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位百歲去世的“女先生”楊絳和葉嘉瑩,她們都歷經坎坷,遭遇“喪女之痛”,卻能“勝過苦難”,以堅韌、柔弱的身軀抵御時代的巨變,活成了自己的“傳奇”。
01
楊絳和葉嘉瑩都出生于書香門第,從她們身上可以看到古典文學浸泡出的典雅、娟秀,她們身上既有“舊道德”、家庭責任、兒女情長,也有舊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這是今天很多追求“浪漫愛情”的女性難以理解的,葉先生遭到丈夫幾十年“家暴”為何不離婚,看今天有評論說她是不是“受虐心理”,這顯然是用消費時代的“婚戀觀”評價那個時代的人,她們對待婚姻不是簡單的“不合適就分開”,而是“執子之手,死生契闊”,這是一份盟約,也有艱難歲月相伴的恩情和共同撫養子女的責任。
在缺乏夫妻恩情、家庭和睦的環境中,葉嘉瑩卻從詩詞中找到了精神出口和一生的熱愛,她退休回大陸到南開大學傳講和傳承古典詩詞之美,體味這些詩詞作者的心境和人生境況,拿起筆創作匯入中國詩詞的河流,使其精神不斷升華。這難道不是上天為她打開的另一扇窗,讓她看到了“兒女情長”之外另一片天空。
婚姻“不幸福”離婚不是唯一的選擇,讓自己擁有幸福的能力和展現自己的舞臺才是女性成長之路,葉嘉瑩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堅守婚約”,但又活出了自我和個人成就的女性榜樣,讓人心生敬意。
02
我讀葉嘉瑩的第一本書是她解析“宋詞”,當時還不知道她人生和婚姻的坎坷,只覺得她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因為在語文課本中,我們對古詩詞總是刻板印象,覺得唐詩大氣、瑰麗,宋詞婉約、清新,總缺少“風骨”,葉嘉瑩卻讓我們看到宋詞中的禪味、人生哲理。
唐詩是奔放的,那是一個開疆拓土,男兒馳騁疆場的時代。宋代卻是一個“審美”的時代,講究器物的精致、追求生活品味,這是一個反對擴張不斷內收的小時代。
有抱負的文人,像蘇東坡只能寄情于山水、尋求來生的圓滿。
道是無情是有情,錢塘萬里看潮生。
可知天海風濤曲,也雜人間怨斷聲。
我想,用東坡詞來比喻葉嘉瑩在個人情感和人生遭遇的心境,倒有幾分相似。
她說蘇東坡的詞,好像是春天的花,在空中飛舞,是不著跡象。
這是要經歷歲月洗禮和時代艱辛,才能體會蘇東坡這位大儒“舉重若輕,無情勝有情”、淡泊名利的超然心境。
03
葉嘉瑩1924年出生在北京一個書香世家,自幼就受到詩詞熏陶和英文方面的教育。但因為抗戰爆發,葉嘉瑩的父親下落不明,17歲時她母親離世,她跟隨伯父伯母生活。
亂世飄泊,家庭離散,因此她格外渴望有一個家。
大學畢業后,葉嘉瑩留在北平中學任教,她經人介紹認識了她后來的丈夫趙東蓀,看到這位婉約、典雅的女子,趙東蓀隨即對她展開了追求。
1948年,他們結婚后,葉嘉瑩隨在國民黨海軍任文職的丈夫趙東蓀去到臺灣,她在彰化女中任教,一年后,生下女兒。
她們本來有一個和美的家庭,1949年,丈夫卻蒙冤入獄,葉嘉瑩再次遭遇“分離之苦”,她寄居在丈夫姐姐家。
3年來,她好不容易等來丈夫出獄,卻沒料到丈夫性情大變。
他把自己所有不幸的遭遇都發泄在妻子身上,時常對葉嘉瑩拳打腳踢。
趙東蓀有心理陰影不出去工作,一家人生活的重擔就全落在葉嘉瑩身上,但她卻用小小的身軀、毅力扛起了家庭的重擔,不久又生下了二女兒。
二女兒的出生沒有讓丈夫改變心情,他卻因“重男輕女”的舊觀念遷怒妻子,使他們的隔閡更深。
“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葉嘉瑩把自己的悲苦都化著文字,她在艱難的環境中,利用多余時間學習英文。
1954年,葉嘉瑩進入臺灣大學任教,教授大一學生“國文”。
1966年,葉嘉瑩受邀赴美國任教,用英語講授中國古典詩詞。
1969年,葉嘉瑩被聘為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她沒有拋下丈夫,而是帶著女兒、丈夫全家移民加拿大。
當生活終于走向安穩時,她的大女兒、女婿遭遇車禍離世,葉嘉瑩再次遭遇“失喪之痛”,年輕時是父母,50歲出頭又遭遇失去女兒之痛。這些人生的變故沒有擊垮她,她最后萌生回到大陸教授詩詞的想法。
上世紀80年代正是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掀起詩歌熱,葉嘉瑩解讀古詩詞成了暢銷書,在今天很難想象,很多理科生也看葉嘉瑩的書。
葉嘉瑩多年的耕耘、摯愛,在這片喜歡“詩詞”的土壤里結出了果實。
這像是對她個人家庭、婚姻不幸的補償。
另一位溫潤的女先生楊絳相比葉嘉瑩“夫妻恩愛”,她的丈夫錢鐘書評價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確,她比錢鐘書成名要早,但她卻愿意“洗手作羹湯”,照顧丈夫、女兒,她在自傳《我們仨》中,對溫馨、友愛的知識精英家庭有細致的描寫。
她個人家庭的幸福卻因時代巨變的苦難與葉嘉瑩正相反,錢鐘書是大學者、清華教授,楊絳是作家、翻譯家,但因“思想改造”、“三反五反”他們被迫勞動,有的夫妻、子女相互檢舉、揭發,家庭從此破碎,但他們卻因“恒久忍耐的愛”度過時代的風浪。
楊絳同樣也經歷了女兒的離世,后來錢鐘書離開,她一個人留下“打掃戰場”,編著錢鐘書文集,寫回憶錄,她把自己的稿費都捐出來建立“讀書基金會”。
她們都是從舊時代走出來,有著“舊道德”的知識女性,她們沒有像五四新女性選擇“性解放”,但她們卻活出了人間大愛。
我認為,這樣的女性主義更有韌性和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