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餐飲的本質,就是對效率的追逐。
如果你打開一份全球門店數Top100連鎖餐飲品牌的榜單,就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上榜的幾乎全是我們和美國的企業。
大家都知道在互聯網行業,巨頭主要都來源于中美,但連鎖餐飲店看起來比互聯網還要夸張。
可以說世界上,只有中美兩國,把連鎖餐飲玩透了。
為什么只有中美能孕育如此之多的超級連鎖餐飲?
01
連鎖快餐這個模式源自美國,這個模式能在美國興起,至少有兩個宏觀要素是不可或缺的。
二戰后,為了增強部隊動員能力和戰爭物資輸送能力,美國政府在艾森豪威爾的倡導下,開始建立洲際和國防公路系統。與此同時,美國汽車和集裝箱運載迅速普及,公路運輸得到快速發展。
隨著公路運營里程不斷增加,地理層面上,割裂的市場被緊密聯系起來,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都鏈接進入公路網絡,由此推動了商品市場的統一。
而連鎖餐廳,連鎖酒店,連鎖商店大量出現,就是這種商品市場統一的直接結果。
早在70年代,美國人就普遍認為,公路的改善是美國人變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汽車出行讓人們再也不走路了,一方面就是高糖高脂肪的連鎖快餐統治了整個美國,導致美國人在20世紀下半葉快速發福。
另一個要素,則是預制菜和餐飲供應鏈的技術開始普及。
預制菜起源于二戰時期的美國,早期目的是為了給前線士兵提供方便快捷的食物。60年代,隨著微波爐、冰箱、冷柜等廚房電器在美國家庭逐漸普及,以及美國大量女性在戰后進入職場,預制菜作為一種便捷的家庭用餐選擇快速進入美國家庭市場。
此外,在外就餐的需求也得到激增,這一階段,肯德基、漢堡王等品牌紛紛進入了快速擴張時期,對大批量采購標準化食材產生了極大需求。
一個標志就是,隨著二戰結束,美國的冷鏈物流得到了重建,速凍食品行業受益極大,從1957年到1987年,30年間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8.7%。
從美國的經驗里,我們可以得出三條結論。
一、連鎖餐飲極度依賴交通和物流基建。
二、連鎖餐飲是技術驅動行業,盡管這些技術未必是尖端硬科技。
三、超級連鎖巨頭背后,必然存在一個統一大市場。
02
剛好,這三條結論,在中國市場,完全可以一一對應。
交通基建就不詳細說了,中國基建狂魔名聲在外,公路鐵路交通全球領先,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冷鏈物流業迅速起步,在政策支持和資本催化下,如今已經形成了完備的冷鏈物流網絡。
技術驅動這塊,值得展開聊聊。
在我看來,和美國連鎖餐飲依賴硬件技術進步和食品工業技術進步不同,中國企業走的是一條軟硬件結合的路徑。
首先,中國餐飲市場雖然起步晚,但線上化程度遠高于其他國家。
由于互聯網的普及,中國餐飲行業在走向科技化之前,已經基本實現了線上化。
從2003年到2009年,以點評類網站為起點,大量餐飲門店信息被放上網絡,完成了信息的在線化。
2010年到2016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第三方支付走向成熟、團購和外賣平臺紛紛涌現,餐飲消費實現了交易在線化。
2017年之后,在就餐環節之外,預訂、排隊、點餐、支付、開發票等一系列服務全部可以通過線上完成,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我們稱之為行為在線化。
有了這三輪在線化為基礎,中國餐飲企業坐擁大量的信息數據和互聯網工具,就可以進一步拓展智能化餐飲。
比如我是瑞幸的老板,我發現最近在上海市黃浦區的用戶訂單減少了,那就可以通過公眾號,定向對黃浦區的用戶發送優惠券精準促活。
再比如我是某便利店的營銷人員,我發現有一批用戶在周一到周五早上八九點交易特別活躍,可以判定他們是忠實的早餐消費者,那么我就可以定向向他們發送早餐套餐的優惠券,鼓勵他們買包子和三明治的時候,順手帶一瓶牛奶或者豆漿。
智能運營則要再進一步,門店管理者可以利用各種數據,判斷門店哪些商品賣得不好,不同菜品環比增減水平是什么,以此調整菜品的推薦級別,優化門店商品的構成,指導后廚備餐備貨的數量,不斷優化門店的毛利率。
最后,當智能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走向軟硬件結合的關鍵一步:自動化。
我們把連鎖餐飲分為以下三個環節:前廳、后廚,以及中央廚房。
自動化體現在前廳,主要是智慧餐廳系統。從消費者掃描桌上二維碼開始,從會員注冊,優惠發放,點餐下單,支付買單,全流程的消費行為,都可以通過線上系統自動實現。極大簡化餐廳服務流程,提高效率,帶動門店實現效率升級。
在后廚,則是出品的自動化,例如霸王茶姬的自動萃茶機,店員只要掃碼讓機器識別點單需求,就能產出一杯成品飲料。還有如今各種湘菜小炒連鎖普遍使用的自動炒菜機,都實現了后廚的高效運轉。
中央廚房這塊,如今的食品工廠已經可以采用自動化設計,實現某些操作步驟的自動控制,無須人力操作。不同品類的食品工廠,可以針對自身品類的具體情況,例如烘焙、鹵菜、炒菜,定制特定的自動化技術,實現自動化的生產。
很多人覺得餐飲行業技術含量不高,當然,和AI、機器人、半導體這些行業不能比,但相比全球同行,中國連鎖餐飲「技術驅動」的特征非常明顯。
而且中國餐飲人在技術上的訴求非常清晰,就是「問技術要效率」。事實上,連鎖餐飲的本質,就是對效率的追逐。
而效率的實現,最好的土壤,就是一個統一大市場。
03
一個根本的原因在于,足夠體量的統一大市場,才能孕育超大型的連鎖餐飲。
事實上,除了中美之外,如今全球門店數排名前100的餐飲連鎖里,能成規模的也只有英國(3家)和日本(5家),都稱得上是少有的市場體量巨大的國家了。
可見本土市場容量的重要性。
當我們談論連鎖餐飲時,不能忽視的一點是,無論被商業怎樣改造,餐飲依然有著濃厚的文化色彩。吃什么喝什么,某種程度上與我們的民族身份認同高度相關。
而當連鎖餐飲進行跨文化的擴張時,必然會遭遇文化上的水土不服。
類似的文化沖突,在連鎖餐飲全球化擴張的過程中比比皆是。
星巴克能否開進故宮,肯德基的油條正不正宗,都曾經是中文互聯網上廣泛討論的議題。
而在形而上的文化因素之外,更具體的,則是跨國法律法規的限制。
例如中餐有著非常豐富的食材和調料,這在合規上就造成了很大的難點,很多具備藥用價值的調料,例如花椒,就會被當成藥材而無法出口,此外,很多極具特色的原料,類似北京烤鴨用到的填鴨,也是很難出口到國外的。
再比如在美國,食品安全監管的特色突出一個復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農業部各自有各自的權限,聯邦、州和地方政府機構也有不同層級的監管職責。在不同的地區能否聘用移民員工,能否向顧客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能否經營私廚和擺攤,都有各自的政策。
光是法律和政策上的合規,就形成了一道極高的門檻。
此外,如何選擇合適的海外經營策略,如何招聘合適的人才,如何選擇可靠的合作伙伴,如何建立穩定的海外供應鏈,都是連鎖餐飲跨國經營的難點。
因此,那些有著龐大穩定本土統一大市場的國家,本土餐飲連鎖,就天然更容易出現超級巨頭。
這里的統一大市場,指的不僅是人口或者經濟體量。
想想看,如果你有一個打造連鎖餐飲巨頭的夢想,但你的起步卻是在印度尼西亞。盡管作為世界人口第四大國,經濟也處在快速發展期,看上去很適合作為創業起步的地方。
但當你開始創業,你會發現,這個地方經濟發展極不平衡,面積僅占全國6.6%的爪哇島,GDP 貢獻率達57%以上,如果做的是中高端餐飲,那能經營的范圍極為有限。你想打造一個覆蓋全國的供應鏈體系,卻發現這里島嶼林立,物流成本高得飛起。想來想去,你選擇放棄。
同理,如果你選擇印度創業,會發現這里雖然人口眾多,經濟體量巨大,但各地信仰各異,習俗不同,基建水平也天差地別。假設你是個賣漢堡的,那么在哪些地區不能賣牛肉漢堡,哪些地區不能賣豬肉漢堡,都要分門別類,創業難度也會激增。
總之,對餐飲從業者來說,一個得天獨厚的起步市場,除了體量大,更珍貴的是市場的統一性。
文化均質度高,法規一致性強,基建程度比較均衡,地區間貧富分化不嚴重,資金和資源能夠流通,這才是連鎖餐飲創業的天堂。如果再有資本市場和投融資環境的加持,有科技創新的能力,那就真的要起飛了。
細數過去二十年,真正滿足以上這些條件的大國,除了美國,恐怕也就中國了。
近幾年,中國連鎖餐飲進入萬店時代,涌現了好幾個坐擁上萬門店甚至幾萬門店的餐飲品牌,這件事某種程度上,是歷史的必然。未來隨著市場進一步成熟,連鎖化率向著發達經濟體靠攏,也許中國能誕生20家萬店王者。
04
但是,如果只是在本土孕育那么多萬店品牌,賺中國人自己的錢,聽起來好像也沒有那么性感。
歸根結底,餐飲連鎖的星辰大海,依然是全球市場。
正如蜜雪冰城和絕味鴨脖的戰略顧問,和君咨詢合伙人陳志強在他的著作《萬店盈利》中寫道,他認為餐飲連鎖逐步做大的過程,需要回答三個核心問題:
怎么賺錢?
怎么賺大錢?
怎么長期賺大錢?
而這三個問題,各自對應三個解法,分別是:
標準化、連鎖化、外賣化、品牌化、科技化、國際化、規范化、資本化、平臺化。
而其中,國際化所解決的問題,不僅是怎么賺大錢,更是為長期賺大錢奠定基礎。
如果我們盤點一下全球門店數Top100連鎖餐飲品牌榜,會發現一個現象,盡管中國品牌在這個榜單上幾乎霸榜,但在Top10的品牌里面,中國品牌只有蜜雪冰城、華萊士和絕味鴨脖三席。
這個數據,印證了兩件事。
一、連鎖品牌這條賽道上,頂流中的頂流,必然是全球化最出色的品牌。而且大概率是在中國和美國這兩個最大的市場都能吃得開的品牌。
二、中國品牌出海,任重而道遠。
而這個榜單,也為中國連鎖餐飲的出海,指明了路徑:
到美國去,到發達國家去,到全世界嗷嗷待哺的人們最需要的地方去。
正如肯德基和麥當勞,如今越來越像兩家地道的中國公司,也許未來有一天,歐美消費者也會像國內消費者熱衷于「瘋四文學」和「麥門」一樣,唱著「蜜雪冰城甜蜜蜜」,為瑞幸九塊九發明一個又一個網絡梗。
如今,中國餐飲連鎖已經將觸角伸向了全球各地。東南亞的消費者癡迷于蜜雪冰城和霸王茶姬,日本消費者為楊國福麻辣燙大排長隊,海底撈在美國榮升高端餐廳,這一切都預示著,新一代中國餐飲品牌,早已經把布局海外納入長期戰略之中。
回顧歷史,早在160多年前,中國餐飲就已經掀起了第一次出海浪潮。廣東福建等地移居海外的華人,在國外開設中餐館,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售賣小吃。
再到改開之后,東來順、全聚德這些國營餐飲品牌率先開拓海外市場,第一次將中式餐飲品牌帶到歐美。
2000年后,一批民營連鎖餐飲品牌紛紛出海,小肥羊、眉州東坡陸續走向海外。
而到了今天,中式餐飲連鎖的出海,早已不是個人和單個品牌的出海,而是供應鏈的出海,是商業模式的出海,是人才和資本的出海。
中餐也不再是狹義的「中國味道」,它可以囊括咖啡烘焙、也可以囊括炸雞漢堡,即使是舶來品類,只要帶上了中國印記,又有誰能說它們不屬于中國呢?
歸根結底,在吃這件事上,人們的需求都是相似的,全世界人民都想要口味穩定靠譜,價格不貴,方便易得的食物。九塊九的瑞幸,在大洋彼岸,一樣吃得開。三四塊的檸檬水,中國人喜歡,歐美人也喜歡。
無論世界如何極化,至少在餐飲行業,天下大同的可能性依舊會存在吧。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眾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里。
關注大眾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