超甜搭檔》,這個微綜藝究竟在演綜賽道上,展現出了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呢?
創作背景:綜藝和短劇的結合
綜藝終究是一個內容快消品,所以抓熱點永遠是綜藝創作的重要手段。短劇,毫無疑問是近兩年的最大熱點之一,短劇市場的火爆,讓影視行業的結構正在發生變化。
那么,綜藝有沒有可能和短劇做結合呢?以及如何結合?
短劇生態是獨特的,短劇的內容風格、觀看習慣和觀看場景也是獨有的。如果直接把短劇的生產方式和風格調性平移至綜藝,一定會水土不服。那就要取一個折中的方式,既要保留綜藝的特點,又能融合短劇的爽點,尤其是短劇的高效。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超甜搭檔》這檔節目里,每周一播出真人秀,每周五播出影視化的短片。而據節目大規則介紹,在六周的真人秀之后,會馬上拍攝一部定制劇,且是作為整季節目的正片內容播出。
也就是說,綜藝和短劇并不是脫節的,是將兩種形態的內容實現了融合,是作為一季完整的節目存在的。
另外,從節目名不難發現,節目的核心規則就是組搭檔,然后去演繹各種高甜的愛情故事。冷眼認為,這個內容定位也是基于騰訊視頻的觀眾基礎而去做的有針對性的創新。
騰訊視頻的戀綜屬于行業領先的位置,尤其是今年的《心動的信號》第七季,更是把樂于磕cp的觀眾情緒拉滿了。所以繼續抓住這個具有平臺基礎的“流量密碼”,再結合短劇的熱點,冷眼認為,這就是有效創新。
價值認定:一次演綜最小規模的實驗
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一檔演綜里沒有導師,似乎是有違該賽道制作標準的一件事。而創新的重要前提,不就是要打破標準嗎?
在《超甜搭檔》這檔節目里,從一開始就沒有設置導師這個角色。海陸的身份是磕糖官,功能上其實就是推進流程的mc角色。
盡管偶爾海陸也會有一些關于表演上的指點,但是并不參與結果的評判,這是最大的區別點。某種意義上來講,海陸更像一個學姐,這也能更容易拉近她跟年輕演員們之間的關系。
我們再來看這檔節目里的年輕演員們。從目前的五位演員來看,基本都屬于生面孔,把一檔演綜的主角全部交給一群新人,這毫無疑問是一次冒險。
但是節目組敢于冒險的底氣就在于,新人們不僅承擔著節目的主角,同時還是真人秀的推動者與核心表演內容的創作者,這是節目對參演者的一種信任。節目充分發揮著演員們對角色的理解能力與創作能力,相比標準化演綜里去詮釋成熟作品的片段,這檔節目顯然讓演員們有更多主觀能動性的展示,或者說是更全方位的呈現。
另外搭檔的組合也是《超甜搭檔》節目的一大看點。從演員們的初見面、第一次試戲,到組成當期搭檔,再到組合成新的搭檔。每一次搭檔的變化,都是新的人物關系的建立,再加上每一次共創的故事片段都是男女之間的情感對手戲,如何快速構建表演框架,如何快速理解人物,如何把握好三分鐘的表演節奏,如何形成表演默契,這都是每一組搭檔需要面臨的挑戰。
沒有導師、不詮釋成熟作品、讓演員們共創故事與表演,再通過不斷變化的搭檔組合,去刺激人物關系的變化,從而產生人物故事。所以冷眼認為,《超甜搭檔》更像是一次對演綜最小規模的實驗。
這就類似于互聯網產品里的MVP實驗,用最少的資源、最短的時間,去論證一個產品功能。如果《超甜搭檔》能夠在內容模式上實驗成功,那會是對演綜新形態的一次有效驗證。
排播方式:讓觀眾決定內容
這些年,似乎鮮有人再提及“網綜”這個概念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如今的網絡綜藝和衛視綜藝的邊界已經越來越模糊。隨著電視臺的沒落,網絡平臺已經越來越像過去的電視臺,所以在內容上也就越來越像。
冷眼一直認為,二者的區別不完全在于播出媒介的改變,而是要看這個內容是不是獨屬于網絡平臺,包括播出方式、觀看場景、受眾變化、話語表達等等。簡單說就是,該內容如果脫離網絡平臺,這個內容就不成立,這才是網綜。
而從《超甜搭檔》的排播來看,冷眼發現,節目雖然屬于微綜藝,但是也在最大程度的卷入觀眾參與,并且由觀眾去決定內容的走向,這真的是一種許久未見的典型網綜形態。
節目每周一會播出真人秀內容,即搭檔組合與共創的部分。每一期節目會組成兩對搭檔,在節目之后,這兩對搭檔都會去拍攝同一劇本的超甜短片。至于周五上線哪一對搭檔的短片,完全交由觀眾所決定。觀眾可以從表演的角度、人物關系的角度去進行選擇。但實際上,兩對搭檔的短片節目組都完成了拍攝和剪輯,是完全遵從觀眾的選擇結果的。
另外,節目還設置了一個“超甜CP榜”,觀眾可以從第一周開始,就自己喜歡的搭檔進行投送火花值。毫不避諱,這其實是沿用了《心動的信號》的互動方式。但是不同的是,這個榜單累積的火花值同樣也是能決定內容的走向,即節目真人秀內容結束后,火花值最高的一對搭檔將會成為定制劇的男女主角。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決定權。
所以讓冷眼驚訝的是,節目組其實沒有做任何的預設,那部定制劇是真的會在真人秀內容播出之后才會正式開機。
一邊是觀眾決定著每周上線哪對搭檔的短片,一邊是觀眾決定著定制劇最終男女主角的人選,如此深度的卷入觀眾參與,還真是近些年不多見的節目形態。
所以《超甜搭檔》這檔微綜藝,不管是創作原點、對長期價值的思考,還是在內容模式上的創新,都是在最大程度的對演綜進行的一次實驗。冷眼認為,這檔節目具有極大的升級空間,也期待著騰訊視頻明年能在演綜上有新的嘗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