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人才,還能這么玩!
文丨華商韜略 張靜波
1993年,獅城新加坡。
來自中國復旦大學的四名選手,在一場國際大專辯論賽上,一舉奪冠,轟動全中國。
三十年后,另一場世界大學生之間的PK移師中國,再次吸引了眾人目光。
【一場能源危機大辯論】
發展新能源,是該聚焦還是多元發展?
實現碳中和,是該側重于碳減排還是碳消納?
與三十年前獅城辯論不同,這場名為“吉利星主播”的辯論,由吉利聯合鳳凰衛視舉辦,把目光投向了能源安全這個關乎世界未來的命題。
參賽的10位選手,來自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堪稱全球青年精英。
他們分為甲、乙兩方,化身碳路先鋒,就新能源路線問題,比如聚焦還是多元、碳減排還是碳消納等,展開了激烈辯論。
你以為,這只是一場普通的辯論?其實,它是一場大型科普活動。
綠色甲醇這種新能源,我們平時生活中,很少接觸到。但其實,它已經廣泛應用在商用車領域。
很多人會問:我們的電動車已經很領先,還有必要發展甲醇汽車嗎?
選手們的激烈爭辯,以及現場嘉賓的專業解讀,讓普通人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這些年,我國大力發展光伏和風力發電,這些綠電環保但并不穩定,需要儲能來平衡這種波動性。
綠色甲醇的制備,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
通過電解水,將電能轉化為氫氣,再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成液態的綠色甲醇,為車輛提供動力。
這個過程不但實現了綠電的儲能,還獲得了綠色甲醇,消納了二氧化碳,可謂一舉多得。
綠色甲醇、碳消納……這些專業晦澀的術語,平時聽得頭都大了,但通過辯論這種活潑的綜藝形式,它們與普通人的生活,變得息息相關。
沒有這場辯論,大多數人還不知道綠色甲醇這種新能源,更不知道,吉利在這個領域已經默默布局了20年。
你以為,這只是一場科普活動?其實,它還是一場人才選拔大賽。
參加這樣一場辯論,選手們不但要有出色的口才、臨場應變和發揮,更要具備全面、專業的知識儲備。
網紅主播,我們平時見得太多,少數網紅為了流量,嘩眾取寵。
相比之下,吉利星主播讓我們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年輕人。他們青春、有激情,對專業問題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也有深度思考。
假以時日,他們完全可以成為有門檻、有態度、有深度的新型主播人才。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親臨現場,擔任嘉賓,為辯論雙方做點評,并對這些年輕人提出了殷殷期待。
【這,才是古利最大的底氣】
吉利星主播,是吉利在人才選拔、品牌傳播上的一次大膽創新。
熟人介紹、線上投簡歷、一輪又一輪的面試……這些常規的人才選拔方式,大家都司空見慣了。
但像吉利星主播這樣,通過辯論和綜藝的形式來觀察、選拔人才,還是頭一遭。
在這個舞臺上,企業不但能夠全方位地了解選手的口才、臨場應變能力和知識儲備等綜合素質。
同時,它還調動了線上和線下,從選手到專家,從KOC到普通觀眾,新能源產業生態圈中幾乎所有人的關注。
一百年前,奧地利傳記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曾寫下曠世之作《人類群星閃耀時》,記錄了人類歷史上那些熠熠生輝的天才。
吉利星主播以不一樣的方式,發現群星的力量,不但選到了人才,傳播了品牌形象,還成就了一場大型科普活動。
選拔人才,但又不止于人才,這恰恰是吉利生態式創新的一種體現。
在很多外人看來,最近幾年的吉利,讓人有點看不懂。
比如,一家做汽車的企業,你研究內燃機,研究電池、電動車也就罷了,咋還跑去研究起了綠色甲醇,而且一干就是20年?
不僅技術路線看不懂,產品矩陣似乎也很發散,有些天馬行空。
2020年,吉利收購了一家叫沃飛長空的初創公司,闖入飛行汽車領域。
如果說,這一步還能看懂的話,那么2022年,吉利發射第一顆衛星,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有人質疑,吉利不務正業,還有人形容,吉利開啟了無邊界時代。
還沒等他們搞懂,吉利又收購手機廠商魅族,讓很多人大跌眼鏡。
看不懂,源于孤立地看待一件事情。與百年前的內燃機時代不同,今天的汽車產業不再是單一的產品競爭,而是生態競爭。
以技術路線為例。
在碳減排的大背景下,單純的電動車路線,并不能解決電網、儲能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需要多條腿走路,構建一個閉環的生態鏈。
做綠色甲醇汽車,是吉利在生態閉環上的一次努力。
同時,萬物智聯時代,汽車也不再僅僅是汽車,而是人們整個智能出行生態中的一環。
以自動駕駛為例,它需要車、路協同,需要云端算力,需要天地組網,保證低時延、高可靠和全球無死角覆蓋的通信服務。
這個時候,做手機、發射衛星,實現天地一體化,就成了必然選擇。
于是我們看到,當別的廠商還在猶豫、觀望時,吉利已經在發射衛星這件事上,與馬斯克的星鏈展開了一場激烈競爭。
從純電、氫動力到綠色甲醇,從手機、飛行汽車到衛星……
這些圍繞生態鏈的創新,讓吉利可以在品牌和品類上不斷突破天花板,從而構筑起一個完整的商業生態。
比如,商用車領域的遠程星瀚H、純電領域的極氪009,都以創新的品牌和品類,讓業界驚嘆。
乍看之下,這種生態式創新,讓人感到眼花繚亂、看不懂,但背后的邏輯是一致的:為用戶打造極致的新能源汽車生態。
這,也是吉利在這場新能源汽車大戰中,最大的底氣和護城河。
【唯有創新,才能生生不息】
2024年9月,李書福率領吉利全體管理層,來到臺州臨?;貙W習交流。
這里,是吉利汽車夢開啟的地方。
二十幾年前,吉利在這里建立了第一座工廠,吉利汽車從此走向全國。
最初幾年,盡管吉利的產品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實力不斷壯大,但李書福很清楚,吉利的核心零部件都是外購的。
要想立足汽車產業,就必須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
為此,吉利一方面投入資金自研,另一方面,借著收購沃爾沃的機會,學習、消化對方的先進的技術和研發管理體系。
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經過20多年積累,逐漸打造了自己的研發體系和技術生態圈。
20年后,再次來到臨?;?,李書福帶領自己的團隊,重溫創業歷程,不忘初心,并發布了《臺州宣言》。
在這份宣言里,吉利再次明確:
聚焦汽車主業,堅定不移推動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轉型,為全球用戶打造超越期待的智能出行體驗。
過去20年,吉利靠創新不斷成長。
如今,要踐行這份宣言,走出第二增長曲線,依舊要靠創新。
吉利是中國汽車產業的一個縮影。過去十年,中國汽車產業之所以快速崛起,原因同樣是創新。
不同的是,吉利依托自己的產業布局,走出了一條天地一體,從軟件到硬件,各品牌與各業務單元之間戰略協同的生態式創新之路。
要走出這樣一條創新之路,人才是關鍵。
為此,李書福早在吉利創辦之初,就積極辦教育。
20年來,吉利在全國開枝散葉,先后建起吉利學院、三亞學院等高校,為中國汽車產業源源不斷地輸送各類專業人才。
不久前發布的《臺州宣言》,吉利再次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
堅持“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的理念,積極探索開放、共享的產教協同體系,推動產業與教育深度融合,吸引全球同路人扎根吉利,促進吉利人才森林蓬勃發展。
如何吸引全球同路人扎根吉利呢?
這些年,吉利不斷創新人才選拔方式,辦教育就是其中之一。而現在,這種創新的人才選拔方式又多了一種。
吉利星主播,首開先河,以辯論和綜藝的形式,融合最新的傳播媒體、傳播渠道,既選拔了人才,擴大了品牌影響力,還普及了行業知識。
更重要的是,這種人才選拔方式,可以廣泛吸納全球青年精英,為吉利生態式創新注入更多新鮮血液。
這一代又一代人才前仆后繼,通過創新,最終托舉出一個新吉利!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