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汽乘用車官方發布名為《上汽乘用車榮威飛凡,夢想融合,承諾加乘》的海報,正式官宣,飛凡汽車重新回歸上汽乘用車陣營,并與榮威加快在研發、銷售、服務等層面的融合。
對于榮威與飛凡融合一事,上汽乘用車常務副總經理俞經民表示,“我們將把工作重點放在榮威、飛凡營銷服務機構的融合上。并在三個方面承擔起更大的責任,第一,對用戶做的承諾要兌現;二、答應經銷商的事情,要好好做,更負責任;三、要加快速度,進一步發展榮威、飛凡的產品型譜。”
同時,目前35家榮威門店、12家飛凡門店已整合成為榮威飛凡經銷商門店,預計今年底將有100家經銷商門店開業。
難扛高端大旗
飛凡汽車的成立是被上汽集團寄予了“非凡”的使命,即沖擊高端新能源市場。
其實早在2018年,上汽就推出了號稱“純電動高性能豪華SUV”的榮威MARVEL X(參數丨圖片)車型,在性能上,對標特斯拉,在豪華上,比肩BBA。但市場反應平淡,上市半年累計賣出了不到4000臺。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榮威品牌力較弱。榮威和名爵品牌都是上汽從英國收購而來,雖然有著歐洲血統,但在國內認知度低,而且榮威主力車型的售價也在10-15萬元,因此在消費者的大眾認知里,榮威的車型屬于中低端,對于推出30萬左右的產品,消費者并不買賬。
為了跳出榮威的品牌限制,2020年5月,上汽榮威啟用了“R標”和“新獅標”雙標戰略,R品牌專注于高端市場,并曾先后推出ER6和MARVEL R兩款車型,被吐槽是榮威的改款車。
于是2021年,R品牌徹底從榮威拆分出來,更名為飛凡汽車,還與上汽大眾、上汽通用五菱站在了同等戰略高度。
按照規劃,飛凡汽車主攻20萬-40萬元中高端新能源智能化產品,與智己汽車共同承擔起上汽集團在高端電動智能新賽道突圍的重任。預計2022-2025年期間,飛凡汽車至少推出5款全新車型,覆蓋轎車、SUV、MPV等,并實現銷量至少每年100%增長。
但現實很骨感,銷量成績始終不如預期。數據顯示,2022年,獨立后的飛凡汽車全年銷量僅為1.45萬輛。2023年,飛凡汽車的銷量大幅增長,但最終也只交出了2.1萬輛。今年飛凡汽車的銷量大幅下探,前9個月累計售出了不到6千輛。
背靠上汽集團,含著“金鑰匙”出生的飛凡汽車,獨立之后的表現無疑是不合格的。
問題頻發
飛凡沖擊高端的失敗也不是毫無預兆。
在價格戰、內卷之下,中高端新能源車市場越發被襯托成香餑餑,也就成了各家車企的兵家必爭之地。各家企業摩拳擦掌,包括比亞迪、極氪、賽力斯、理想等一眾新老車企,競爭激烈。而頻繁更名的飛凡汽車導致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度較低,缺乏一貫的影響力,始終是行業內的小透明。
當車價來到20萬、30萬、甚至更高的價格,此時消費者注重的就不僅僅是實用價值,還有品牌帶來的獨特用戶體驗、智能化以及社交價值等優勢,以此支撐品牌溢價。
就社交價值而言,對于小透明的飛凡汽車幾乎不存在了。
再看用戶體驗,飛凡汽車給自己的標簽是“舒適”。乍看之下,舒適很難跟稀缺、獨特掛上鉤,也就很難成為消費者下單的理由。
同時,飛凡汽車頻繁爆出的品控問題也難言舒適,甚至上演了車展“車主集體維權”的鬧劇。并且在車質網和黑貓投訴等平臺上,對飛凡汽車的相關投訴很多,包括不限于飛凡ER6和MARVEL R還出現了諸如氣囊故障燈報警、空調蒸發箱箱體溺水、車機系統無法升級、車機互聯手機APP無法更新車輛信息、經銷商不兌現購車補貼等一系列問題。
至此,智能化也不能成為飛凡汽車的優勢了。一個新品牌失去了技術優勢、口碑認知,想要推進高端化進程便少了很多可能。
其實飛凡汽車也并不是沒有希望,2023年飛凡F7上市,可以說是直接瞄準了蔚來ET5,提供車電分離,不光購入門檻直接降低至14.89萬,也滿足目標客戶追求補能體驗的需求。據上汽統計,在飛凡F7車主中,有超過一半都是選擇車電分離的購車模式。
但是,當時上汽飛凡承諾投建5千座換電站,但截止2024年7月實際僅建成26座。車主們不僅未享受相關服務,還需支付高額租金及服務費。最終一封上汽飛凡 R7 車主維權公開信再次把飛凡推上了風口浪尖,換電本來有望成為“拯救飛凡”的最后一根稻草,還是以失敗告終。
飛凡除了自身因素外,在集團產品矩陣中的價格定位也很尷尬。原本飛凡汽車與智己汽車共擔高端電車突圍的重任,其中飛凡聚焦20萬-30萬元之間的中高端市場,智己主打30萬元以上,兩個品牌互打配合。但是隨著智己品牌價格的不斷下探,兩者的定價開始重合,飛凡在價格上明顯被碾壓。
對此,飛凡也選擇了降價。其中指導價30萬以上的飛凡R7,僅一年降價就超過三分一,快速的降幅不僅拉低品牌中高端的定位,也在擊碎消費者對飛凡的品牌信任。
合并之后
如今飛凡汽車的回歸也在市場的預料之內。相比前幾年車企紛紛設立新能源獨立子品牌的擴張,如今則進入了子品牌新一輪的戰略收縮期。不久前吉利汽車也宣布幾何正式并入銀河品牌,以“GEOME”作為銀河系列中的“智能精品小車系列”推向市場。
分析原因,無外乎是市場競爭激烈、品牌過剩,促使車企不得不集中資源,降低成本。
此次回歸對于飛凡也有利處,即使成立三年,飛凡也并未建設好銷售網絡,并支撐其售后體系。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飛凡品牌具有銷售功能的網點為172個/覆蓋60個城市、具有售后功能的網點為100個/覆蓋城市僅為55個。而同一時間的榮威品牌門店為493個,覆蓋城市255個,在全國的網點覆蓋率上未弱于其它自主品牌。
飛凡汽車可以借助榮威的渠道,打開市場,增加知名度。上汽乘用車常務副總經理俞經民表示:“兩個品牌從產品定義的優化、實施、上市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服務策略,以及整個渠道網絡的發展策略,都是同步的。”
值得注意的是,上汽乘用車榮威飛凡事業部總經理何明磊提出,“飛凡將不再局限于純電這條技術路線,將推出插混或增程車型,但是該系列不會包含純燃油車型。”這有助于豐富飛凡品牌的產品線,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不過飛凡汽車作為榮威品牌的高端系列,其市場接受度仍需時間驗證,消費者可能需要時間適應這一變化。
如今,造車新勢力早已經歷過一波慘烈的市場淘汰,存活下來的各家車企又開始在新能源子品牌上進行戰略收縮,或將預示著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迎來新一波的深度變革,不再比拼子品牌數量,那就會對車企的產品質量與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