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給中國傳媒大學全體師生回信精神,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行動計劃,發揮國內外青年學人的思想活力和研究潛力,打通國際學術對話和互鑒的通道,由中國傳媒大學科學研究處指導、教育部國際傳播聯合研究院主辦的“傳播與智能城市”國際博士生工作坊暨第四屆傳播政治經濟學青年學者工作坊,于2024年11月23日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
來自澳門大學、復旦大學、墨爾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揚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的10名優秀博士生進行論文宣讀,來自北京大學、重慶大學、東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墨爾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南民族大學、《智能社會研究》、《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高校和期刊的10余位優秀青年學者和資深編輯進行現場點評。
復旦大學陸曄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姬德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Nishant Shah教授在開幕式分別致辭,表達了對智能時代傳播與平臺研究創新的期待,尤其是智能城市所承載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并對國內外各位青年學者和資深專家表示歡迎。隨后,Platforms & Society(《平臺與社會》)創始主編之一陳玉潔圍繞“理念、實踐與多樣化的平臺研究”進行新刊推介。
工作坊由“博士生論文宣講”與“圓桌論壇”兩部分構成。論文宣講上下半場分別由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徐婧、重慶大學副教授黃賀鉑主持。揚州大學博士生謝景飛、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蔣效妹、武漢大學博士生李孟名、復旦大學博士生康正煜、澳門大學博士生郭旼靈、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青芳宇、墨爾本大學博士生Iván Kirschbaum、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楊新雨、四川大學博士生王石磊和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武靖宇圍繞作為媒介的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平臺城市主義的演進與迷思、平臺城市“前話”、小紅書對安福路的場所營造、數碼照片在城市漫步中的重要性、中國智慧社區如何進行技術轉譯、阿根廷非正式住所的數字化建設、美食團購平臺用戶外出就餐、火鍋嬢嬢的附加勞動和城市養老服務創新10個關鍵議題展開生動有趣的匯報。
墨爾本大學教授Scott McQuire、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教授Haiqing Yu、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黃典林、姬德強、北京大學長聘副教授王洪喆、西安交通大學副教授徐婧、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黃駿、重慶大學副教授黃賀鉑、東南大學副教授錢霖亮、西交利物浦大學助理教授Leif Johnson、中國人民大學講師束開榮、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講師曹鉞、《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審楊中啟對上述研究進行深度并犀利的點評。專家們首先肯定了博士生敏銳的學術嗅覺和扎實的文獻功底,特別是展開了平臺-城市-社會研究的豐富面向,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共性的問題,包括文獻梳理多于自身觀點表達,問題意識、核心概念、研究結論相對模糊,對經驗材料的分析不足,研究方法比較薄弱,以及容易掉入媒介中心主義和平臺中心主義的窠臼。
圓桌部分由《智能社會研究》編輯部副主任李天朗主持。墨爾本大學教授Scott McQuire以《概念反思:媒體、平臺和基礎設施》為題、西交利物浦大學助理教授Leif Johnson以《擴展數字基礎設施堆棧:追蹤上海遷移基礎設施與光纖網絡的交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講師曹鉞以《智慧城市3.0:可玩城市與公共交往的未來》進行分享,參會者激烈討論、觀點交鋒,圍繞“平臺-城市”研究提出了富有啟發性和前瞻性的觀點,為今后的研究與實踐開辟了新的路徑。
本次工作坊由中國傳媒大學科學研究處指導,教育部國際傳播聯合研究院主辦,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重慶大學智能傳播與城市國際推廣市級重點實驗室、中國傳媒大學網絡強國研究中心、數字倫理研究所共同協辦。
撰稿:李冰潔、呂婧菡、蔣效妹
攝影:周鑫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