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和合南北,陜西人習慣把秦嶺以南的地方,叫陜南,風土人情頗有鄂川湘的意味兒。那兒有一塊桑濃梓芬的土壤,倉頡在此造字,詩人在此提筆,漁鼓響起,一曲悠揚,少了秦腔的五分狂野,多了洛水的一唱三嘆,恰似秦嶺空谷幽蘭。
這就是商洛花鼓戲。由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創排的《月亮光光》和《若河》,就是這個戲種在新時代的凝血之作,并且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成績,全國各地展演上百場次,場場爆滿,斬獲了包括“文華獎”在內的多個獎項。
今年,《月亮光光》全國巡演返商之后,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全體演職人員立即投入到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戲鄉聲韻”優秀劇目展演的演出當中,9月28日至10月10日,共8場演出4部大戲,10月13日,商洛花鼓現代劇《若河》在全市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廉潔文化商洛行”巡演活動......
作為基層院團,能以這兩個劇目突出重圍,走到今天,真的不容易!
以劇目創新 傳承花鼓魂魄
文章合為時合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時代與生活,永遠是最好的劇本素材。
渭水黃,洛水青,陜西有一半嫵媚,一半蒼涼,而商洛就是那嫵媚的一半,兼具雄秦秀楚,剛柔并濟。如果說秦嶺以北的戲劇講得更多的是王侯將相,那花鼓戲就更擅長講耕讀傳家。
泱泱中華文化里,這最純樸的精魄,要如何在新時代的卷軸中被書記?又如何用深入人心的載體與語言,鉆進人們骨血中?
便是劇目的創新,劇目永遠是院團和一個戲種的立身之本。
《月亮光光》和《若河》是近年來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傾力打造的現實題材的現代戲,由著名編劇、導演徐小強老師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辛書善、一級演員李淼帶領老中青三代花鼓戲人才創排的精品力作。
這兩部戲的題材均取自商洛當地的真實故事,而其中的時間線可謂跨越了幾代人的成長路徑。
《月亮光光》的故事從二十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剛剛經歷了“三年經濟困難”。蘭州姑娘李玉芳沿著西安至柞水的崎嶇古道去尋親,命運把這個十五六歲的姑娘定格在了秦嶺深處。淳樸善良的山民,伸出了關愛的手,她把根扎在了這里,以教書育人回報這個山村,當了30多年的民辦教師。1997年,陜報宣揚了她的事跡后,李玉芳這個名字傳遍了牛背梁的溝溝岔岔。
1998年,這部戲的創作研討開始了,最終確定該劇的名字為《野山芳草》,由商洛花鼓戲的代表性人物徐小強執導。1999年,柞水縣劇團把它搬上了舞臺,連演十多場,場場飽滿,座無虛席,至今人們津津樂道。2001年年底,進行修改提高,更名為《月亮光光》。該劇在第三屆藝術節上一舉獲得優秀劇目獎、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音樂設計獎、優秀舞美設計獎等全部獎項。隨后又斬獲了陜西省“五個一工程”獎。在第八屆中國戲劇節上摘得曹禺戲劇文學獎·特別獎,田漢戲劇一等獎;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文華新劇目獎”;在第十八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上,應邀晉京參加國慶55周年獻禮演出。
一部好戲,紅透劇壇,長青幾十年!
如今,20多年過去了,《月》劇傳了幾代“李玉芳”。2024年9月,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淼再度領銜主演,帶著《月》劇在蘇州、安徽、成都、山西相繼演出,感動了所過之地的觀眾。
商洛,出了一部好戲,也傳下來了這樣一部好戲!
時代的車輪滾滾,戲劇在守正與創新間傳承精魄。
2022年,由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策劃、國家一級編劇徐小強執筆并導演、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創排、一級演員李淼領銜主演的花鼓戲《若河》公演了!2小時10分鐘之久的演出現場,無一人離席,看到主人公多次救助鄉村老人的感人處,有不少上了年紀的觀眾不由潸然淚下。
《若》劇以全國模范敬老院院長、丹鳳縣商山敬老院創辦人徐升蓮為生活原型,講述了主人公若水排除萬難、歷經萬苦辦養老院的故事,刻畫了半個世紀的一幅世相百態圖,宣揚了古圣賢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重要思想,闡明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深刻道理。為突出濃厚的商洛地域特色。在舞臺呈現上,主創團隊別出心裁地將“商山四皓”“摩女跑云云”“洛水謠”“編帽曲”“漁鼓”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其他非遺,融入其中,組成非遺矩陣,呈現出多元態的生動表達。
2023年,《若》劇榮獲陜西省第十屆藝術節“文華大獎”,2024年作為“廉潔文化商洛行”的精品劇目開啟了巡演之路。當中華傳統美德、鄉風文明真諦被悅耳動聽的花鼓戲,用簡單易懂的群眾語言唱給群眾,所到之處,皆是掌聲與熱淚。
字始倉頡,歌起漁鼓,陽春白雪相和,這就是商洛的底色,文字與戲劇的故鄉。這樣的土壤,厚植著中華民族千年傳統文化——孝義,它以人之初的純淳之善為本,生長出優秀的家風、家訓文化,和諧、親厚的鄉風文明。這樣的土壤,長出了《月亮光光》和《若河》兩朵梨園奇葩。
歌以詠志,詩以抒懷。戲劇承載的是時代與文化的厚重囑托,花鼓戲的精魄在于內里散發的真善之美,而傳承在于劇目的不斷守正創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將這些美德滲透到當代年青一代人的思想中,達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我想最真誠的,還是用真實的語言特點、故事情節,把真實的社會展現出來。”徐小強如是說,今年已經年過七旬的他,用這部戲把愛與大義傳了下去。
以人才接力 續唱秦嶺幽蘭
商洛是聞名全國的“戲劇之鄉”。近年來,商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發展,尤其重視以商洛花鼓為代表的非遺保護項目的傳承和發展。
特別是,商洛市自進入新時期十年來,用非遺鐫刻時代,讓文化活起來!創排了多部反映社會,呼應主流的現實題材作品,除《月》《若》兩劇外,《帶燈》《情懷》等劇,多次在全國巡演,受到中省市各級領導、基層群眾的一致好評。
要出一部好戲,背后是無數人的雙手托舉,是政府、社會和人才的共同發力。
商洛花鼓戲,曲調流暢、優美,婉轉柔和,似空谷溪流,幽蘭泣露。
史料可查,它發端于清朝中晚期,是中國西北地區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戲劇形式之一,源流可追溯至湖北、安徽等地的花鼓藝術,在歷經時間流轉和地域變遷的過程中,最終在陜西省商洛地區落地生根,逐漸演化成一種深受當地人喜愛的獨特劇種。
作為陜西省乃至全中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記錄了我國古代戲劇音樂的歷史變遷,而且是研究西北地區民俗文化的珍貴資料。2006年,商洛花鼓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有效保護和傳承商洛花鼓,商洛當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包括挖掘整理傳統劇目、培養新一代傳承人、在學校開設相關課程、舉辦各類演出活動和比賽等。通過多元化的傳承路徑,確保這一古老的戲劇形式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而談及傳承和發展,關鍵在于院團的人才梯隊建設。作為地方戲曲研究院的“女掌門”,李淼的擔子可不輕!
要出青年演員,便在戲上磨!李淼擔任《月亮光光》《若河》《情懷》等劇主演,擇優選老中青演員,以傳幫帶、實戰化的方式“練兵”,經過上百場的演出,“苗圃”終于再見綠蔭。
但作為基層院團,“保”住好劇目,“種”出好的作品,“育”出好演員,“熱”出好市場,并非易事。
“當年文化體制改革,一半人要退休,最小的只有38歲。”李淼說,“我們都站在排練場上,領導挨個點名,凡申請退休的人就走出去。全團當時將近120人,被點到名的有五六十人,他們都站在門口,舍不得離開。”
改革這些年,商洛市劇團一直在尋求大的發展。擔任團長后,李淼外出考察發現,許多有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地方,當地會通過成立研究院保護起來。李淼提議商洛市劇團也可以這樣做,所幸,得到了商洛市相關領導支持。2020年9月,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正式成立。“從劇團到戲曲研究院的轉變,我們承擔著對花鼓和道情兩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目前團里有83人,平均年齡30多歲,大伙干事動力更足了。”李淼說。
就是在這樣的熱血接續中,適逢改革機遇,近年來,出了不少好作品,《帶燈》《情懷》《月亮光光》《若河》等一批謳歌時代的現實題材花鼓戲,破開了一片天地。
“戲曲培養演員的周期很長,至少學十幾年之后才能登臺演出。”李淼說,“一路走來,正是熱愛讓我們堅持到現在。”
現在,在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排練大廳,經常活躍著年輕演員們的身影。“市地方戲曲研究院承擔著商洛花鼓、商洛道情兩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發展與創新工作。在一代又一代傳承人的努力下,不斷推陳出新,獲獎無數,為商洛贏得了‘戲劇之鄉’的美譽。我們這一代人,更要把這兩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劇種發揚光大。”李淼說。
目前,商洛市各級文化部門致力于對當地非遺項目的保護,不僅成立了商洛市非遺保護領導小組,確定了商洛花鼓的傳承單位和代表性傳承人,還建立了商洛花鼓檔案,編纂出版圖書和資料,對一些經典劇目進行錄像保存,進一步將商洛花鼓發揚光大,讓更多人看到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以演出熱度 傳遞中國溫度
“花鼓越唱越有癮,一天不唱不快活。”這是商洛人對花鼓戲樸素熱愛。
在商洛,有這樣兩位老人,圈內人敬稱他們為“國寶組合”。徐小強老師為國家一級編劇、一級導演,在他的筆下誕生過《帶燈》《情懷》《若河》等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今年84歲的辛書善老師,他是商洛花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從1955年進入商洛劇團后,他一直從事花鼓音樂創作至今已有60多年的光景,先后創作了《六斤縣長》《屠夫狀元》《月亮光光》《帶燈》《情懷》《若河》等傳唱度較高的作品。
兩位“老人”深知花鼓戲要扎在時代,才能流傳更廣更深入,結合現在的舞臺新技術和敘事新手法,不斷改進,整理加工,反復實踐,不僅研究借鑒秦腔、滬劇、川劇、莆仙戲及湖南花鼓等劇種的精華,又學習融化了民間扮高臺,兜社火中的走馬子、跑旱船、魔女子以及云云步、螃蟹步、高蹺步、踢場步等鄉土歌舞之長,將地方小戲變成兼容多幕連綴、唱腔剛柔兼濟、音樂表現方式豐富多元的大型現代商洛花鼓戲。
作為編劇和導演的徐小強深知,花鼓戲的創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群眾性與時代性融合。每一個用詞、語言都非常通俗易懂,大家都能看懂,雅俗共賞,小事大情。以溫潤、溫暖的敘事,關切目前中國最大的民生議題,關心老百姓關心的,才是老百姓的戲。
筆者有幸觀看過徐小強編劇的《若河》,整場戲,細節真誠動情,沒有刻意堆砌華麗之詞,更沒有無病呻吟式故事情節,卻始終系扣著國之大事,人之大愛。
小調,也有大情懷、大市場,只要“唯真而作”,精益求精,讓每一個平凡人在戲劇中得到心靈的啟迪和撫慰。
“戲劇最大的特點就是以情動人,戲要是不感動就不好看,思想意義再怎么深刻,都不能打動人。《若河》以編年史、散文詩的結構講述了一個至善至孝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若水這么一個形象,至善至孝,感人至深。”中國劇協顧問、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會長季國平曾這樣評價。
誠如他所料,在《若河》的巡演開啟后,感動了無數群眾。看花鼓戲,成了眾多干部群眾的“精神洗禮”。
如今,花鼓戲進鄉村、進校園、進社區,擴大了社會影響力和普及性。很多學校也開設了特色的戲曲社團,讓孩子們學習戲曲基本知識,練習戲曲基本功。在商州區第三小學,孩子們時常有模有樣地學著“唱念做打”,哼著祖輩流傳的旋律。
商洛市成立商洛市非遺保護領導小組,建立商洛花鼓檔案,編纂出版圖書和資料,對一些經典劇目進行錄像。為了更好地傳承非遺文化,商洛創新開展“周周有戲看”和中心城區公園廣場“2+N”常態化惠民演出活動,讓商洛花鼓這個市民喜聞樂見的戲曲“零距離”和群眾接觸。
演出演出,再演出!似乎永遠在趕路,在排檔期。這就是目前商洛市地方戲曲研究院的工作現狀!劇目,需要“人”的辛苦奔波,才能呈現;市場,需要院團的演出去熱敷。無疑是辛苦的,但它唱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寫商洛、演商洛、唱商洛,創作演出具有商洛地方特色的優秀文藝節目,傳承和發展優秀地方特色文化,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也是我們的使命和初心。”李淼說。
歷經千百人的打磨,商洛花鼓戲,已經從以前的小曲磨成大戲,從地攤兒搬上大舞臺。多個花鼓戲劇目還受邀到加拿大、美國、烏克蘭等地參加文化交流演出活動,把中國傳統藝術帶出了國門,以秦嶺深處的幽蘭小調,傳遞著中國溫度。
商洛山窩窩,處處花鼓多。面對今天的“滿園芬芳”,商洛市文旅局局長鞏文超說,“在肯定商洛戲劇非凡成就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的時代商洛地方戲曲傳承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快構建商洛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培養地方戲曲創作人才,進一步提升市、縣區國有文藝院團藝術創作水平。”
尺水興瀾,鳴歌偕行!李杜詩篇,唐宋散文,記取過商洛的樵歌簫吟、煮雪問茶、晴耕雨讀、踏雪尋梅,把中國2000多年的浪漫都寫在這里了。而花鼓戲,以玉鳴珠落的旋律,唱出了當地人民的酸甜苦辣,唱出了骨子里那追日抱月的胸襟,傳遞人間至真至善,撫平了每一顆凡人心。(唐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