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老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偨Y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成系統的理論,標志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對中華哲學、文學、科技、藝術、音樂、養生、宗教等等影響深遠。
李約瑟說:“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于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道家哲學)對中國科學史是有著頭等重要性的”
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的道家哲學思想,還通過儒學以及中國化之后的佛學而得以不同程度的體現。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并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于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p>
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話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諸事辦妥,老百姓都認為我本來就是這樣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說,完成功業的過程沒有受他人強制的感覺,是人們的本性使然。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有被習慣左右行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習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創新,適時改變自己的習慣和習俗以適應外界環境的本性。順著這些本性去完成功業,人們會覺得原本就如此,很順當,不會有牽強和被強迫的感覺和不滿。完成功業也就自然而然。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夠事半功倍的根據。
2、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曰:領導者的行事原則是做而不爭奪。正因為不爭奪所以普天之下的人們都無法與之爭奪。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薄疤熘?,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鄙虉鲋呤?,也為而不爭。不爭者之所以反而得勝,正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無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爭而勝。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適時終止可以不陷入危險的境地。因為沒有達到滿盈的程度,所以能夠在事物趨于破舊的時候浴火重生。老子認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事物發展壯大而達到滿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漸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說它漸漸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會早衰亡。因此領導者不應當過分追求壯大,使事物趨于滿盈而過早走向死亡。反而應當注意發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過早滿盈的程度,因而能夠從容創新,使事物在破舊死亡之前能夠浴火重生,脫胎換骨而處于有足夠發展空間的新狀態,因而能夠繼續發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聰明。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因此呂氏春秋先己篇曰:“故勝人者,必先自勝,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務在自知?!瓟∧笥诓蛔灾??!币粋€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勝之功力,就很難知人善任而進行有效的管理。
毛澤東曾說過:“吾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也將曾國藩作為自己的人生楷模,處處效法。獨樹一幟的曾氏之學,是對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結。曾國藩一生“用將則勝,自將則敗”。曾之用兵,靠“敬”與“誠”兩字,廣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權,用將得當,屢建大功;勝則自傲,自將而一試身手,屢戰屢敗,至于數次自殺未遂。正是這些磨難和經驗教訓使他逐漸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哲理,達到“依天照海花無數,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夠自勝而擁有強大的人格力量。
5、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曰:不違反規律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币簿褪钦f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大膽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老子總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管理者的行為應當順應自然規律,不恣意妄為,要實事求是地尋求現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老子還強調:“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規律就用以指導實踐,而不是用于空談。
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的最終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規律辦事,也就是所謂的“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曰:話說多了,就會一再遇到無言與對的尷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尋找中的的辦法。也因此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碧斓夭o所謂“仁愛”,而是把萬物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其自然。圣人也無所謂“仁愛”,而把百姓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他順從于道自然發展。認為“希言自然”,少說空話是本應如此的事。重要的是“從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夠得當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執其中”,順從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認為以其多說空話而一再窮盡困窘,還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則而能夠真正辦實事。
7、治人事天莫若嗇。
老子曰:管理治理眾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辦法莫如農耕那樣。也就是說應當順著作物生長的規律,不要強制它,順從它發展的需要而照顧它、灌溉它、扶助它,這樣作物必然成長得很好,能夠獲得豐收。因此,管理者帶領眾人去完成事業,同樣也要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夠獲得豐碩的成果。
8、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曰: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煎小魚那樣。也就是說領導者不可亂加干擾,要按照火候來照料,絕不可以還不到時候就亂翻亂攪,把小魚都攪糊了。領導者治理一個組織,也必須像煎小魚那樣謹慎從事,絕不可不到時機就胡攪亂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老子還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笔且詿o為遵道為正,以智謀為奇。“歸根曰靜”,回歸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謀只是輔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領導人處于低位勢。也就是說,凡事只考慮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與他人相處的人,就處于“位勢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顧及他人,尊重他人,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則處于“位勢低”境地。位勢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處流,于是眾人從之,可謂勢在必然。
學之道國學
|弘揚傳統文化 成就美好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