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xué)家司馬光,一生做了兩件事,在中國婦孺皆知。
一件是司馬光砸缸救人,另一件事就是主持編寫了《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內(nèi)涵最為豐富的史書。
全書分為294卷,約三百多萬字,記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按照時間順序記載了共16朝1362年的歷史。
一千多年后,依然津津樂道。
詩詞君總結(jié)了《資治通鑒》的48個名句,越早讀懂他,人生越開掛。
1.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唐紀(jì)》
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rèn)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2.沒齒而無怨言,圣人以為難。——《資治通鑒·魏紀(jì)》
一輩子連句怨恨的話都不說,這恐怕連圣人也難以做到。
3.不怕念起,惟恐覺遲。——《續(xù)資治通鑒·宋紀(jì)》
不要怕自身會產(chǎn)生惡念,要恐懼謹(jǐn)慎的是發(fā)覺自身惡念太遲。
4.凡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則所短不言自見。——《資治通鑒·晉紀(jì)》
評論一個人,一定要先品評其長處,這樣其短處即使不說也可以知道了。
5.不癡不聾,不作家翁。——《資治通鑒·唐紀(jì)》
不裝聾作啞、不裝傻,就當(dāng)不了別人的公公、婆婆。
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晉紀(jì)》
父母愛護(hù)子女方式如果不正確,那樣恰恰是害了子女。
7.責(zé)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bǔ)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勸而遂。——《資治通鑒·漢紀(jì)》
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bǔ)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得到了加強(qiáng)。
8.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資治通鑒·周紀(jì)》
即使只做一件壞事,殺一個無辜的人,就能夠得到天下,仁愛的人也不會這樣做。
9.惟賢惟德,可以服人。——《資治通鑒·魏紀(jì)》
只有賢明、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讓人信服。
10.貧不學(xué)儉,卑不學(xué)恭。——《資治通鑒·魏紀(jì)》
貧窮的人不用學(xué)節(jié)儉,自會儉樸;卑賤的人不用學(xué)謙恭,自會謙恭。
11.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資治通鑒·唐紀(jì)》
大丈夫答應(yīng)人一件事,即使給千金也不會更改。
12.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資治通鑒·周紀(jì)》
不講信義,就不能使人民服從;沒有人民的支持,就不能使國家鞏固。
13.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資治通鑒·周紀(jì)》
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
14.貴易交,富易妻。——《資治通鑒·漢紀(jì)》
人有權(quán)有勢了,就會拋棄患難時的朋友,另交新貴;有錢有業(yè)了,就會拋棄窮困時的妻子,另娶新人。
15.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資治通鑒·唐紀(jì)》
有計劃地索取,有節(jié)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16.不虛美,不隱惡。——《資治通鑒·唐紀(jì)》
評價一個人,不過分地贊美,也不隱瞞其過失。
17.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睹。——《資治通鑒·唐紀(jì)》
聽別人說的不如自己親眼見到、親身經(jīng)歷的可靠。
18.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續(xù)資治通鑒·宋紀(jì)》
在豐厚賞賜的刺激之下,一定會有勇敢的人接受任務(wù)、挑戰(zhàn)。
19.疑則勿任,任則勿疑。——《資治通鑒·晉紀(jì)》
如果對其信不過,就干脆不要任用;一旦任用,就不要隨意猜疑。
20.強(qiáng)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得矣。——《資治通鑒·唐紀(jì)》
強(qiáng)迫他人做力不能及的事情,這件事肯定不能成功;以人必定會違背的規(guī)定來禁止他人,這樣的法令必定不能施行。
21.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資治通鑒·漢紀(jì)》
把軍隊放在絕地、死路的境地下,士兵才會拼命作戰(zhàn)以求得生存。
22.機(jī)不可失,時不再來。——《資治通鑒·后晉紀(jì)》
機(jī)遇不能白白錯過,好時機(jī)不會每次都來。
23.猛獸不如群狐。
——《資治通鑒·晉紀(jì)》
一只猛獸,不如一群狐貍。
24.茍利社稷,死生以之。——《資治通鑒·晉紀(jì)》
如果能對國家有利,個人或生或死都由他去。
25.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資治通鑒·周紀(jì)》
君子憑著自己的才能做好事,小人仗著自己的才能做壞事。
26.前車覆,后車誡。——《資治通鑒·漢紀(jì)》
前面的車翻了,后面的車要引以為戒。
27.憂先于事,故能無憂;事至而憂,無救于事。——《資治通鑒·唐紀(jì)》
在事前憂慮,事到臨頭就不會有憂慮;事到臨頭才憂慮,對事情已經(jīng)沒有任何幫助。
28.木朽不雕,世衰難佐。——《資治通鑒·梁紀(jì)》
朽壞的木頭無法雕刻,衰敗的世道難以輔佐。
29.兩姑之間難為婦。——《資治通鑒·陳紀(jì)》
媳婦夾在婆婆和小姑之間,左右為難。
30.坐談則理高,行之則事闕。——《資治通鑒·梁紀(jì)》
空談時講得再精妙的理論,一實踐就出現(xiàn)差錯。
31.孤則易折,眾則難摧。——《資治通鑒·宋紀(jì)》
勢孤力單,容易受人欺負(fù);人多氣壯,別人就不敢欺辱。
32.不以無過為賢,而以改過為美也。——《資治通鑒·漢紀(jì)》
不以沒有過錯為賢德,而以改正過錯為美德。
33.生無益于時,死無聞于后,是自棄也!——《資治通鑒·晉紀(jì)》
活著的時候?qū)Ξ?dāng)時之世沒有益處,死后也沒有美名流傳于后代,就是自暴自棄的表現(xiàn)。
34.死者不可復(fù)生,來者猶可救也。——《資治通鑒·漢紀(jì)》
死去的人不可能再復(fù)活,但后來的人還可以去挽救。
35.今者違命,勝不足多,若其不勝,為罪已重。——《資治通鑒·晉紀(jì)》
現(xiàn)在違背命令,如果打了勝仗就不算什么;假如沒有獲得勝利,那么罪過就太大了。
36.何世無才,患人不能識之耳——《資治通鑒·漢紀(jì)》
哪個時代沒有人才?就怕人們沒有賞識自己的人罷了。
37.明者銷禍于未萌。——《資治通鑒·漢紀(jì)》
聰明的人總是把禍患消滅在萌芽之中。
38.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資治通鑒·魏紀(jì)》
御寒沒有比厚皮衣更好的東西,避免別人毀謗沒有比自己養(yǎng)成良好習(xí)性更好的辦法。
39.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資治通鑒·梁紀(jì)》
發(fā)怒是人之常情,但不發(fā)怒而常把笑容掛在面上的人,是最難讓別人猜測的。
40.人不可以求備,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長。——《資治通鑒·唐紀(jì)》
對人不可以要求太完美,應(yīng)用其所長,舍其所短。
41.任賢發(fā)治,任不肖必亂。——《資治通鑒·漢紀(jì)》
任用賢人,天下必會太平;使用不賢的人,國家就要大亂。
42.幣厚言甘,古人所畏也。——《資治通鑒·晉紀(jì)》
送來的禮物很多,說的話又非常入耳,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情。
43.得財失行,吾所不取。——《資治通鑒·漢紀(jì)》
得不義之財,我是不做的。
44.面從后言,古人所誡。——《資治通鑒·魏紀(jì)》
古人最忌諱的是,表面服從而從背后反對。
45.開直言,廣視聽,理之萌也。——《資治通鑒·唐紀(jì)》
廣開直言之路,多聽、多看,治理之法也就出來了。
46.罪止于身,家屬不問。——《資治通鑒·陳紀(jì)》
一個人犯了罪,只要懲罰他一個人就可以了,而不要株連他的家人。
47.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資治通鑒·魏紀(jì)》
順從良善如登山一樣艱難,屈從邪惡如山崩一般迅速。
48.賢子心不忘本,猶懷首丘。——《資治通鑒·晉紀(jì)》
賢德之人永遠(yuǎn)不會忘了根本,致死也總是懷念著自己的家鄉(xiā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