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戶外生火不稀奇,因失控引發的山火事件也多見諸網端并成為警示案例,但公開的、集體式的在山上燒植被生火,仍能在過去幾年國內戶外荒誕事件排行榜上占據一席之地。
日前,一則「游客夜爬大牯牛山縱火燒山」的消息在各類社交媒體上迅速走熱,火光一片的現場圖片和視頻被網友們瘋狂轉發。視頻中,上千人在夜里火星飄濺的山上觀景平臺等待日照金山和云海。收獲了新的人生照片和戶外體驗后,人群匆匆下撤,消失在山野中,徒留一地狼藉和數年才能恢復的高山植被。
11月18日,由于事件引發大范圍關注,昆明市東川區林業和草原局迅速發布通報稱其已聯合區公安局、當地街道成立調查組對相關情況進行核實。3天后,調查組發布情況通報,稱已初步查明涉事游客石某某、李某等12人的行為對大牯牛山植被造成破壞,帶來森林火險隱患,根據相關法律,對涉事違法人員予以行政處罰,并要求限期進行植被恢復。
從事發到公布處理結果,大牯牛燒山事件的解決堪稱迅速。不過,一場集體式的違法狂歡過去,我們又從中看到了什么?《戶外探險》據此和當地的戶外從業者、愛好者以及資深法律從業者聊了聊。一些基礎的戶外意識與行為規范仍是老生常談,與此同時,一些兩難的矛盾也在戶外熱的大背景下,愈發突出。
撰文|朱鵬
編輯|萊克
設計|Manny
圖片來源 | (除特殊標注外)受訪者提供
· 本文為「戶外探險OUTDOOR」原創內容 ·
大牯牛寨山(以下簡稱“大牯牛山”),是一座位于昆明市東川區東部的山峰,同時也是烏蒙山系的最高峰,海拔4017米。從昆明市區自駕前往大牯牛山的常規徒步起點紫霞宮,大約需要3小時。
昆明當地的戶外愛好者黃先生告訴《戶外探險》,在社交媒體出圈之前,大牯牛山的知名度還局限于昆明戶外圈內。今年8月,昆明登山協會將大牯牛山納入“昆明十峰”后,大牯牛山的名氣開始逐漸外溢。
據悉,“昆明十峰”是指昆明地區十縣區的地理最高峰,該系列線路于2005年由昆明登山探險協會正式對外發起倡議,至今已有超十萬人次參加,是備受當地戶外愛好者喜愛的系列線路。
11月伊始,隨著雨季結束,云南迎來戶外出游的好時節。大牯牛山山麓地處小江河谷,最低海拔不足700米,相對高差達3300余米。進入秋冬季節,其云海景觀開始變得常見。此外,在徒步熱和持續晴天的雙重加持下,大牯牛山的日出云海也開始吸引周邊不少游客慕名前往打卡。在社交媒體上搜索關鍵詞,成片的云海在陽光中像是被鍍了金,加之海拔夠高,頗有「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的意味。
▲圖源/網絡視頻截圖。
Bella在昆明從事戶外行業,她在集體燒山事件的前一周剛和朋友去過一趟大牯牛山。據她描述,11月10日的那個周末已經有不少人。當她和朋友早上7點半到達紫霞宮附近時,大批前一天晚上夜爬上山看日出的人已經陸續下山了。「我后來還問了一下紫霞宮那邊一個擺攤的當地人,因為每進一個車他要登記收20塊停車費,他說10號那天大概有1000人。」
▲看完日出云海下山的人。
社交媒體的種草速度超過了Bella的預期。從11月15日開始,大牯牛山迎來一輪人潮,每天夜爬守日出云海的人數激增至數千人。紫霞宮的停車平臺已經停不下車,后來者就將車沿一側停在上山的盤山公路「49拐」上。也是在這個周末,有人開始在夜爬等待日出期間燒火取暖,并在11月17日演變至集體式「燒山取暖」。據一位不愿具名的現場當事人,17日凌晨3點一批人到達山頂后,開始有人燒垃圾取暖,隨著人越來越多,不少人也效仿起來,后來有人開始直接點燒灌木叢,「灌木叢燒得快,很多人圍上去烤火,也開始掰斷杜鵑花樹枝丟進火堆。最多的時候有超過20個火堆同時在燒,火焰有三四米高,風很大,吹得火星到處都是。一直到早上7點都還有人在點火拍日出合照,揮著國旗,非常諷刺。」該當事人告訴《戶外探險》。
▲大牯牛山上游客集體燒火實錄。
據Bella回憶,她去的那個周末看見下山的人穿著比較五花八門,「有穿皮靴和普通外套的,也有看上去徒步裝備比較齊全的」。而在網上,通過一些現場視頻和自稱現場親歷者的描述,有人還特意帶了禮服上山,外面套著一件并不防風的外套,就等著日出時脫下衣服拍照。「燒火堆的地點是在離山頂還有一段距離的一處平臺,海拔大概3860米,地上都長著高山草甸。因為在山脊,沒什么遮擋,風很大。我去的時候,當時已經出了太陽,但拍了一會照片手就冷得不行,所以晚上肯定是更冷的。」Bella說。
多位受訪者都表示,據他們了解,現場有人進行勸阻,但無奈點火人數太多。「最后有人報警,公安和消防連夜上山,才沒有失控。」黃先生說。
▲看日出的大平臺。
在燒山事件引發廣泛關注的各類帖子下,「放火燒山,牢底坐穿」的評論是最常見的。
這并非夸大其詞。陜西省公安廳此前公布的典型案例顯示,僅2023年,就有因野外吸煙、私設「電貓」狩獵、林區違規用火、上墳祭祀和農事用火造成失火引發火情,相關責任人均被判刑的前車之鑒。
最終的處理結果通報顯示,現場核實受損植物總面積約165平方米,經林業專家現場確認,受損植物為金花小檗、粉紫杜鵑,屬一般野生植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對涉事游客石某某、李某等12人予以行政處罰,并要求限期進行植被恢復。
資深戶外愛好者,法律從業者靳毅告訴《戶外探險》,適用刑法一定是特別嚴重的事,一般的違法行為其實也夠不上刑法。從這次事件披露的信息來看,首先這群人基本上是一個過失行為,其主要目的是取暖,但最終造成了一定面積的植被受損,那么就該根據《森林防火條例》里的標準看具體怎么處理。如果達到一定嚴重程度(比如失火造成過火有林地面積2公頃以上就應當立案),那也會觸犯刑法。
▲ 游客集體燒火后的現場植被情況。
不少人好奇最終被問責的典型責任人是如何確定的,靳毅基于多年從業經驗分析認為,首先是確定有沒有旅游公司、戶外俱樂部相關人員進行了組織活動,這類人員肯定是承擔「首要」責任的。如果沒有組織方,就看何人在違法活動中扮演了積極主要的角色。即使沒有監控錄像,也不難查明。「就算參與人員互相不認識都沒關系,只要構建一個囚徒困境的場景——執法人員將涉案人員背靠背一一問詢,說明利害關系,一定能有結論。大部分人都是理性經濟的,不會因為想包庇他人而損害自身權益。」靳毅說。
Bella則在采訪中數次提起她在看到集體燒火消息后的震驚與后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一旦失火,救援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單是49拐就得開40分鐘左右,到了紫霞宮就得徒步了,快的話也得1個小時。一旦火勢蔓延,要想立刻撲救是很難的。」
▲上山的49拐。
在愈發干燥的秋冬季節,集體燒火沒有引發森林山火不得不說是極度幸運。據悉,云南省每年差不多會在年底進入森林草原防火期,例如2023年的防火期就從2023年12月1日一直到2024年6月15日(州、市、縣、區人民政府可結合實際,根據規定調整森林草原防火期、高火險期,按程序備案并向社會公布)。
另外損毀植物中沒有網傳的二級保護植物高山杜鵑也同樣幸運,否則幾位涉事違法人員大概率會因危害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罪被判處3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靳毅表示,關于保護植物,就算當事人事后稱不認識,法律上也完全不認可這類理由,「法一經公布,視為全民皆知。雖然讓所有人懂得分辨哪些是受保護的動植物挺難,但大家有這個法定義務。另外,即使是普通的野生花草樹木也不應任意毀壞,這也是基本的常識。」
▲ 每年夏天,大牯牛山上盛開的高山杜鵑。
在荒謬的集體燒火事件之下,也有觀點嘗試探討極端情況下的法律問題——比如,一群人真的冷到快失溫,為了保命,燒火甚至燒保護植物的行為是不是可以在緊急避險的前提下進而免責?
在靳毅看來,就算是緊急避險,也有邊界和必要限度,「假如因為求生燒了兩棵受保護的樹,當事人可能面臨民事賠償責任,不過如果為了取暖,燒一整片樹林,超出了避險的合理范疇,同樣也要承擔更為嚴厲的刑事責任」。
事發后,大牯牛山受到了空前的關注。不少人認為當地管理部門會因此選擇封山整改。《戶外探險》致電東川林草局求證相關情況,工作人員回復表示暫無封山計劃,游客仍可正常進山,但目前進山需簽署防火責任安全書,當地也增派了輪流巡邏的工作人員。
雖然大牯牛山已經被當地登協列入了昆明十峰,但該地仍不屬于被開發的景區。只是由于在當地戶外圈長期小有名氣,大牯牛山衍生出了相對成熟的路線。游客前往大牯牛山到頂后,打開由云南省登協運營的云嶺百峰小程序,可以直接進行定位,完成打卡后就能領相應的電子證書,「算是一個小小的儀式感。」Bella告訴《戶外探險》。
據了解,大牯牛山常規一日線路從紫霞宮起,該處海拔約3200米,上到頂再返回紫霞宮的距離約7公里,爬升超過800米,「這條路線肯定不適合小白。首先是海拔比較高,其次就是從紫霞宮開始就是連續爬升,雖然路況還不錯,但有的地方因為沙石松動,也不算很好走。」Bella說。
在此次燒山事件之前,游客前往大牯牛山相對自由,除了在紫霞宮需繳20元的停車費,也不需要像其他管理完善的地方簽署任何責任書即可進山。山上日常沒有設立工作人員崗亭,「有一戶當地人住在紫霞宮附近,擺了一個簡易的小吃棚,賣一些小吃,平常沒有看到過工作人員。因為大家基本上就是沖著日出云海去,看完就下山,也不太有人在山上露營。」Bella告訴《戶外探險》。
遇事先看責任人,再談管理機制,基本成了剖析當前國內戶外問題的思考路徑。但在了解了大牯牛事件的細節后,除了老生常談的問題與意識,一些兩難的問題也變得顯眼。
首先是管理配套。全國可能有數以千計萬計像大牯牛一樣的山,它們分布在不同的省份和市縣,歸不同的村落、街道管轄。抓大放小,相對寬松的管理模式是主流,「哪個地方會火有巨大的不確定性。一個地方能不能形成有效的商業模式都未可知,自然也就沒辦法做各種前期預投入。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像四姑娘山那樣吸引長線投資,在大火之前就已經開始配置相關資源了。」靳毅說。
這是隨著戶外走熱,隨機誕生的網紅地與當地承接和管理能力的現實矛盾。除了相對滯后的配套,各種錯綜復雜的權屬關系也是誘發很多連帶問題的原因之一,「一個地方火起來,這個地方歸誰有時候都很模糊。等出現具體問題時,就會發現由誰來負責也很值得說道。當然最令人難過的,還是在這些背景下,不受管制,也缺乏自制的不規范行為帶來的一地雞毛。像污染和遍地垃圾,真的讓人心疼。」靳毅告訴《戶外探險》。
在整個事件中,一個易被忽略,但又是核心起因的事實是「夜爬」。正是因為選擇在秋冬季節的深夜夜爬,一眾欠缺基礎戶外穿衣常識的游客站在無遮擋的高海拔平臺被凍得瑟瑟發抖,才誘發了燒山取暖的荒唐集體行為。
在小紅書,夜爬詞條相關的圖文有超1億次的瀏覽,而在抖音,數以萬計的夜爬視頻充滿激情,青春荷爾蒙和自由的風伴隨著背景音樂撩撥著屏幕前的下一位。粗覽近兩年夜爬的熱門地,河南、西安、川西周圍的山以及武功山屬于大熱選項。
在Bella看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玩戶外夜爬屬于「可以,但沒必要」的行為。在戶外,尤其是山上,夜爬不只是時間的區別,視線變差和溫差大都是極具風險性的因素,尤其是很多選擇夜爬的人并沒有豐富的戶外經驗,在黑夜中遭遇突發情況往往更難以應對。此外,在某些地區,夜晚遭遇野生動物的概率也比白天更高。
Bella是江西人,去過很多次武功山,在武功山,她親眼見過很多幾乎毫無準備就一頭熱上山的人。「有的人問的問題讓我覺得他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夜爬的是什么路線。很多人就直接問,難不難走?xx小時來得及嗎?線路長度、海拔、爬升和路況一概不知。」
去年冬天,Bella從武功山下山時甚至碰見了穿著時裝靴上山的人。據她描述,當時很多地方的雪被踩實后,甚至需要穿冰爪才好走,但不少人就硬走。她勸一些人下山,有人聽勸,也有人不管。「那天晚上我們在客棧還碰見渾身濕透,頭發結冰的人。可能很多人就是得吃虧才能意識到不是有腿就行,但在戶外,試錯的成本太高了。不知者無畏。我覺得很多新手是因為對很多事真的沒概念,才會在戶外有很多荒唐行為,因為其實我身邊的戶外人,都是越資深,越膽小。」
你在戶外見過哪些潛在的危險行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