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防長奧斯汀最近在社交媒體上一不小心“說漏嘴”,提到美軍的“仁愛礁特遣隊”已經駐扎在菲律賓。
這一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把原本就不平靜的南海局勢再度推向風口浪尖。而就在這一背景下,新加坡前總理、現任國務資政的李顯龍迅速啟程訪華。此次緊急訪問,到底背后藏著怎樣的玄機?
事實上,美國在南海的軍事舉動并非首次,但每次都能攪得地區不安。奧斯汀這次“無意間”的泄密,是否是一次策略性試探尚未可知。但有一點明確的是,美國此舉旨在對中國施加壓力。然而,單憑美軍駐扎的少量部隊,真的會對整個南海格局產生實質影響嗎?
在美國心中,美國的軍事實力及全球駐扎的美軍基地、航母戰機存在歷來被視為地區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以來,美國仗著軍事實力在各大海域耀武揚威,而在南海海域,美國也一直想在里面轉轉。
但近些年隨著軍事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中國在新型導彈和電子戰系統上取得的突破,無形中削弱了美國的這種優勢。以解放軍裝備的紅旗-19反導系統為例,它足以令“堤豐”等美軍系統難以立足。
更何況,美航母在中國高超音速導彈面前,也成了“靶船”,即便是美軍內部也對此心知肚明。而所謂的“仁愛礁特遣隊”,在喪失了美軍優勢下,實際上根本起不到什么大作用。
不過近期,俄烏局勢升溫,俄烏互拋導彈讓各國憂慮不斷激增,加之中東沖突仍然未解。美國的一舉一動看似是在搞大國對抗,但實際上遭受風波的卻是小國。
不同于世界各地頻繁的沖突和戰爭,東南亞局勢相對穩定,和平貿易與發展才是東南亞國家的核心利益,貿然卷入大國對抗中,必然是被當槍使,最終的結局也只會是死路一條。而地區的不穩定,對于這些國家來說,也絕不是件好事。因此,美軍動作雖小,對地區安全格局引發的心理震蕩不可小覷。
李顯龍作為新加坡政壇的重量級人物,卸任總理后以國務資政的身份迅速訪華,無疑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這位72歲的“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其20年來第15次訪華背后,隱藏著多重戰略考量。
新加坡盡管是個國土狹小的城市國家,但它的外交政策向來精巧而靈活,被譽為“小國大外交”的典范。這次訪問,恰逢中新兩國多個重要周年節點,顯然是出自經過深思熟慮的政治安排。但僅僅是因為這些節點,李顯龍就急匆匆趕往中國嗎?顯然不止于此。
近期美國與東南亞接觸頻繁,而李顯龍在11月中旬也曾對美國進行長達九天的訪問。無論是精心安排的行程,還是廣泛的人脈關系,均顯示出新加坡在中美之間“平衡術”的嫻熟運用。
面對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的國際環境,李顯龍此行不僅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外交調停,更可能是為了探尋應對新地緣政治挑戰的策略。
新加坡的外交游戲玩法,總在中美之間游刃有余,這次也不例外。在中美對抗加劇的背景下,李顯龍需要一方面穩定與中國的關系,另一方面確保新加坡與美國的戰略合作不受影響。
實際上,新加坡一直以來都在強調,他們既不“親中”也不“親美”,而是期望通過在兩者之間構建一種平衡來捍衛自身利益,本次訪華,也有很大的可能是從中方探探口風,以制定新加坡后續的戰略計劃。
而這并非易事。一邊是被冒犯后越來越強勢的中國,另一邊是依然擁有強大影響力的美國,共同構筑了新加坡在國際事務中無法忽視的兩個極點。李顯龍此行,除了在經濟合作上尋找新動能,更是在政治上尋求對策,以便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任何變化。
南海,作為世界最繁忙的海域之一,儼然已成為多方博弈的焦點。美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整個地區的神經。作為南海貿易的關鍵一環,新加坡的角色不容小視。新加坡對于政治的敏感度也更高,更不能放松警惕。
李顯龍的訪華之旅,為我們展示了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面對大國博弈,小國如何能夠靈活調整策略并主動出擊。新加坡的經驗或許值得一些國家借鑒,但全球局勢依舊撲朔迷離,南海的博弈遠未結束,不過有一點不會變,中國的南海,不容任何人任何國家染指,神圣不可侵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