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田
金融歷來被譽為百業之首。中國近代金融業也在歷經匯通天下的興盛、流金歲月的繁榮后,留給了我們一筆豐厚的文化饋贈。
當城市金融遇上歷史建筑,又會擦出怎樣的故事火花呢?【閱建筑·越金融】用嶄新的視角為大家解讀上海金融歷史建筑,講述漸漸湮沒的金融往昔。
建筑可約,亦可閱;歷史可讀,更耐品。
公平大樓:原上海國民銀行舊址
地址:滇池路81-85號
歐式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由公平洋行于1922年建造,六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立面一層愛奧尼柱式裝飾,二層多立克柱式裝飾。原上海國民銀行曾設于此,1956年8月起由房管部門管理,建國后為上海邊防檢查站使用。
亂世中衍生的地產業
漢璧禮
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了外國列強侵略中國的大門,清政府被迫對外開放,很多外資企業來到上海開辦洋行、銀行等,上海經濟發展迅猛。1853年小刀會在上海發動起義,為躲避戰爭,大量華人涌入租界,原本“華洋分居”的格局被逐步打破,土地和房屋迅速升值,竟不料由此開啟了一場近現代上海的房地產戰爭。
1853年9月,英籍商人漢璧禮(Thomas Hanbury)來到上海,與威廉·克蘭普頓(William Crampton)、托馬斯·克里斯蒂(Thomas Christy)、查爾斯·普蘭(Charles Pullan)合伙開辦漢璧禮洋行(Hanbury & Co.),中文名“華盛”,主要從事生絲和茶葉貿易。1855年10月,吉姆·克蘭普頓(James Crampton)加入漢璧禮公司,漢璧禮洋行改名為克蘭普頓漢璧禮洋行,后來漢璧禮與克蘭普頓發生矛盾,1858年克蘭普頓漢璧禮洋行宣布解散。漢璧禮和弗雷德里克·寶威(Frederick Bower)合伙成立寶威漢璧禮洋行(Bower, Hanbury & Co.),即公平洋行,新行擴增業務至貨幣貿易及棉花經紀。昔日上海有名的公平路碼頭以及公平路即是以他們公司的名字來命名。
小刀會起義前,租界內數家洋行以販賣鴉片為業,在這種形勢下,包括公平在內的眾多洋行改行干起了房地產。一時間,租界之內開發商林立,他們不再建造小木屋,而是改建兩三層小樓、磚木結構的“石庫門”。1861年法國駐滬代理領事愛棠感慨:“法租界長期以來不被注意的地皮突然變得身價百倍,所有出賣的地皮都被爭相購買……地皮價格抬得很高,最初每畝地賣200兩已經被認為很貴了,現在即使賣1200兩,買主還是爭先恐后。”
地產大亨的第一桶金
“公平洋行代理英國皇家保險公司”1919年印行月份牌
漢璧禮抓住契機,以低價大量出租地產,前后總計約460余畝,一躍成為上海開埠早期的大地產主。1871年,漢璧禮離開上海回到意大利后,將有關土地買賣、房地產交易、房屋租賃等業務,全部交由經理人或公平洋行負責。1922年,公平洋行在仁記路(今滇池路)租地自建新屋,次年元旦啟用。大樓由公平洋行地產部美國建筑師鄔滕(G. O. Wootten)設計,建筑高6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歐式古典主義風格。公平洋行地產部在此辦公,主要經營各類房產買賣租賃。《上海房地產志》1953年全市15家外國經租商簡況表中,公平洋行經租房屋446幢,房產面積61609畝,排名第7。
在房地產經營模式上,和早期房地產商不同的是,除了土地交易、房屋買賣等房地產投資活動外,公平洋行還專門設有經租處,主要負責出租房屋,收取租金。有錢的華人可以把一所甚至多所樓房一次性買下,再分租給沒錢的華人。除了收取房租外,公平洋行還有另外一種經營方式,即租地造屋。租地造屋是指,擁有土地的洋商將土地出租給華人,租期為10年或20年,每年收取一定租金。待到期滿,土地連同地上的房屋一并歸還原業主,從中獲取巨額暴利。
有了資本的積累,公平洋行業務范圍迅速擴大,還兼營保險代理業務。民國初年,公平洋行代理英國皇家保險公司,之后代理處升格為遠東分公司,公司設在今公平大樓所在地,主營水火險。
1881年,公平洋行開辦公平絲廠,資本白銀10萬兩(總股數1000股,每股100兩),雇有男女洋人技師,雇用中國女工約1000人。各種絲車、機件均從法、意兩國購買,并將法國和意大利的先進繅絲技術引入中國,生產專供歐美絲織業使用的商品質生絲。2012年,上海市民在天潼路814弄待拆遷的舊屋前發現了一塊條石(上圖),上刻“1881,LOT1358和RHA”“公平行”字樣。經研究人員確認,該地址為公平絲廠舊址,而這塊條石的確是當年的公平洋行地界碑。洋行豎界碑,表明的是對這塊土地的唯一使用權。可見當時的外國洋行已不滿足于圈地劃界,其進一步蠶食華界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地下皇帝的國民銀行
杜月笙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外國列強疲于戰事,華人企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此時的滬上聞人杜月笙,與黃金榮、金廷蓀(后來加入張嘯林)組建起“三鑫”公司,表面經營房地產,實則經營鴉片販運。在杜月笙看來,自己雖然生意做得不錯,賺了不少錢,但是自己出身青幫,無法融入上層社會,而且上海政局動蕩,鴉片生意能做多久還是個未知數。于是杜月笙便下定主意,決心向金融業進發。
1922年11月3日,杜月笙與張文彬等人共同發起創立上海國民銀行(全稱為上海國民商業儲蓄銀行),行址最初位于中正東路朱葆三路(今延安東路溪口路)口,成立初資本為國幣25萬元,分作12500股,每股銀圓20元,并由財政部核準注冊發給銀字第六號營業執照。1938年春增至法幣50萬元。1938年冬受戰事影響,暫停營業。抗戰勝利后,1946年5月27日遷址仁記路81號公平大樓恢復營業,由上海五豐錢莊經理張夢周擔任董事長一職,總經理趙復初,并增資至法幣5000萬元,每股20元,領有財政部銀字一三八一號執照。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館藏一枚國民銀行股票(見上圖),發行日期為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七月七日。此枚股票股東杜月記,編號是第貳號,從股票背面領取股息時所蓋印鑒,可知此只股票的主人正是杜月笙。股票股數為500股,金額約1萬元整。該行時任董事長張文彬,董事周桂笙,經理劉紫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針對長期以來缺乏管理的上海房地產業開展整頓,逐步形成系統的公有房地產體系,并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房地產管理處統一調配和管理。國民和中孚一起被納入公私合營銀行上海分行。1956年8月起,公平大樓由房管部門管理,1958年11月,上海邊防檢查站機關辦公點遷入公平大樓。21世紀初,公平大樓經置換改為曼哈頓(外灘)商務酒店。該樓2015年被列為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筑。如今,公平大樓已納入外灘“第二立面”修繕保護和更新計劃,未來在保留原始風格、框架結構情況下進行最大規模修復和裝飾裝修。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