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悟”
ZJUSOM
6年前,來自武漢大學的本科推免生胡俊銘因被楊翼老師的學術研究與治學態度深深吸引,滿懷熱情地踏上了管院直博深造之路。
但相比本科時期,博士階段的科研寫作要求更為嚴苛。胡俊銘在科研上的這份“熱情”很快迎來了第一道考驗——她絞盡腦汁琢磨、自認為寫得相當完美的第一篇論文,導師楊翼竟然說“看不懂,邏輯混亂。”
這讓胡俊銘感到很震驚,因為過去的她,從未質疑過自己的寫作能力。直到這一次,她才發現,原來自己在做高質量科研方面還只是個“小白”。
浙大管院2018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畢業生胡俊銘
故事的結局,不是她因此自卑、消極,而是她創造了驚人的“逆襲之旅”。
讀博的幾年來,胡俊銘始終對做高質量科研心存敬畏,雖走了不少彎路,但總能過關斬將,一路蛻變。她勇敢挑戰的第一篇跨學科研究僅經過兩輪修改就順利登上國際頂級期刊《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UTD24期刊之一);她的科研成果入圍“啟真杯”浙江大學2024年度學生十大學術新成果;她的博士學位論文獲“浙大管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她剛畢業就拿到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教職。
更值得一提的是,她讀博期間的論文不僅備受導師認可,還獲得了國際高水平期刊評審專家好評,稱她的論文“選題新穎、結論有趣、寫作流暢、邏輯清晰。”
從第一次寫論文時的“邏輯混亂”到如今的論文寫作“備受認可”,且第一篇論文就登上頂刊,她到底經歷過怎樣的科研成長逆襲路?
榮獲“啟真杯”浙江大學2024年度學生十大學術新成果后,胡俊銘上臺作分享
本期【研之有悟】專題,我們邀請浙江大學管理學院2018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畢業生胡俊銘來到采訪現場,為大家講述那段被她稱作“簡單、純粹,痛并快樂著”的管院讀博時光,分享多年來沉淀在她腦海中的科研經驗與感悟。
專訪現場
登上POM的研究涉及到跨學科,當時作為科研新手的你,為何會挑戰做這樣一個選題?
Q1
胡俊銘
2018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畢業生
“因為關注到區塊鏈融資的泡沫很大,想要幫助中小企業做出更科學的融資決策。”
我進入管院讀博的那年,區塊鏈技術是個很火熱的話題,大家都不知道這一新技術背后藏著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由于我本科輔修了計算機科學專業,畢業設計做的內容剛好又與區塊鏈相關,所以導師楊翼老師建議我在讀博階段繼續深耕這一方向。于是,我就開始通過閱讀相關資料、文獻等,尋找區塊鏈技術與商學的契合點。
在這個過程中,我看過很多與區塊鏈技術相關的新聞與材料,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很多中小企業因盲目跟風開展區塊鏈融資而損失慘重。
看著一個又一個企業深陷區塊鏈融資泡沫,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通過科研幫助他們做出更科學的融資決策?比如通過比較區塊鏈融資與傳統眾籌融資的不同特征,探究最優的融資策略。
我和導師討論后,他也覺得這是個選題很有意義,因為當時在學術界,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有人覺得二者實質相同,也有人覺得不同。企業界也亟需明晰二者的區別,以盡可能減少錯誤決策帶來的損失。
或許正是學術界與企業界的迫切需求,驅使我們在2019年開啟了這項研究。這也是我讀博階段的第一項研究。
胡俊銘在學術會議上作匯報
這項研究做起來難嗎?研究過程中遇到過哪些挑戰?
Q2
胡俊銘
2018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畢業生
“這個研究問題本身存在爭議,且之前沒人做過,有難度、有曲折,但總體還算順利。”
可以說,研究的每個環節對我來說都很難,且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難。
研究初期的難在于,沒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可參考的文獻特別少,不知該從何下手。而且作為一個新的方向,這個選題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
我的導師楊翼老師一開始也說,這個選題比較新,但接受度不一定很高,不能保證一定可以發表在頂級期刊上,但仍值得研究。
我也認為這是一個值得研究探索的問題,否則現實問題得不到解決,學術爭議也會一直存在。而且既然開始做了,就應該專注思考如何解決研究中的難題。就算失敗了,我也能從中學到很多。
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我在導師楊翼老師、合作者薛巍立老師的共同引導下建模、求解,越做越發現這項研究的趣味與價值,大概半年后,我們就迎來了第一個關鍵結果。這也意味著,這項研究可以繼續深入探索下去。
但這時候距離文章發表還很遙遠,而且很快,我就陷入了研究中期的曲折探索。
胡俊銘在會上匯報研究進展
因為光有一點關鍵結果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探索其他內容去豐富這項研究。就在這個探索階段,我走了很多彎路,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一些不重要的問題上面。
但如今回想,這些彎路也很難避免。因為這項研究無人探索,本身就沒有正確的路徑可以去借鑒,更何況我還是個科研新手。
有一次,我卡在一個地方很久都證明不出來,苦干了幾個月,以為終于做完了,然而后面又發現證錯了。
類似這樣的情形非常多,有些內容花了很長時間去探索,結果在終稿中又可能因為重要性不夠、結構調整、篇幅有限等原因,不得不把這一整塊內容全刪掉。但這些內容,只有去探索過后才知道是否有價值。
雖然過程曲折,但論文寫作與發表都還算順利。我們是2019年8月底開始做的這項研究,在2019年底就得到關鍵結果,2021年開始投MS,被拒了過后因為忙別的項目擱置了一段時間,2022年7月才投到POM,結果非常順利,大概10月就返回了第一輪結果,總共經過兩次修改就被順利接收了。
很慶幸,面對第一次投MS被拒,我沒有氣餒或內耗,而是思考如何將文章順利發表在其他高質量期刊上。
也算是比較幸運,在投稿POM的過程中,有審稿人對我們的研究給出了非常正向的評價,他肯定了我們這個選題的創新性、結論的有趣以及文章的價值、寫作的流暢等,當時我們僅改了一輪,他就建議接收了。
從選題到發表,您認為這個過程中最具挑戰的是哪個環節?
Q3
胡俊銘
2018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畢業生
“每個環節都極具挑戰,科研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循環迭代的過程。”
這個研究主要是建模、做數值實驗及推導,結果如果可行,就繼續做,如果不可行,就修改模型,再做實驗推導,是一個不斷循環迭代的過程。所以每個環節都充滿挑戰。
比如寫作,我印象很深的是一開始我寫的東西導師看不懂,那時候我還比較幼稚,覺得老師看不懂是他的問題,是他沒認真看。因為我覺得自己費了很大勁去寫,肯定認為相當完美了才敢給老師看,結果老師卻說我寫的東西沒有邏輯,那時候心里多少會有點不服氣。
直到后面我慢慢進步了,才發現,原來之前我寫的東西確實邏輯不夠好。我記得當時導師跟我說,你的論文要讓一個完全不懂你這個方向的人看懂,才算得上是好閱讀的論文。
自那以后,我開始學習文獻中優秀的寫作范例,盡力做到邏輯明晰,深入淺出。通過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打磨,最終迎來了寫作上的進步。
除了寫作以外,推導結果的過程也極具挑戰,一不小心就會鉆進死胡同。你很可能反復推錯,浪費大把時間和精力,但科研本身就是個探索的過程,這很難避免。
胡俊銘順利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答辯
為何會選擇來浙大管院讀博?在管院的這段讀博時光感受如何?
Q4
胡俊銘
2018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畢業生
“因為喜歡管院的一切。讀博的這段時光簡單、純粹,痛并快樂著。”
來浙大管院讀博,是因為參加管院IPhD夏令營的時候感受到了管院濃厚的學術氛圍、認識了很多學術實力強大的老師,尤其是在之后的一次見面交流中,楊翼老師對學術的嚴謹、樂觀態度深深吸引了我,且他多年來所深耕的方向正是我感興趣的方向。于是我當下就決定要跟著楊翼老師讀博。
幸運的是,楊翼老師也愿意接收我,所以我立馬拒掉了其他高校的面試機會,就這樣堅定地選擇了來管院讀博。事實證明這是我做過最正確的選擇,沒有之一。
胡俊銘(左2)與導師楊翼(左3)及其他學者參加學術會議
我特別感恩在管院讀博的幾年時光,特別簡單、純粹,這段難忘的經歷不僅讓我從一個科研小白成長為今天可以做高質量研究的學者,還收獲了一個在性格上更加樂觀堅強的自己。雖然也會經歷成長蛻變帶來的痛苦,但同樣也收獲了不少簡單、純粹的快樂。
所以我深感幸運,能夠在浙里遇到那么多給予我關懷和支持的老師、同學以及科研合作者,能夠在學術氛圍如此濃厚的管院里成長。
這幾年來讓我感受很深的是,管院非常注重國際化與學科交叉融合,基本每周都會邀請一些來自國內外不同學科的優秀學者來分享前沿研究,我經常會去聽,對我來說受益頗深。總之,管院讀博這段經歷我覺得非常值得。
讀博期間有沒有一些特別的人或事,曾深深影響過你?
Q5
胡俊銘
2018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畢業生
“在浙里,遇見了很多深深影響我的人。”
還挺多的。首先是我的導師楊翼、我的合作老師薛巍立、在英國訪問期間指導我的楊頌老師,在我的整個博士生涯中,這三位老師始終竭盡全力地幫助我,引領我在學術之路上快速成長。
不僅如此,他們的性格和學術態度都深深影響著我。比如我的導師楊翼,他治學嚴謹,為人樂觀,不拘小節,是他教會我要做自己喜歡的科研,要抓大放小,把有限的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薛老師在合作期間也給了我非常多的幫助,每次我有問題咨詢,他都非常迅速地給我反饋,而且是立馬打電話跟我交流、討論;楊頌老師在我訪問英國期間,再忙也堅持每周抽空和我討論研究進展。
除了導師外,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好朋友也對我影響很大,比如同專業的一個學姐朱夢嫣,她是金慶偉老師的學生,我們一起上過課。她在學術上很厲害,我每次有問題問她,她都非常耐心地回答,無私分享自己的經驗,算是我的編外師姐,對我影響很深。
胡俊銘和同學朋友們
另外就是我的室友馬達、同學王倩倩,我們經常一起吃飯,她們給了我很多照顧,包括我的同門師姐、師弟師妹們,都帶給了我不少快樂。
能否給學弟學妹們分享一下你讀博這幾年積淀下來的科研經驗與自我管理經驗?
Q6
胡俊銘
2018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畢業生
“多看多讀多討論,保持好的心態,正確應對壓力。”
對于剛開始讀博的學生,這兩個方向是學無止境的:
一是打好專業課基礎,學好你專業方向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這就需要加強與導師的溝通,因為每個專業方向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可能有所差異。這個打基礎的過程其實就是磨刀的過程,你要有一個好的工具。
二是培養你的學術審美與學術品味,這決定了你的“刀”能砍回一棵什么樣的樹,這非常關鍵。因為如果你都不知道什么是好研究,那就很難做出好研究。
那么如何培養學術審美與品味?首先,你需要不停去讀文獻,邊讀邊思考,并找導師討論,因為你讀文獻所體會到的東西和導師讀文獻體會到的東西可能不一樣,這時候討論就是個修正的過程。
其次,你要多去聽聽別人的學術報告,看看高水平的研究是怎樣的,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學術品味會有所提升,還會逐漸發現自己的研究興趣與偏好。
參加學術會議的胡俊銘
再者,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保持好的心態。科研的本質是探索與創新,而創新本身就是一場冒險,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并不是你付出多少,就一定會有立竿見影的回報。
我曾經也有過迷茫時刻,覺得自己做的研究很一般,甚至沒辦法繼續做下去了。但我會想辦法盡快克服這種情緒,告訴自己: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先把當下這個難關跨過再說。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很松弛,我依然是緊繃狀態。就像這篇研究還沒投出去的那段時間,老師們偶爾在群里發兩篇文獻,我都會心驚膽戰地問:“是有人已經發了嗎?”
在文章還沒發表之前,我的內心始終是很著急、擔憂的,生怕拖太久文章就不新穎了,或者選題被別人提前發表了。所以要想做出好研究,不可能一點焦慮都沒有,而我們要做的,是接受它的存在,化壓力為動力。
面對壓力與焦慮,我通常會通過看書來緩解。因為我發現,很多問題書里都有答案,很多我糾結的問題別人早就糾結過了,所以能從中學到一些解決方法。
比如我感覺有點焦慮了,就去看《伯恩斯新情緒療法》;感覺沒有自信了,就看《the confidence gap》;感覺需要學術社交了,就看《the fine art of small talk》;感覺需要改改壞習慣了,就看《atomic habits》等,諸如此類治愈心靈的書。
此外,我會通過與導師、家人及朋友的交流來排解壓力,大家一起吃飯聊天、吐槽生活、傾聽別人的故事,或者一起出去吃美食、看電影、親近大自然,都可以很快讓一些壞情緒消散,并且收獲快樂與靈感。
總之,焦慮每個人都會有,但你不要享受焦慮,不要去糾結已經過去的事,更不要過于糾結導師的批評。與其內耗,不如把更多注意力聚焦在如何解決問題上。
未來想要做怎樣的學者?對于未來要做的研究,有何展望?
Q7
胡俊銘
2018級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畢業生
“像導師那樣,做高水平研究,育國之棟梁。”
既然選擇了以學術為業,我就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些有意義的高水平研究出來。
目前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區塊鏈、人工智能與金融科技、技術創新,近期的目標是希望能在數字技術與數字經濟方面做幾篇高質量研究。
同時,作為老師,我希望未來能培養出優秀學生,力所能及地幫助學生,讓他們成為國之棟梁,就像我的導師對我這樣,培養更多做“頂天立地”研究的學者和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創新型領導人才。
關于研究展望,未來希望能以學科交叉融合開展一些能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研究,助力數字中國建設與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胡俊銘與導師楊翼
透過胡俊銘的采訪分享
我們可以看到,
從選擇來管院讀博,
到勇敢挑戰做跨學科創新研究,
再到始終保持樂觀應對
科研中的一切困難,
胡俊銘的科研成長路始終
深受一個人的影響,
那個人便是她的導師楊翼。
那么對于這位一路跌跌撞撞、
在困境中勇毅前行的博士生,
楊翼老師又有何評價與寄語呢?
在采訪中,他直言:
“我為擁有這樣的優秀學生
而感到自豪。”
導師寄語 ▼
楊 翼
作為胡俊銘的博士生導師,我見證了她在學術道路上的艱辛、進步與成長,對于她一路走來取得的進步與成果,我感到非常自豪。同時我也深感欣慰,如今的她,已具備一名優秀學者的素質。
首先,胡俊銘一直以來對科學研究充滿熱情,極具自驅力。雖然研究過程中常常遇到很多困難,但她總能迎難而上,以勤奮刻苦地鉆研應對挑戰。
其次,她具有較強的創新性思維,總能以獨特的視角去看問題,進而提出有趣的科學問題。當時我們的研究是關于區塊鏈技術在管理領域的應用,這屬于一個全新方向,無前人研究可借鑒。然而她并未因此退縮,而是通過對區塊鏈與商學的交叉探索,提出了很多創新性的科學問題,最終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
最后,她具備踏實的基本功。她做過很多跨領域、跨學科的研究,涉及不同理論與方法的交叉。盡管很難,但她始終保持積極學習的態度,打造跨領域的基本功,這也為她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她如愿成為了高校里的一名學者、一名老師。關于她的未來發展,我想提幾點建議和期望:一是盡快轉換角色,提升獨立研究能力。二是多交流合作,形成自己的合作團隊。三是要有獨立之思想,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緊扣研究前沿,切勿跟風炒作。
最后,我希望胡博士能夠以此為新的起點,繼續努力,始終保持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創新的追求,持續做有價值、有意義的研究,為浙大爭光,為中國商學院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為一種直面社會問題的
創新性研究范式,
學科交叉研究存在高風險性
和不確定性,
研究過程中可能面臨更多挑戰。
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
交織演進的當下,
開展學科交叉研究
是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
我們需要勇于挑戰學科交叉研究。
在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學科交叉BEST戰略”引領下,
像胡俊銘這樣擁有學術創新思維、
敢于開展學科交叉研究探索的
博士生還有很多。
一流大學是國家基礎研究的主力軍
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未來將繼續
鼓勵學者們開展
“頂天立地”的學科交叉研究,
培養具備全球競爭力的
交叉型拔尖創新人才,
以更好地服務管理學科發展
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采訪編輯:段婷
審核:佟慶、胡俊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