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情緒上的創(chuàng)傷,實際上比身體上的創(chuàng)傷更容易發(fā)生。”
在醫(yī)學進步的現代社會,我們已經習慣了對身體上的疼痛給予即時的關注和妥善處理。不小心劃破了手指,我們會立刻找來創(chuàng)可貼;如果不慎摔傷了膝蓋,我們會考慮是否需要就醫(yī)。身體受傷時,我們總是能夠迅速判斷傷勢,并采取適當的措施來照顧自己。
但相比之下,當我們的情緒/情感受到傷害時,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很多時候,我們似乎更擅長隱藏和忽視這些內心的創(chuàng)傷。朋友間的誤解、工作中的挫敗、孤獨感的侵襲……這些情緒上的創(chuàng)傷往往被我們默默承受,甚至有時我們自己都不愿正視。我們或許會用“我沒事”來掩飾內心的痛苦,或者用忙碌的生活來轉移注意力,卻很少停下來認真思考如何治愈這些情緒傷口。
然而,情緒創(chuàng)傷的存在是不容忽視的。它們會像身體上的傷口一樣留下印記,影響我們的感受和心理健康。長期的情緒壓抑和忽視,甚至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正如《情緒急救》作者、心理醫(yī)生蓋伊?溫奇博士Guy Winch所言,“我們在情緒上的創(chuàng)傷,實際上比身體上的創(chuàng)傷更容易發(fā)生”。尤其是作為成年人,在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社會壓力時,我們更容易受到情緒上的傷害。
近日,Edu指南與蓋伊?溫奇博士聊了聊情緒創(chuàng)傷這個話題。蓋伊Guy談到更多他對情緒創(chuàng)傷的理解,它們對我們日常的影響以及如何進行情緒急救等。相信他的分享,將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情緒創(chuàng)傷問題、應對日常生活的創(chuàng)傷挑戰(zhàn),保持健康的情緒狀態(tài)。
Edu指南:我們有時候會說,我們的身體受傷了。但我們很少說,我們的情緒受傷了。所以什么情緒創(chuàng)傷,為什么識別它很重要?
蓋伊:是的,當我們身體受傷時,實際上我們很擅長處理。例如大多數人,如果他們的手臂被割傷了,他們知道怎樣處理:哦,沒關系,我只需要繃帶。或者,哦,也許我需要縫針,或者我需要出租車去急診室。你甚至可以分辨出傷口有多深。
但是我們在情緒上比身體上更容易受傷,尤其是作為成年人。我們會在社交媒體上被朋友和親人拒絕,我們會經歷失敗和孤獨。所有這些都是情緒創(chuàng)傷。這意味著它們會留下印記。換句話說,它們會影響我們的感受。他們傷害了我們的感情。它們壓抑了我們的情緒。有一些方法可以治療它們,但我們沒有這樣做。所以如果知道如何識別心理上的傷口,也許我們可以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
Edu指南:在日常生活中,拒絕是一種正常的互動。例如,如果你想做這件事,我想要另一件事,所以互相說“不”是很容易發(fā)生的。但是為什么仍然有很多人害怕拒絕呢?
蓋伊:拒絕總是讓人感到痛苦的。當被拒絕時,我們開始賦予這種拒絕一些不真實的東西意義。例如感覺自己很糟糕,感覺自己是個失敗者。這種感受不只是因為你本身,而是因為你的大腦,因為它們使每個人都很痛苦。如果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學會為“被拒絕”添加一個不同的解釋。
例如被拒絕一起去某個地方就餐,他們拒絕的可能只是你想吃午飯的地方。餐廳是他們拒絕的,而不是你。你必須提醒自己,他們只是拒絕那家餐廳的午餐菜單,因為他們想去另一家餐廳。你必須對這些拒絕行為的翻譯進行更正。
Edu指南:我們生活在一個可以隨時在線聯系的時代,但孤獨的感覺似乎更加普遍。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蓋伊:這是一個悖論,對吧。因為我們通過應用程序、文本、網站、社交媒體溝通,我們在網上的聯系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多,但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孤獨。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擁有的連接質量有所不同。第一,在社交媒體出現之前,在網上出現之前,我們通常是面對面聯系。如果你想見某人,你要么打電話給他們,要么親自去見他們。顯然,面對面的會面比虛擬的更有聯系和力量。
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在網上的連接,實際上沒有做到情感聯系。我們只是在發(fā)生電子連接。我們可能會看到我們的朋友在做什么,然后感覺,哦,我知道他們正在發(fā)生什么。或者發(fā)短信問對方,嘿,怎么了?我很好。你呢?但這并沒有情感聯系。所以我們有這些工具聯系,但感受不到彼此的情感連接。這是孤獨存在的原因。
Edu指南:越來越多的人害怕展示自己的弱點。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情況?
蓋伊:因為人們害怕受傷。進行情感交流時,你必須談論你的感受或表現出明顯的情感脆弱性。那很冒險。那很可怕。因為如果你向朋友敞開心扉,但他們可能并沒有意識到你真的脆弱,只是給了你一些簡單的回應。
所以如果你聯系某人,就像你在冒險一樣。尤其是當人們感到孤獨并試圖聯系他人時,而這個人在三天后才回復,這會更加痛苦。它強化了人們不夠關心我的想法。人們對我的看法不夠重視。所以你實際上是在冒險。就像你有孤獨的傷口,現在你正在暴露傷口。這很危險,因為如果現在有人按壓傷口,會很疼。所以人們會猶豫不決,因為這是冒險,而且感覺很可怕。
Edu指南:長期感到孤獨對人們的主要影響是什么?
蓋伊:從研究中了解到,當人們感到孤獨時,它會影響你的免疫系統(tǒng)。它影響你的身體對抗疾病的方式,影響你的身體感覺。當你感到孤獨時,就像你承受著來自世界的壓力,因為你沒有感受到部落的保護,或者,沒有真正關心你的人在你身邊。所以你感覺到,有很多壓力發(fā)生。
因此,研究顯示了令人震驚的事情,例如,長期孤獨會讓你擁有與每天吸15支香煙相同的風險因素。換句話說,慢性孤獨絕對會縮短你的壽命并早早地殺死你。這會讓你的生活質量變得非常糟糕。所以你會病得更重,死得更年輕。很少有心理狀況可以讓你說,哦,如果你有那個,你會英年早逝,你會生病。孤獨就是這么嚴重。
所以人們必須意識到。這不是一件小事。如果你感到孤獨,這是一種危險的情況,你應該采取行動。你應該嘗試康復,就像你從任何其他危險的醫(yī)療狀況中恢復一樣。你不需要,核磁共振來治愈。你不需要注射藥物,也不需要接種疫苗來治愈孤獨。你只需要一些勇氣去冒險去聯系,試圖通過認識到這對你來說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來解決它。
Edu指南:哪些人們會更容易感到孤獨?
蓋伊:如果你有一些社交焦慮,那可能會讓你感到困難。我想糾正一些人的錯誤印象。有些人混淆了獨處與孤獨,他們是不一樣的。簡單地說,孤獨是一種感覺疏離的情感體驗,一種感覺周圍沒有足夠的人。
現在,例如,有些人,有一個和他們住在一起的伴侶,基本上就是他們親近的人。他們沒有真正的朋友。他們對家人并不那么親近,但他們一點也不孤獨,因為這種關系對他們有好處。有時候內向的人可能不喜歡人群,不是因為他們不能,而是因為這需要更多的努力。所以他們可能更喜歡一對一。所以他們可能只有一兩個親密的朋友,但這絕對足夠了。而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是,一個外向的人,除非他們每天接到10個電話, 否則他們會疑問:我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我只接到八個電話。
所以不同的人對孤獨的理解是不同的,它是主觀的。你不能看著某人就認為他們很孤獨。你知道,我搬到紐約市來上學。我記得我在這里的第一周,我四處走動,我相信在中國也有類似的經歷。我四處走動,周圍有很多人,我不認識任何人。那感覺非常孤獨,因為這里有這么多人,他們都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任何人,在人群中可能會感到孤立。
在婚姻中同理,當你一直和某人在一起,但卻沒有聯系時,可能會感到孤獨。你們不談論深刻的事情。更像是每天的瑣事,你付電費了嗎?你買了雜貨嗎?你檢查孩子的作業(yè)了嗎?這樣的情況,人們在婚姻中會感到非常孤獨。所以這是一件非常主觀的事情。你無法從外部看到它,人們需要從內部體驗和了解它。
Edu指南:如果人們失去了生命中重要的東西,他們應該如何面對?
蓋伊:當你失去時,你真的會經歷悲傷。如果你分手了,或與曾經一起生活的人分開了,你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人。你失去了他們帶來的朋友。你失去了所有與他們一起做的活動,因為那是和他們一起參與的事情。
所以你們可能曾經一起去教堂,現在你再去時,你失去了那種同樣的感覺。或者你可能每個周末都和他們的朋友去吃早午餐,你失去了那種感覺。現在你在墻上有所有這些沒有照片的空間,那里曾經擺滿了他們的照片。當你環(huán)顧四周時,一切都會讓你想起他們。如果你失去了一個人,失去了任何東西,這都是一種失落。你每個月會和你的朋友出去玩一次,現在周五你會給誰打電話?除非你找到替代的東西,否則這種失落就會存在。
Edu指南:有時候我們會過度思考了一些事情,如何理解這種反芻/內耗狀態(tài)?
蓋伊:反芻/內耗意味著你以一種低效的方式思考某件事時,你并沒有試圖弄清楚自己的感受。你不會試圖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它。你不是在試圖獲得一些關于它的理解或洞察力。你不是在問自己這個問題,你只是在大腦中重播它。例如你在工作中度過了非常糟糕的一天,你不會想能從中學到什么,你只是感到尷尬和擔心,這是毫無成效。
因為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復它,你不是在治愈你的傷口,而是在加深它。你就像拿著一把刀這樣做,因為你一直在按它。所以我們必須區(qū)分我們是在進行有成效的思考,還是在進行無成效的思考。我們必須遠離無效的思維,因為它只會讓我們感到壓力,讓我們更加受傷,讓我們感到無能為力。
Edu指南:失敗也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但還是有很多人害怕在做某事時失敗。我們怎樣改變這種觀點,然后認為價值實際上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有時甚至是值得經歷的好事情。
蓋伊:我同意每個詞,除了有時候。因為我認為它總是有用的。如果你在某件事上失敗了,那么某件事情就沒有做對,下次你能做些什么不同的事情嗎?失敗總能教會你如何做得更好。總是如此。問題在于大多數人忙于為失敗感到難過,而沒有從中吸取教訓。
但是如果某件事很重要,那么它不是關于我能不能,而是關于我怎么能?這不是說一直都有障礙,但它們不是墻。它們是障礙。你無法穿過的墻壁。你可以想出繞過的障礙,無論是上方還是下方。所以這就是問題:我們應該把角度轉向“我該如何繞過它”。
其他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