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深中通道南沙支線開通,我們在月初寫了一篇《南沙,可以為深圳做什么?》,今天試著寫一篇《南沙,可以為廣州做什么?》
為啥想寫這個主題呢?因為我感覺現在大多數寫南沙的文章,都是在呼吁廣州應該如何加大對南沙的支持,或者是羅列南沙享受到哪些特殊政策。
不過,這些文章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廣州畢竟有11個區,手心手背都是肉,為什么一定要偏愛南沙?這里面的底層邏輯不講清楚的話,發展南沙的共識就很難真正凝聚起來。
所以,與其問廣州可以給南沙什么東西,不如問南沙可以為廣州做什么?利他思維,才能減少存量博弈,把蛋糕共同做大。
01
南沙,解決了廣州的一個“身份焦慮”
首先,我覺得南沙幫廣州解決了一個“身份焦慮”。
自古以來,廣州最根本的城市性質有兩個,其一是嶺南政治文化中心,其二是濱海城市,廣州在歷史上也確實是一個地道的濱海城市。
據史料記載,今天越秀的一德路、海珠廣場一帶,2000年前被稱作“海皮”(即海邊的意思),那個時候的珠江不叫珠江,而叫珠海,黃埔一帶被稱為“大海”,臨近越秀山的水域則被稱為“小?!薄#〒V州日報)
到了宋代,珠江河道已大幅度變窄,比秦漢時期整整收窄了一倍,但寬度仍有1000多米,極目遠眺,波瀾壯闊,走出南海神廟,就是茫茫大海。
憑借著與海洋的親近,黃埔古港早在北宋年間,就被朝廷設立了粵海關。到乾隆年間,清政府取消了江浙閩三地海關,只留下粵海關,并指定其為全國唯一的對外通商口岸,廣州從此走上巔峰。
然而,到了近現代,廣州出現了一種“身份焦慮”。由于珠江入海口屬于弱潮河口,淤泥會不斷堆積沉降,導致珠江河道持續收窄,特別是虎門大橋建成之后,超級巨輪再也開不進黃埔港。
這個時候,廣州突然發現,自己從一個濱海城市,幾乎變成了內河城市,這種身份切換,讓因海而生的廣州,無比焦慮。
本世紀初,廣州出了一個奇招,在虎門大橋以南投入巨額財政,挖出一個超級深水港,南沙港應運而生,逐漸取代黃埔港,成為廣州港的主體。廣州面向海洋的前線也從黃埔,切換到了南沙。
當今世界,全球60%以上的人口與產業都集中在沿海地區,一方面,人類在基因層面就有親近水岸的本能,向水而生、向海而生是眾多國際大都市的共同選擇。
另一方面,靠近海岸線還有著強大的物流優勢,現在全世界最大的貨船,一次性可以運輸超過60萬噸的原油,載貨量這相當于100多列貨運火車,或者兩萬多臺大型卡車。
所以,在強大的海運面前,陸運幾無還手之力,向海而生是太多城市的野望。上海在本世紀初,也花了極大的成本,修建了全球最大的深水港——洋山港。
在此意義上,南沙讓廣州重新變成濱海城市,重新給予廣州一條通達世界、鏈接全球的生命通道。
不僅如此,南沙還憑借臨近港澳的優勢,讓廣州享受到不少政策紅利與特殊資源,比如自貿區的設立、期交所的掛牌、“雙15%”的獲批、香港科技大學的引進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南沙這張牌。
02
幫廣州疏散老城區人口,優化空間布局
根據國務院批復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廣州將常住人口的目標值調高至2200萬。
這意味著,到2035年之前,廣州常住人口的增長空間還有317.3萬人,平均每年還可新增28.8萬人。
但《總規》又要求中心城區要把常住人口嚴格控制在1000萬人以內,這意味著老城區要向外圍區疏解人口,未來的新增人口,也要疏導到外圍區。
最近廣州宣布實施的差別化落戶政策,就是給天河、越秀、海珠、荔灣四個區之外的7個外圍區搞特殊待遇,讓這些外圍區去吸納人口,中心四區則嚴格管起來。
在7個外圍區中,南沙無論是區位條件、基礎設施,還是人口密度,都將是廣州向外疏散人口的重要承載區,這對廣州優化空間布局、破解單中心結構非常有利。
03
半導體、火箭、人工智能、科考船……
南沙正在幫廣州補“短板”
南沙正在布局的幾個產業,都是無中生有,頗有想象力的,能夠填補廣州產業的一些空白。
最近,就有兩個總部位于廣州南沙的科技公司,引發關注。一個是芯粵能融資10個億,另一個是小馬智行即將登陸美股。
芯粵能的全稱是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最近宣布完成約10億元的A輪融資,背后國資云集,由由粵財基金管理的廣東省集成電路基金二期與國投創業基金聯合領投。
芯粵能成立于2021年,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專注于車規級碳化硅芯片制造的企業,所謂“?車規級碳化硅芯片”?是一種專門為汽車電子系統設計的芯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廣泛使用。
據報道,芯粵能投前估值為60億元人民幣,投后估值超70億元人民幣,達到獨角獸標準(估值10億美元),這意味著廣州再增一只超級獨角獸。
眾所周知,半導體這個產業,一直是廣州乃至整個廣東的短板,雖然廣東是中國半導體市場最大的“甲方”。
半導體行業的人都知道一個數據,全球60%的芯片市場在中國,中國60%的芯片市場在珠三角。然而,國內芯片制造的核心產業鏈并不在珠三角,而在長三角。
至于廣州,在半導體這個賽道,曾經一度幾近空白。最近幾年,南沙就在這個賽道上瘋狂發力,
據報道,位于南沙萬頃沙的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園,已聚集芯粵能、芯聚能、晶科電子、聯晶智能、南砂晶圓、奕行智能、先導裝備等優質企業。
半導體之外的另一個賽道是智能駕駛,南沙在這個賽道擁有小馬智行這個領軍企業。
據媒體報道,11月14日,小馬智行提交招股書開啟赴美上市招股,擬發ADS,北汽、康福德高有意認購,廣汽子公司等參與戰略增發,最高募資約3.78億美元。
小馬智行由清華“姚班”天才樓天城與百度前自動駕駛首席架構師彭軍于2016年在美國硅谷創立。次年,小馬智行北京和廣州成立了研發中心,并將中國總部遷至廣州南沙區。
不僅是智能駕駛,南沙還擁有人工智能類企業300多家,已成為國內人工智能企業密集度較高的地區之一。在這個賽道,南沙除了小馬智行,還有一家領軍企業叫做云從科技。
2022年,總部位于南沙的云從科技在科創板注冊,成為我國科創板“AI平臺第一股”,云從科技與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并稱“AI四小龍”。
第三個頗具想象力的賽道是商用航天。
就在這個月的11日,位于南沙的中科宇航產業化基地生產的力箭一號遙五運載火箭“一箭15星”成功發射,該批衛星主要用于城市規劃、農業監測、氣象觀測等領域。首次為國際用戶提供發射服務(含阿曼衛星),標志著中國商業航天進入新階段。
該火箭此前已多次成功發射,填補廣州乃至大灣區航天制造的空白,具備年產30發火箭的能力,是國內首個全產業鏈的商業航天產業基地。
第四個比較猛的賽道是大型科考船。
大家知道,科考船承載著大國科研夢想,是造船業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南沙再次為廣州送上一項硬科技。
據不完全統計,在廣州南沙建造的科考船至少有3艘,其中2艘是開全國之先河:
我國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2021年11月30日在廣州南沙開工建造,2024年11月17日建成入列,具備全球海域無限航區作業能力和11000米鉆探能力。
據悉,這是我國首艘自主建造的大洋鉆探船,大洋鉆探被譽為海洋科技“皇冠,目前全球只有3個國家建造過,中國就是其中之一。
我國首艘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號”,2023年6月25日在廣州南沙開工,預計2025年交船。
“探索三號”是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建造的深遠海多功能科學考察及文物考古船,為我國首艘可覆蓋全球深遠海(含極區)探測且具備冰區載人深潛支持能力的綜合科考船。
我國新一代破冰科考船“極地”號,2022年11月在廣州南沙開工,2024年6月24日命名交付。
據介紹,該船2022年11月開建,隸屬于自然資源部北海局,是由中國船舶廣船國際自主設計并建造的,它的建成標志著我國在極地科考設備與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不僅如此,廣州還是全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這一點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據廣州日報報道,廣州的廣船國際和黃埔文沖兩大船廠,202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超330億元,同比增長超20%,手持訂單約200艘/690萬載重噸,訂單排期已到2028年。
訂單排到2028年,足見廣州造船業的發達。
在國務院批復的《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了廣州的城市性質,其中就包括“彰顯海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廣州要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就離不開南沙這個超級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