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獵奇
關注讀書狗子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世間最尋常的現象便是大自然的食物鏈——弱肉強食。人類社會亦是如此,雖然文明在進步,但弱肉強食的法則卻從未改變,人與人的矛盾、族與族的紛爭、國與國的爭戰,從人類有歷史以來,極端的暴力爭端從未終止過。
凡有生物的地方就有弱肉強食的食物鏈,凡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有人就有利益,有利益就有矛盾沖突,有矛盾就有紛爭。不論古代還是現代,不管是個人之間,還是組織團體、民族國家,有形的、無形的紛爭一直存在,只不過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紛爭形式也在變化而已。
于是悲天憫人的賢者圣人們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徹底解決紛爭?這個問題儒家想過,佛家想過,道家也曾想過,甚至還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但直到如今,這個問題依然難以徹底解決。
今天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且來欣賞詩圣杜甫的這首奇詩——《縛雞行》:
縛雞行
唐·杜甫
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
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
蟲雞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縛。
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
眾所周知,杜甫是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無論是什么題材,都飽含憂國憂民之情,因而被稱為“詩史”。這首《縛雞行》是一首七言古體詩,不論體裁還是題材,在杜甫的詩集中都比較奇特,堪稱是一首千古奇詩。
詩名《縛雞行》,所謂“縛雞”,就是捆綁著雞。此詩是杜甫路遇一仆人縛雞販賣有感而坐。開篇兩句“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描繪仆人縛雞販賣的場景,將雞擬人化,似乎知道自己的命運,掙扎著喧叫不止。詩人好奇詢問為何賣雞?得來答案是:“家中厭雞食蟲蟻”!
原來,雞的主人怕雞吃掉螞蟻之類的小蟲,有傷生靈,所以要賣掉它!倒是好慈悲,大概雞主人是個居家禮佛的人,信奉“掃地恐傷螻蟻命”吧。然而詩人卻提出疑問:“不知雞賣還遭烹”。主人難道不知道雞被買去后會被宰殺烹食嗎?
主人對蟲子要施以厚恩,而對雞卻要如此刻薄?詩人由此感悟,便責令仆人解開繩子放了雞。然而再仔細一想,把雞放了,蟲子豈不又要遭殃了?不放雞,蟲子得救,雞卻被人吃了!反復思考,結果詩人也無奈了,“雞蟲得失無了時”!
最后,杜甫也想不出解決辦法了,只得“注目寒江倚山閣”!雖悲天憫人,憐雞憐蟲,但實屬無可奈何,唯有放任不管,自己卻深沉注視著蒼茫寒江。
杜甫此詩其實是借雞說法,當時唐王朝經歷安史之亂后,國家滿目瘡痍,且軍閥割據,戰亂紛爭不止。此詩便是詩人通過雞蟲比喻各個軍閥和唐王朝之間紛爭。杜甫所思固然深遠,然而依然無法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唯有滿懷憂國憂民之情,“注目寒江”苦悶不已。
此詩粗讀前七句如俚如俗,實則入佛入道。佛家有個故事,釋迦牟尼見老虎追兔,不忍兔子被食攔下老虎,然而老虎沒有食物終會餓死,于是割自己的肉喂老虎,即“割肉飼虎”。佛家解決爭端的方法就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然而終究不現實。道家也有類似的思想,莊子將死時欲以天地為棺暴尸而葬,弟子擔心鳥獸啄食先生遺體,莊子說:“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儒家大賢孟子在《齊桓晉文之事》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齊宣王見下人準備殺牛祭祀,不忍心牛被殺,吩咐換成羊!孟子說:牛羊何擇焉?并借此力勸齊宣王行仁政善待百姓。
佛家犧牲自我,儒家以小換大,道家放任自然,但三家的辦法都并沒有徹底解決世間紛爭。杜甫亦茫然,因而才生結尾一句無奈之嘆。而恰恰是這句“注目寒江倚山閣”卻成為千古無人能超越的絕妙佳句,此句有宕開一筆作結,由議論轉入寫景,搖曳空靈有舉頭天外之致,且將欲盡未盡之意化入結句景中,妙在言不說盡,而留意于言外,于慈悲中生寂悟,含蘊無窮,韻味悠長,使人讀至此處生發無限聯想與感慨。南宋大學者洪邁評價此詩:“結句之妙,非他人所能跂及也”!
↓↓↓更多唐風宋韻,關注讀書狗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