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誰放的第一槍?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領導沒有安排,士兵開了一槍,起義就發生了。
起義的過程,充滿著太多巧合。
武昌起義的發起者,不是孫文等人組織的同盟會,而是武漢附近的兩個小組織,一個叫“共進會”,一個叫“文學社”??催@名字,陌生的緊,但這兩個陌生的組織卻創造了奇跡。
共進會是脫胎于同盟會的,因為幾個人不滿于同盟會的運作方式,就此成立了共進會。
共進會的主要負責人有這么四個:湖北的孫武、劉公、居正,以及來自湖南的焦達峰,他們幾乎都是留日學生出身。
這幾個人很牛的,看不上孫文和黃興,主張“中心開花”,不要從邊陲省份發起起義。主張拉攏更多的新軍士兵參與組織。
共進社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在軍隊中發展了1千個會員。
比共進會更牛的就是文學社了,他們有著一個文藝的名字,實際上卻很暴力,主張“軍事暴動”。
文學社的主要領導人有兩個:出身貧寒的蔣翊武、劉復基。
兩人,一個是新軍中的班長,一個是士兵。
就這么個貌似文藝的組織,卻在軍中悄悄發展了三千會員。
共進會和文學社的領導們經過商議,決定1911年10月6日起義,蔣翊武為軍事總指揮,孫武為軍政部長,劉公為總理。
問題是,起義還沒開始,出了一個大問題,在9月24日那一天,武昌新軍的炮隊中發生一起打架斗毆事件,性質非常嚴重,此后,新軍管理特別嚴格。
起義是需要里應外合的,如果軍隊里不能策應,起義很難。
如此,10月6日起義就完不成了。經過商議,推后十天起義,也就是10月16日起義。
但是沒想到,10月9日,發生了一件大事,共進會的孫武仗著懂點物理化學,跑去研制火藥,想為起義助力,誰知被炸成重傷。真是出師未捷身先傷??!
這一出事,有人帶著重傷的孫武跑了,爆炸現場的革命者劉同被抓了。一番審訊,此人把革命者全撂了。
軍隊就此開始抓人了。
看來,起義的事不能拖了,必須馬上起義。
于是,在10月9日傍晚,文學社的蔣翊武鎮定地告訴大家:不要慌,時間還來得及!今晚十二點就以南湖炮隊鳴炮為號,城內外各軍同志同時起義。那個鄧玉麟同志,就是你,麻煩你跑一趟,給南湖炮隊送起義命令吧?!?br/>但是,誰能想到啊,十二點南湖炮隊的炮沒響??!
原來,鄧玉麟沒能將通知送到,南湖炮隊那天開始嚴格檢查了,信送不進去。
就此,臨時起義的計劃破產了。
起義的炮聲沒等來,倒等來了大批搜捕的軍警。身手非凡的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僥幸逃脫,劉復基、彭楚藩、楊洪勝等人被抓,凌晨便被槍決。
一個字:慘!
一切說明,草臺班子好像辦不成事情。
但是,誰能想到,就在10月10日晚七點,一聲槍響,打破了寧靜。很快,槍炮聲大作,起義正式開始了。
領導傷的傷,跑的跑,抓的抓,誰命令開槍的?
后來,查來查去,查到了第八營的起義召集人熊秉坤這里,他得知領導人的困境,單方面下令自己的部隊,以槍聲為號,立即進行起義。
所以,當一聲槍響后,起義開始了。
真相是:熊秉坤并沒有開第一槍,開槍的人叫程正瀛,他是一個士兵,和他同屋的人叫金兆龍。這兩人也是要參加起義的,因為抱著槍和衣而睡,被查房的陶班長發現了。
陶班長想要繳金兆龍的槍,革命戰士程正瀛直接開槍打死了陶班長。
如果沒有這第一槍,熊秉坤也一定會開第一槍的,因為已經有計劃了。后來,孫中山等人認為是熊秉坤開的第一槍。事實上,開第一槍的是一位基層革命戰士。
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打破了寧靜,全國開始呼應,就此,起義的浪潮一波接著一波,大清開始搖搖欲墜。三個月后,二宮退位。
同盟會久久不能達成的事情,被兩個小組織“共進會”和“文學社”達成了,這到哪說理去?就是這么神奇。
看起來,是很多的巧合在一起了。實際上,是清朝已經到了最后的時候,武昌起義的那一槍,就是點燃大火的那一根火柴。清朝這捆柴火太干了,是非著不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