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還小的時候,對吃喝拉撒的照顧大過了精神需求,媽媽們遇到的多半是體能的挑戰。
等到了上學,需要操心的也多半是學業規劃,輔導陪伴等比較技術層面的東西。
尤其是還沒遇到學業壓力和親子關系問題的家長,都處于一個相對比較幸福的狀態。
要是孩子恰好學習還比較輕松的話,家長簡直會有“世界如此美好”的錯覺。
隨著孩子逐年長大,逐個階段突破,在哪個階段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們才會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有無錯漏,進而探究親子關系問題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第一批遇到問題的是初中家長。我的家長匯活動快兩年間辦了幾十場,我記得當時聽一個高中家長的分享說,她每天的生活重心都是對孩子情緒的疏導。
甚至細致到了孩子從校門口出來的那一刻,她立刻能夠看出孩子的情緒狀態,然后調動自己的身心資源逗她開心,一定要把當天的情緒消化掉,不能過夜。
當時聽分享的我們都驚為天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時間也就過去了一年多,挫折教人快速成長,我已經明白了那個家長確實是育兒高手,但她面臨的已是中學家長中最好的狀況:
孩子屬于半天賦型選手,學業方面沒有太大壓力,高中在頂尖學校的頂尖班級,遇到的也無非是偶發的諸如交友日程摩擦等各種小問題。
當下在孩子教育方面最難的是學習成績中上這批孩子的家長。
現有升學考試體系之下,系統設定決定所有人都要去追求更進一步。中上孩子看似空間很大,但實則能夠更進一步尤其是持續保持更進一步的畢竟是少數,大部分孩子可能會是自己感覺不管怎么努力,效果都不明顯的狀態。
這種情況下,需要孩子和家長具有極強的對抗挫折的能力,一部分扛不住的孩子可能就崩潰了。這些家長也會一直處于焦慮的狀態之中。
最近在聽的心理咨詢課程,恰好在講死亡專題,對我理解和控制焦慮狀態啟發很大,結合我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給大家分享一下。
動力學(偏精神分析)的觀點認為,焦慮的根源在于死亡。人人都會死亡的大背景下,每個人都會產生存在焦慮,所以人不但要活著,還要有價值、被看見。
這種潛意識的焦慮會引起防御機制,防御成功的人就正常生活,防御失敗的人會精神崩潰,而處于中間狀態的人表現出來的是各種各樣的問題。
防御機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否認階段,有兩類表現,一類是相信自己具有獨特性且不容侵犯,外在表現為強迫英雄主義,比如追求極度刺激體驗的各種極限運動愛好者,或者通過工作優秀證明自己與眾不同的工作狂,還有自戀,最典型的是川普這樣的人。
然后是控制與攻擊,這個就是我們很多家長的表現。和很多家長交流,包括我自己,這些人在表達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出現,我要為孩子做什么什么,潛臺詞就好像在說,只要我做的夠好,我有掌控力,孩子就一定能夠怎樣怎樣。
實際上,不用太久,只要進入青春期,家長們的失控感就會撲面而來。然后就是焦慮猶豫。焦慮的人會有很強的不配得感,有了收獲也不會感到喜悅,而是煩躁。
比如孩子從50考到了60,你不會看到進步,你只會質問為什么沒考到70。我自己就這樣,不僅對孩子,對自己也是如此,所以會覺得生活一直寡淡無味,很難體會到幸福感。
這里可能需要解釋一下控制攻擊和焦慮猶豫為何與死亡預期有關系。
在死亡不知何時降臨的潛意識恐懼之下,我們希望自己存在或者活的有價值。在這種思維之下,孩子會被看成我們生命的延續,是我們存在過的證明。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孩子過得好自己這一輩子就值了。
這里很有意思,又讓我想到了《自私的基因》里面的觀點,人只是基因延續的載體。我覺得,大家都在自覺爭當優秀載體,一生勤懇奉獻,只為基因傳遞?,F在的00后、10后小孩兒們想要擺脫婚姻束縛和生育重擔,不知他們能否打破基因鏈條的精密設計。
防御第一階段的第二類表現是相信有一個終極拯救者的人事物存在,比如相信神仙存在、魂靈不死等等,衍生的結果就是邊界性境遇,比如不相信自己得了癌癥等重病,還有抑郁、受虐狂等。
抑郁主要是以重要他人為活著的目標,關注重點不放在自己身上,當那個目標不存在了,就會抑郁,比如我們一直雞娃,雞著雞著孩子上大學了,我們空巢了,就會抑郁。
小孩兒們抑郁可能是因為他們一直為父母的或者學校的要求而努力,努力的動力并不來自他們自身,而是基于外部要求和壓力。當不管怎么努力都達不到父母期待和學校要求的時候,就會抑郁。
當然 這可能只是其中的一種情況?,F在孩子還有很多雙相情感障礙之類的,是更嚴重的問題。
防御機制第一階段會出現以上提到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是心理咨詢或者精神科發揮作用的地方。
但是作為正常人,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夠進入防御機制的第二個階段,也就是置換或者升華階段。能夠到達這個階段的人生活的都會很好,自洽的程度很高。
比如同學里有人舉例子說演員杜淳的爺爺表演藝術家杜雨露老先生臨終前拉著妻子的手說,“宇宙如此浩瀚,我們還會相遇”,這就是一種升華,對死亡沒有恐懼只有坦然。
這部分老師沒有細講,因為這類情況不需要心理咨詢,但是講的這一點卻讓我明白了我這幾年焦慮情緒得到緩解的原因。
以前我是非常焦慮的,經常會因為一點小事兒失眠,痛苦延續了十幾年。最近幾年我也焦慮,但是失眠的概率極大降低,但是最近一年多又會因為孩子學習的事情偶有失眠。
為什么我的焦慮能夠得到緩解呢?
是因為我對個人要求降低了,我不再去想為什么自己年齡漸長卻一事無成了,也就是說我不再去強求更高的存在感和價值感,我覺得自己躺平了也挺好。被確診疾病,可能需要切除子宮的時候,我也是一副麻木不仁的狀態。甚至會覺得如果現在就死了,也沒什么大不了,對生病和死亡都沒有強烈的恐懼了。
之前我一度擔心自己為什么總會去想如果自己死了會怎樣之類的問題,現在看來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如何認識和看待死亡是我們必須直面的課題。
這正好對應了因為解除了死亡焦慮,不再對存在感那么在意,對價值感那么迫切,我也就不那么焦慮了。
還有一點,我好像更明白了為什么哲學和宗教是人類精神的最終歸宿。
哲學代表的是升華,宗教代表的是置換。哲學告訴你宇宙浩瀚,我們是塵埃一粒,意義不意義的意義沒那么大。
宗教告訴你的是你真的有一個強有力的終極拯救者存在,或者是神仙或者是上帝,靈魂不死不滅六道輪回,努力混混說不定還能去到極樂世界。
學習和思考哲學問題,信仰宗教找到心靈歸宿,都能幫我們的心理防御機制得到升華。
有時候,我們需要承認問題的存在,還要學會感謝問題,引領我們去探索更廣闊的精神世界。
如果孩子一帆風順,我們只需要做好陪伴、情緒疏導等等就夠了。但是當孩子遇到挫折和難題的時候,我們需要尋求更深層的理解和解決方案,我們就會不自覺地去探索更高維度的東西,這也是自我修為的動力。
以上。
沒想到昨天的小文成了爆品,我已經很久沒有寫出過一萬加閱讀量的文章了,最近幾個月公號狀況甚至可以用門可羅雀來形容。
真誠是必殺技。這個公號的定位一直都是我的精神世界的自留地,在這里嘮嘮叨叨真的治愈了我很多一直耿耿于懷的問題。
我可以在這里EMO發瘋、自曝其短、家丑外揚,想說啥就說啥,也感謝那些一直陪伴我的素未謀面的人們。
有和我一樣煩惱困惑的姐妹們,大家可以沮喪,但不要放棄,咱們一起努力、持續向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