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之前徒步瀏陽河已歷6個假期:去年五一、端午、今年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今年中秋節假期,我緊接著前面的行程,乘車到瀏陽市大圍山鎮北麓園村村部,繼續沿瀏陽河(大溪河)上行,經瀏陽市白沙古鎮,到達位于大圍山鎮源頭村千秋組,乘車返回長沙市區。
以往每一段行程結束后,我都以散記的形式,在自媒體上發布了圖文,介紹了沿途見聞,這次也不例外。
一
離開白沙古鎮上游跌水壩和跳石橋時,已近中午,陽光十分燦爛。我繼續向上游方向走去。
走出一公里多,來到瀏陽河(大溪河)的一條支流與主河流的匯合處。出于好奇,我沿著支流走了約1公里地后,河上有一棟沒設欄桿的小水泥橋,橋兩端的開闊地帶是大片大片已快成熟的稻谷。田園的遠方是茂密的樹林。
我又回到主河道岸邊。光看照片,誰也不會相信這是鼎鼎有名的瀏陽河,裸露的河床、稀稀落落的水洼,很少看到波浪,瀏陽河上游大溪河在這一段,給人的感覺是快要斷流了一樣,毫無氣勢,更談不上詩意,倒是岸邊的遠山近樹是可以用得上形容詞去描繪的。
再往上走,發現這里才是白沙古鎮邊上有著神奇傳說故事的地方——鯉魚壩。這里修建了一座攔河閘壩,攔蓄著上游來水,形成了一個碧水深潭。
從攔河壩一側的小路走上去,大溪河的一條小支流正好流過這里,與主河道相距只有幾十米遠。
這一段小支流因岸邊長滿了喬木,水流平緩,河水看上去呈深綠,在河床稍高的地方,當地人用兩個水泥墩子支撐著,搭了一座便橋通行,倒是有幾分詩意的。支流岸邊的小路沿河一直延伸到遠方的山里。我走過小橋到對岸去,拍了幾張支流的風景照。
我又折回到主河道邊,沿岸邊小路往上游方向走去。
不需要特別構圖,舉起手來,手機拍出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美麗的風景。你看下面這張,面前碧綠的水,遠處層疊的山,中間的粉墻黛瓦,房后的草木竹林,水中的倒影,天上的白云,多么生動的畫面。
走遠了,回過頭再拍,又是另一番景象。
二
世間有千奇百怪的橋,下圖中這個臨時便橋,鋼板連鋼板構成,算不上美觀,卻實用,只要水沒有淹過橋,便可以通過它走到對岸。
山里人家養的狗,并不都是溫順的,下圖中這兩只黑狗,遠遠地看到我,就開始狂吠,一聲緊似一聲,打破了山村的寧靜。我都走了老遠了,它們還是窮追不舍,仿佛我偷了它主人家的東西似的。
這里一篼又一篼的草,一根又一根的竹,中間的河道像水池。
接近成熟的稻谷是最給人希望的,卻低調地等待著被收獲的那一刻。
云層越來越黑,疊翠的山變得深沉,近處的竹林和田園好安靜。沒有風,只有我走在村道上發出的略顯遲緩的腳步聲。
收割過的田里,淺色調的谷樁靜默著,旁邊就站著深色調的竹林。遠山不清晰,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
我不知道稻田在畫家眼里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在我看來,是親切感,毫無違和感,野外有竹,有樹,有路,有天空,就是唯美的畫面。就算被電線桿和多根電線分割,仍不失為美。
就算沒有陽光,開闊的田野里快要成熟的稻穗密密匝匝地擠在一起,像織錦一樣,雖然沒出太陽,遠遠看去稻穗們自帶光芒,是讓人感到欣喜的畫面,照片上部蒼翠的竹林、白墻的農舍、遠處薄霧籠罩下的山脊,已揭曉了美的秘密。
這一段的瀏陽河(大溪河)河道窄,水流小,岸邊多田地或草木。
繼續往前走,除了農舍和周圍山巒上茂密的樹林,就是一大片綿延上千米的稻田。這要是用廣角鏡頭拍攝出來,一定是相當令人震撼的照片。
三
本人沿著山間的一條土坡路走下去,看到一個叫瀏陽市新鑫水電站的所在。兩根裸露的鋼管趴在半山坡上,不知已經過了多少年,管身生了一層厚厚的銹。其外觀色彩與周圍的景致顯得十分格格不入。河道如一條連接群山的綠色腰帶,在樹林中依山就勢地下行。
一棵高大的枇杷樹站在不遠處的公路邊。前面一座簡易的水泥橋架設在河上,欄桿是等間距的立柱用鋼管貫穿相連而成。橋下河道較寬闊,岸邊昔日的竹籬茅舍早已改成了粉墻黛瓦的樓房。
有青煙從前方一公里左右的山坳里飄出。腳下的公路邊,長著一種通體透著紅、近地處的葉子卻仍是綠色的花草,與金黃待收的稻谷相映成趣。
在一片稻田的中間,修了一座農舍,大門口的兩只羊看到我從身邊走過,既有幾分好奇又有些許膽怯。這里屬于大圍山鎮白沙村成功組。
河水在這一段又變得清淺,岸邊地里長著一種被叫作秋葵的作物,主干上全是粗大的疙瘩,不遠處的草叢中放著十幾桶蜜蜂。這一帶遠離塵囂,環境好空氣好,養出來的蜂造的蜜可以賣個好價錢。
白茅坑新鑫二級電站,就建在同一村的瀏陽河(大溪河)上。攔河閘壩上有些危險,我就不上去了。
從電站下來,走到岸邊,回頭一看,這緩緩流淌著的河水,則像一根綢帶纏繞在樹林中。
一只脖子上系著鈴鐺的羊正站在坡地上,用好奇的眼神打量著我這個遠方來客。
前面樹林中藏著一兩家農舍,主人搬走后,空蕩蕩的屋子好像還在回味著過往的熱鬧和溫馨。
空地上放牧著幾只黑山羊。
幾個收割后的稻田和開闊地外的樹林,一頭頭白身子黃的老黃牛,帶著牛崽在我必經的路上漠然地看著我。我從它們身邊走過,它卻毫無表情,嘴也是在一個勁地咀嚼著。
順著瀏陽河(大溪河)流來的方向,我一直往上游走,過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跨過一道溝又一道溝。
山中有一大片竹林,當地兩三個農民正在林中砍伐蘭竹。
在山中小路邊,有一根高高的已枯死的樹樁,樁上長了不少菌菇。菌菇仿佛是樹的生命的延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