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同感,現在不管是看電影還是追劇,愛情故事都越來越難打動我,能戳中我內心的反倒是那些描述女性之間友誼的作品。
就拿最近超熱門的電影《好東西》來說吧。
上周末我和杜子一起去看了,出了放映廳我們就感慨,終于有人把當下都市里女性之間的情誼拍出味道來了。
還有就是這兩天我開始補劇《小巷人家》,我的思緒全程都被閆妮和蔣欣演的兩個媽媽牽著走,匱乏年代里兩個女性互幫互助抱團取暖的感情,就是會讓人一看心就軟下來。
看之前我完全沒把這兩個作品聯系起來,畢竟它們乍一看實在差太遠,可真正看了之后,我又覺得它們有些部分真的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共鳴。
因為它們都以自己方式,回答了同一個問題——
女性友誼里,最寶貴的到底是什么?
前兩天我和杜子聊天,提起很多女生在婚育后朋友圈就會迅速縮小,因為女性承擔起了照顧家庭和子女的主要責任,跟這兩件事完全無關的社交就會自然而然地疏遠。
大家對這個現象的態度可能各有不同,但都不得不承認這就是許多女性生活的現狀。
到最后,媽媽們就是會建立起有一個只屬于她們的交友圈,她們互相交流育兒經驗,再不濟孩子放在一起也能搭個伴兒。
我覺得這現象里隱含的就是一個在真實女性友誼中非常關鍵,但國產影視劇呈現時卻經常回避的東西,那就是女性友誼中包含著互惠互利的工具性。
那種剛認識就不求回報地幫人解決問題的所謂“閨蜜”,我們普通人看著不會感動,只會覺得虛假。
但我今天說的兩部作品都非常坦蕩地直面了這一點。
在《好東西》里,宋佳演的王鐵梅和鐘楚曦演的小葉關系變密切的一個關鍵節點就是,小葉主動提出在王鐵梅沒空的時候幫她去學校接一下女兒。
小葉之所以愿意為王鐵梅做這些,則是因為她之前在深夜被猥瑣男尾隨的時候,鐵梅如同神兵天降一樣護送她回家,當然這對鐵梅來說又只是舉手之勞。
而《小巷人家》中,黃玲(閆妮飾)與宋瑩(蔣欣飾)成為朋友的契機,是兩個人因為廠里分房而成為了共享一個小院的鄰居。
黃玲生活技能滿點但性格隱忍,常吃悶虧,宋瑩沒那么會過日子卻性格潑辣,以“刺頭”聞名。
所以她們倆的相處模式是,黃玲經常讓自己兒子圖南幫著照顧宋瑩的兒子棟哲,而宋瑩也總會為習慣忍耐的黃玲撐腰爭取,替她出頭。
這兩段關系剛開始的時候都有非常明確價值交換,我很喜歡這點,真實的成年人就是這么交朋友的啊。
一點一點從舉手之勞再到互相幫大忙,這種不斷交換的互幫互助其實是很多女性友情的底色。
更關鍵的是,女性在這種互助之中,還會逐漸加深彼此的信任,也會越來越體諒彼此的境遇。
《小巷人家》里有段錢的流動讓我印象非常深。
錢最初是宋瑩的,她想要給家里買一臺電視機,省吃儉用了一年終于攢出一筆錢。但當她得知圖南上學需要走很遠的路,就主動提出把錢借給黃玲,讓她先給圖南買個自行車。
不過黃玲最后還是用自己的嫁妝縫紉機去給兒子換了自行車,這筆錢就又回到了宋瑩手里。
等到宋瑩好不容易搞到了電視機票,這筆錢卻還是不夠買電視機,黃玲得知就問她,你差多少,我借你補上吧。
這筆錢這么繞了一大圈,才終于變成了擺在宋瑩家的電視機。
有了宋瑩一開始的急黃玲所急,黃玲后面才會格外站在宋瑩的角度考慮問題。
流動的既是錢,也是黃玲和宋瑩之間的信任和了解。
《好東西》的王鐵梅和小葉雖然跟黃玲宋瑩的時代和處境都不一樣,但那種隨著互相幫助而加深的理解卻是非常類似的。
我覺得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小葉的人設其實有點像最近幾年在互聯網上人見人厭的“戀愛腦”。換一部戲,她可能就會變成“進步女性”痛罵的對象。
可是鐵梅在小葉幫自己帶娃的過程中,慢慢看出了她內心的敏感、混亂和脆弱。
所以鐵梅始終都沒有高高在上地去批評她,也沒有像那種大包大攬地朋友一樣讓她快刀斬亂麻,甚至愿意陪她去完成一場荒誕的謊言。
鐵梅自始至終都尊重了小葉的選擇,保護了她的體面。
這不就是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有的那種閨蜜嗎?
也只有當兩個女生能夠互助,能夠互相體諒之后,她們才能觸碰到女性友誼里最寶貴的東西——
看見彼此。
《好東西》里最讓我動容的一瞬間就是這樣的。
王鐵梅在漫長的人生中已經把自己活成了那個總是在幫助別人的大女人,而小葉則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問題總習慣說“對不起”。
當她們在天臺談心,小葉對鐵梅說的是,你不用給所有人當媽。
而鐵梅回答她,總要有人跟你說聲對不起。
我都很難形容看到那一幕時自己的感受,既有一種身體里埋藏的委屈都被看到的酸澀,又有一種被春天擁抱了的溫暖。
《小巷人家》里當然也有類似的時刻。
黃玲在用縫紉機去換自行車之前,特意給愛漂亮的宋瑩和孩子們都做了新衣服,宋瑩睜著大眼睛看著黃玲問:“你給我們都做了衣服,沒給自己做一件嗎?”
太久沒有被這樣真摯又溫柔地關心過,黃玲露出一個既有委屈又有感謝的表情,她輕輕的回答:“謝謝你啊,宋瑩。”然后把臉扭過去掩面哭泣。
在被另一個女人真誠的目光注視之后,黃玲在那一刻大概想起了很多事情,又原諒了很多事情。
有些人或許會說,這種“看見”并不局限于女性友誼啊,好的親密關系不是也能有這種效果么?
但我想說這兩種看見是不一樣的,女性之間理解的基石是女性作為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生命經驗。在女性友誼之外,或許只有母女親情才會有類似的體驗。
是的,我就是要大膽地說一句,有些理解,只有女人才能給女人。
在一個還沒有真正達到平等的環境里,只有女性才真正切身體驗過那些獨屬于女性的、看起來不起眼的、有時候甚至無法用語言講明白的困境。
這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除非那一刻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就像是很多男人需要被教育才知道黑夜的小巷為何令人恐懼,但女人只要走在那個環境里,身上的寒毛會自動豎起來。
那些女人們都經歷過的快樂、痛苦、困惑、恐懼、頓悟……讓女人們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仔細想想這件事本身,也挺有力量的。
(圖片來自網絡,《小巷人家》截圖來自芒果TV)
本文作者:海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