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其全詞是: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此詞的構思精巧,其中的愛國情懷等自不必說,但是當今部分人使用其中的部分詞句,用以打壓他人、自我標榜,所以今日特地在此逐條進行反駁和解釋,供自己、他人使用,用于全面思考、構筑邏輯、保護自己。
下文中一和二多用于打壓他人,三和四多用于自我標榜。
一:少年不識愁滋味
試想若少年時每個月零花錢僅有10元,結果不小心遺失,憂愁了數月之久。長大后掙工資了,再丟10元可能會毫不在意。看到別人丟了10元憂愁不已,就站出來說:你這個愁不是真的愁。
這里面涉及到的錯誤是缺乏換位思考,沒能真正站在對方的處境下。哪怕是對于自己,也沒能設身處地回到自己彼時的處境下。
更何況有些時候說這話的人,也就是說說風涼話,獲得些優越感,并不會幫忙真正解決問題。
二:為賦新詞強說愁
所有的有記錄的文字都服從于作者的某種目的。比如為了“寫作被人看到”這樣一個目的,我們可能會夸大或者戲劇化自己的情感或經歷,用來“充實”文章的內容。
對于如何分辨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賦詞,如果寫下的文字自己嚴加保管,妥善銷毀,則可以認為是完全為了給自己看的,否則多多少少難以“自證清白”,這個自證包括了證明給自我認同和證明給他人認同。
最后,既然每個人不同的階段都有其真實的“愁”,也就是真切地感受到“愁”的滋味,而不存在感受強度的高低之分,那么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強說愁”一說,因為都是愁。
三:而今識盡愁滋味
越是當下的情緒越是感受強烈,每一次的愁對于彼時的個人而言都未嘗不是“識盡”。
根據百度百科,這里的“識盡”意思是深深懂得,而非定義這就是愁能夠達到的頂點。
從發展的眼光來說,我們的確可能比過去的自己具備更多的知識,換而言之更加地懂得,這也是“而今”的合理性。但是若把“盡”字理解為“盡頭”,那么是否也代表否認了自己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呢?
四:卻道天涼好個秋
作者道“天涼好個秋”的原因是彼時在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憂國之愁是大忌,所以不便直說下只得轉而言天氣。
而如今,某些人為了故意營造神秘感、表現自己的高深來獲得優越感,為了吸引外界的關注,為了展示自己知識、經歷的豐富,沒事就來一句“天涼好個秋”。比如:中午忘記吃飯了,天涼好個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