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動汽車的問題上,中國經濟遭遇到西方發達國家的聯合反制。
所以,中國不會把出口的擴張作為政策之本,還是要回到內循環市場;這就要考驗一下,中國的超大市場到底有多大?
曾經有人算過一筆賬,與美國人比消費。
2022年,美國私人消費支出總額接近17.36萬億美元。國家統計局:中國2022年私人消費支出總額為46.23萬億,這個量級的確很大,換成美元約6萬億;但是,與美國比還是差出了三倍多。
也就是說,十四億人,三個中國的超大市場私人消費疊加,只相當于三億人的一個美國市場。
那么,我們還算是超大市場嗎?
這個超大市場的消費能幫助企業走出產能的困局嗎?能實現《報告》所定義的3%的消費者價格指數目標嗎?看來是小概率事件。1-6月消費者價格指數只實現了0.1%,此后,一系列的水、電、煤、氣、油、高鐵、國道等行政性漲價與收費,八月份取得戰果,也僅實現了0.6%;如果沒有雷霆之手,年內大概率與去年一樣,不達預期。
這說明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中國的超大市場并不如我們以為的那么大,這背后的潛臺詞是,比經濟總量,中國已經是美國的59%,比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我們差了不止50年。
張維為有一個說法,為了證明中國老百姓更幸福,自已給中等收入定了一個標準,即2083元,這位愛國網紅還是很誠實,還知道強大的中國經濟下的中國有九億人工資水平在2083元之下;但是,他又微笑著表示,同等收入下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比美國高十倍,也就是說,中國人2000元的生活水平相當于美國20000元的生活水平。問題是,2000元收入,在中國敢生孩子嗎?
當然,這并不是要點,要點是中國的GDP很強大,為什么消費水平與美國比差了這么多?這說明一代人的努力,其付出與獲得感出現了背離,這才是大眾所難以接受的。
我們不談社會學問題,也不談到底誰是“中心”,只談經濟學的平衡原理。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問題,積累與收入要遵循平衡原則,如果平衡被打破,甚至是極度的扭曲,經濟將失去可持續性,這在需求端上表現為長期通縮。
結論很簡單:中國的超大市場不是太大,而是太小;因為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太小。這就決定了需求不足的矛盾,中國經濟將長年受制于需求不足,什么時候居民收入上來了,中國就走出了經濟下行的壓力。
經濟的影響很誠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