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家長咨詢孩子注意力不好的問題怎么處理,讓我又閃回到了娃遙遠的五六歲。
整體而言,娃小時候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當然,幾乎所有小娃的家長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舉世無雙。
娃兩歲四個月上幼兒園以前都是保姆帶,帶他的人換來換去,當時的保姆市場沒有現在發達,找個合適的阿姨很難很難。
一個粗手笨腳的山西阿姨洗澡水放太熱了,孩子被燙到皮膚發紅,憋的喘不過氣來,以致于后來很長時間洗澡都怕水。
一個四川阿姨干凈利索,但是表情永遠冷淡,不愛說話。有一次我去單位開會回來,遠遠聽見孩子在大哭,走到樓下看到孩子可憐巴巴地扶著窗框喊媽媽。
我進屋看見阿姨氣呼呼站在房間門口,孩子撲到我懷里眼淚噼里啪啦地掉。我沒敢深究到底發生了啥,因為害怕要重新找人。
即便這樣,過完春節她說家里有事就不來了。還有的阿姨剛離婚,帶孩子根本沒心情,天天在不停打電話。
總之,各種各樣想不到的奇葩情況。
家里沒有老人幫忙的年輕人,帶孩子這一關太難了。當然也有家里有老人在,又有別的奇葩情況的。
這樣動蕩的環境導致的問題就是,孩子兩歲了還不說話。有小區鄰居阿姨看到我就和我說,你家阿姨帶孩子出來總是躲在一邊,孩子自己玩,到現在還不會說話,你得上心了。
感謝那個熱心的阿姨,我嚇壞了,每天給孩子讀繪本,讀很多很多,孩子特別喜歡聽故事,過了一兩個月從蹦單詞到說短語,慢慢地沒有了說話的擔憂。
上幼兒園后又發現孩子大運動和精細運動都不太好,又是一番擔憂和折騰,跟著早教班練習撿豆子,進行感統訓練,學游泳等等。
前幾天聽我的心理學老師說,感統訓練這個概念現在已經不單獨存在了,而是并到ADHD里面去了。
然后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娃上美術課,教美術的女老師是從澳洲回來的,自己有倆娃,懂得比較多。
她有一次上完課和我說,感覺孩子可能注意力有點問題,建議我最好去接受注意力訓練,這個問題要在12歲之前解決,否則小學不明顯,但是到初中肯定會影響學習。
我問她大概會是什么情況?她說大體相當于他的注意力是正常孩子的四分之三。
我非常焦慮,尋找注意力訓練的地方,我住在南四環和南五環的交界處,注意力訓練的地方在北四環,娃爸不同意做訓練,我一個人既要工作又要每周去三次訓練太難了,最后只能放棄。
這成了我心中的隱痛,他上初中后的很多問題,我一直覺得根源就在于那時候我們沒有去訓練。
所以,當那個媽媽求助的時候,我很詳細地說了情況,再三告訴她一定要重視。
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并沒有因為長大而讓家長減少操心,反而更加勞心費力,這幾乎讓我忘記了孩子小時候各種各樣的煩惱。
其實,養孩子每個階段需要學習和操心的事情都太多太多了。前一段和別人聊天,兩個家長都不需要操心孩子學習的問題,但是孩子從小到大,生病無數,需要不停跑醫院。
每個媽媽養大孩子都不容易,不管有沒有外援,需要操心的事情一點都不少。當然,沒有外援的屬于地獄級折磨。
要說真雞娃,可能要從懷孕前自己的身體素質雞起。即便這樣,基因遺傳找不到規律,我們依然需要有一部分聽天由命。
說起來,12歲真的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窗口期。這個窗口之前,很多問題都能解決,也是親子關系的“存款”期。在此之前,孩子和父母可以親密無間,之后就是兩個世界了。
心理老師說,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熱戰是健康的關系,冷戰是不健康的關系。這么看,娃和我很健康,他在我面前敢發脾氣敢懟人,有啥想法都敢說出來,雖然經常有矛盾,但不用太擔心。
我自己不到12歲初中開始住校,從此以后便沒和父母說過心里話了。先是我渴望他們的關心和關注,但是得不到。后來就是我自己應對成長過程中的一切問題,養成了幾乎很難和別人說心里話的個性。
中學時還能和好朋友說說心里話,大學和工作后接觸的人形形色色,我變成了一個裝在套子里的刺猬。
最近,我確診了子宮方面比較嚴重的疾病,需要手術。我以前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得這方面的病,因為我覺得我媽身體一直康健,沒有遺傳基因。
但是和我妹聊天,讓我極其震驚。她說我媽在生她的時候,產后大出血,就是因為子宮肌瘤切掉了子宮,幸好那時候解放軍拉練,住在我們村,救了我媽,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我只記得我媽身體不好,做了大手術,臥床修養了很久,怎么回想也不記得她被切除子宮的事情。
我不知道是因為我長大之后絕大部分時間都在上學工作操持自己的生活完全忽略了這件事,還是我媽從來就沒有把我當做傾訴對象。
回憶里初中回家的假期里我媽永遠都在忙碌瑣事,照顧我們的生活,幾乎沒有停下來和我說話的空間。從我上高中開始,她情緒激變,我每周半天的假期回家都是她在罵我爸,我們更沒有了平和溝通的機會。
我有那么一瞬間似乎懂了她為什么會突然變的那么暴躁,很可能有身體不適的原因。然而,即便我們成年后,也沒有人關注和理解她,都被她罵怕了,不敢接近。
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兩條平行線上的過客。這幾年我有意和我媽親近,奈何還是忍受不了她的謾罵,每次和她待不過兩小時,這兩小時也基本是她在漫無目的地游走,我在看手機,沒法說話,開口就是謾罵。
從十幾年前開始,就已經沒有人能夠走進她的內心。
我的家里人,很像百年孤獨的描述,個個都是飄忽的靈魂。
當然,還夾雜了本土家庭的各種問題,互相關心,但經常越界。不知道怎么保持合理距離后,逐漸變的越來越沉默。
我不想變成和我媽一樣的母親,但是我給孩子的關注好像不夠恰當,量也太多,又造成別的問題。
也在不知不覺間,孩子不再對我敞開心扉,我們的溝通完全流于表面。我們不只是都關在自己的房間里,心也上了鎖。我甚至會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有問題。
當然,我自己作為和媽媽同性別的人,都沒有感同身受她的苦和難,我也不指望我的兒子現在和將來能夠對我感同身受,理解共情。
12歲是最后的窗口期,在此之前的那十來年是我們做父母的有效期,能盡力就多盡力一些吧。
之后,孩子是家里的客人,好好招待,體面送走,祝他一帆風順。
以上。
北京的天,說變就變,一轉眼又是北風呼號的時節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