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在牧野之戰打敗商紂王,建立周朝,可惜他南征北戰,積勞成疾,在克商的第二年就患上重病。
他弟弟周公旦很懂孝悌之道,跪在祭壇上,哭著說:“老天啊,你就讓我死吧,別帶走我哥哥。”
《尚書·金縢》篇載:“周公旦設壇祭祀,祈禱太王、王季、文王,愿以己身代替武王而死”。
可老天不聽他的,沒多久周武王還是去世了。武王兒子姬誦太小,才十來歲,周公旦就幫著管理新生的國家。
公元前1042年,周太子誦即位為周成王,周公旦當政稱王。《史記·魯周公世家》載:“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于畢,從文王。”
銘文如《司土簋》、《蔡尊》也都記載周公稱王的事跡。 《尸子》里說:“昔武王崩,成王少,周公踐東宮,祀明堂,假為天子。”
這件事在后來引起了很多爭議,有人說周公旦是個篡位者,有人說他是個忠臣只是輔政,也有人說他和周成王姬誦是雙王制。
這些說法都有自己的依據和理由,但沒有一個能說服所有人。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周公攝政稱王之爭”,至今沒有定論。
其實,我們不必太過糾結這個問題,因為在周朝初期,繼承制度還不完善,周公旦繼承王位也不算什么大罪。
周公攝政期間,商朝遺民在武庚的煽動下發動叛亂,周公決定東征,最終平定叛亂。
為了鞏固周朝的統治,周公實施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加強了周王朝的內部凝聚力。
為了更好地管理商朝遺民和各國,周公在洛邑營建東都,使洛邑成為天下政治的中心。
周公攝政的時間大約是七年,在成王成年后,周公主動退位,將政權交還給成王,這一行為還是體現了他高尚的政治品德。
周公攝政不僅鞏固了周朝的統治,還為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周公制定的周禮,對后世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周公為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他被尊為“元圣”。
孔子曾稱贊周公,將其作為自己政治理想的楷模。
周公的思想和行為在秦漢之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后代君主和大臣學習的榜樣。
多數證據表明,周公攝政是出于對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考慮,而非篡奪王位。
所以我們看待周公攝政應該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待,而不是從小道德的角度來批判這個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