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顧見
監制丨闌夕
阿里的組織架構,再隨時勢而變。
作為一家能不斷從變化中汲取力量的公司,阿里深諳“唯變恒穩”的哲學。眼下,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用一封內部信,開啟了淘寶天貓、國際數字商業、1688、閑魚等電商業務合而為一的新變局。上述業務被置于阿里電商事業群這個全新框架下,由蔣凡負責,直接向吳泳銘匯報。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在經濟日報刊文指出,要構建以內需為主導的國內大循環。數字時代,電商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又是擴大內需的重要一環。從這個意義上看,阿里電商事業群的整合,就是在為全行業的價值回歸開辟新航道——電商的再一次價值回歸,在阿里推動下,正式開啟了大幕。
一、“打野”告一段落,“出海口”已成
阿里的組織變革邏輯一直有跡可循。
遇到新風口,或是行業生態出現重大變化時,集團愿意通過化整為零給一線業務放權,尋求破局。而它每次試圖通過合并、瘦身收回拳頭時,往往意味著完成了新經驗的提純和驗證。
通俗來說就是,先鼓勵團隊去新興賽道打野,再根據成長情況與基本盤重新耦合。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板塊的發展歷程,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早期發展階段,一手通過阿里國際站和速賣通連接全球買家;一手通過收購、入股等方式連接海外電商平臺,將電商經驗與本土化運營相結合。
從財務角度看,這一手“打野”換來的是短期虧損。以今年前三個季度為例,阿里海外電商虧損近 107 億元。甚至過去幾年,一些“接盤”過來的海外平臺也出現了市占率的波動。但產業投資的邏輯,很多時候看短期數據毫無意義。
國際數字商業對阿里電商基本盤的戰略價值,已經在長年沉淀中得以凸顯。
一方面,它把市場集中度很低的出海賽道捋清了路徑。
過去幾年,電商出海這件事是一個典型的啞鈴風格。頭部企業發動鈔能力在頂級國際賽事上頻繁露臉,小微個體通過亞馬遜跟賣跟玩法,主打一個細水長流的搬磚模式。
而大量腰部商家,在出海這件事上的積極性始終提不起來。原因在于,這里面的選擇成本過于高昂:出海目的地選東南亞還是歐美?做獨立站還是入駐平臺?自營還是全托管?這些問題理不清頭緒,出海只能是“白給”。
好在,一個個深坑讓阿里盡數填平了。從速賣通針對自營、托管各具特色的雙軌賦能模式,到今年7月開推的“0退貨、0退款、0運費險”大服飾全球包郵計劃,都大大提升了中國好商品與全球消費者的連接效率。
類似這樣的幫扶舉措,讓電商出海越來越順暢。商家們的積極性、貨品供給效率都得到提升,截至8月5日,淘寶服飾行業海外成交金額同比增長近40%,參與服飾包郵的商家海外銷售額同比增長近90%。
某種意義上,正是阿里國際不斷拓寬品類推廣之路,才間接促成了去年“跨境電商四小龍激斗亞馬遜”的提氣故事。更有意思的是,被稱為美國大選最強預言家的“義烏指數”,也在借道阿里出海。2024年4月以來,阿里國際上的義烏新商家數量,同比增長77.5%。
另一方面,海外市場成為阿里AI能力場景落地的高產田。
今年上半年,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副總裁、AI業務負責人張凱夫在活動中透露:過去一年,阿里國際AI團隊在40多個場景里測試了AI能力,賦能50萬中小商家,1億款商品得到優化。商家的AI需求也不斷增長,商家對AI的調用量也在大幅增長。
不久前,阿里巴巴國際站又先后推出:為海外采購方提供一站式“采購顧問”服務的全球首個B2B AI搜索引擎;為中小企業在發品、接待、營銷、合規提供AI智能體賦能的 AI生意助手2.0。可以預見,這些AI應用場景將與國內電商業務產生新的化學反應,也為這波高質量的“出海熱”提供了堅實底座。
越來越多的成果表明,阿里電商已經有潛力成為中國制造和中國品牌的“出海口”。
記得吳泳銘出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后,就明確了“用戶為先、AI驅動”兩大戰略重心。而海外電商業務,無疑是這兩個方向上的“尖子生”。作為“出海口”的基礎設施成果也好,在AI方向的戰略契合度也罷,都讓這次的海外“打野位”回歸大部隊,顯得水到渠成。
二、扶正價值天平,推動行業重返增長正途
這幾年,圍繞電商行業展開的創新不少,但創著創著很多東西變了味。
類似“僅退款”這樣原本為用戶謀福利的嘗試,衍生出了很多野路子。比如有的平臺上,支持商家靠戰術虧損快速推高店鋪權重,再通過以次充好完成性收割后棄店重來的騷操作。把一個體驗為王的行業,變成了量化金融模型。很多媒體平臺上,都能看到商家在控訴類似問題,呼吁“別讓老實本分的創業者,為無良商家買單”。
還有商家不想承擔不合理“僅退款”的損失,會通過運費險等方法謊稱商品在運送過程中損壞、遺失,從而將矛盾轉向驛站,快遞側。一些價格不貴,但取證麻煩的商品,“僅退款”后莫名其妙成了快遞小哥自掏腰包。
表面上看,類似這樣的模式能為平臺帶去更多收入——頻繁觸發僅退款,是一個養蠱式的廣告觸發器,商家承擔損失,但投流費用照付。用戶沒得到心儀商品但拿到了退款,就有意愿繼續瀏覽商品。這就為同類商品的曝光和點擊,創造了空間。結果是,一次、甚至0次真實銷售轉化,卻帶來多份廣告收入。
但這樣的結果,損害了商家的長線經營熱情。商家為了旱澇保收,會從定價層面預留出賠付成本,最終讓用戶買到的商品品質越來越不可控,形成雙輸螺旋。
無形之中,商家被綁上了燃燒的戰車。跳車,意味著失去機會。繼續,則要忍受內卷帶來的高強度運營和虧損。這種“劣幣驅逐良幣”模式,更讓昔日的羊毛黨卷土重來,用花式“0元購”,擊垮商家的最后一道防線。
對于“僅退款”這一保護消費者體驗的舉措,阿里也會做出跟進,通過實踐去判斷該模式的價值所在。但同時,阿里也在全行業打響調整松綁第一槍。在今年7月,淘寶天貓宣布優化“僅退款”策略,希望用體驗分體系,打造出更公正的電商環境。僅一個月時間,新體系下全平臺4.8分及以上商家占比就超30%,不合理“僅退款”銳減,商家申訴7天完結率超過95%。
針對退換貨問題可能產生的糾紛,淘寶積極引入平臺、物流、保險公司打造出退貨寶產品,進行合理對沖。降低商家退貨成本的同時,讓退換貨模式更加健康。新模式下,商家們也從不計后果的卷低價轉向質價比驅動。
考慮到商家的營銷痛點,阿里媽媽上半年發布了新產品“全站推廣”,并全面接入淘系搜索、推薦資源位,打通淘系自然和付費流量池壁壘。雙11期間,阿里媽媽的“多波段搶收”、“品效聯投”、“付免聯動”等紅利策略,讓海量商家得以通過爆品撬動品牌力、穿透人群,實現GMV的高質量增長。
可見,當價值天平被扶正后,商家的積極性也會被充分調動。有了一個鼓勵修煉內功,讓優秀者脫穎而出的良好營商氛圍,從內卷中解放的商家們也就有了更多“走出去”的動力。而阿里海外電商打造的“出海口”也就能發揮更大效力,助力行業重返增長正途。
三、電商行業的第三次價值回歸
在阿里電商的調整變化過程中,總能看到行業發展的一些縮影。從結果上看,這些改變有著鮮明的利他主義特征,不斷引領行業從混沌中走向價值回歸。
電商行業發展早期階段,因為缺乏三方支付平臺,大大增加了交易風險。支付寶的出現,乃至獨立,加速了“信用商業”時代的到來,也算是業內的第一次價值回歸。
淘寶天貓的分與合中,則加速了商家對消費多樣性的理解,為他們在數字商業時代提供了方向指引,又是一次價值回歸。
眼下阿里電商業務的大整合,則讓商家們重拾電商初心,從內卷中抽身的同時,有能力、有底氣扎根全球市場謀求高質量增長,共赴電商出海大時代。
這第三次價值回歸,剛剛啟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