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姓,在百家姓中排名比較靠后的姓氏之一。目前全國約有鄔姓人口64萬。
鄔姓的得姓始祖是司馬彌牟,春秋時期晉國的官員。
司馬彌牟被封為鄔郡的太守,他的后裔子孫,以封地為姓氏,于是有了鄔姓。
成書于南宋嘉定元年(1209年)的《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記載:“鄔郡太守司馬彌牟之后,因以為氏。”
但是,關于鄔郡的具體地點,歷史上也多有分歧:有今河南省偃師和山西介休兩個觀點。
史書上也有這樣的記載:《路史·國名紀三》說:“春秋二鄔:一在晉,一鄭地。”
但是,我們梳理史料,更多的作品則認為:司馬彌牟為晉國人,他為鄔郡大夫,因此鄔郡在當時的晉國版圖內(nèi),具體位置在今天的山西介休一帶。
根據(jù)《左傳·昭二十八年》記載,當時的情況大致是這樣的:
晉頃公消滅了強大的祁氏勢力之后,把祁氏之田分為七縣,其中一個縣,就是鄔。司馬彌牟被派去管理鄔邑。
后來,司馬彌牟的子孫,有的繼續(xù)復姓司馬,有個則以封地為姓氏,稱鄔氏,世代相傳至今。
如今,在介休縣,鄔姓人口數(shù)量并不多,也沒有聚居集中地,當年的輝煌并沒有留存太多。
但是,在千里之外的東南沿海,卻有一個2000多年的歷史古鎮(zhèn),鎮(zhèn)上流傳這樣一句話:“一姓五千戶,浙東第一家”,說的是這里的一個家族,鄔氏家族。
這個古鎮(zhèn),就是西塢水鄉(xiāng),在浙江省寧波奉化區(qū)。
西塢形成于春秋時期,地屬越國。
歷史上的西塢,曾經(jīng)因為這里居住了13000名鄔姓人家,有全國第一姓氏居住地(一個姓在一個村子的比例)之稱。
走進水鄉(xiāng),沿著紅石板鋪成的小路前行,兩側(cè)是一條一條小弄。
古色古香的江南馬頭墻一座挨著一座,后畈閶門、里閶門、高豐小洋房、九代閶門、花花祠堂古跡掩映其間。
朋友介紹說,水鄉(xiāng)中有49條古弄,緩緩流過的小河,穿行期間,聚星橋、永豐橋、桑園橋等彼此串聯(lián),一步一景。
在鄔氏宗祠之中,街上的老人告訴我們:
無論是山西介休的鄔姓,還是河南偃師的鄔姓,都先后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
到了西晉末年,隨著五胡亂華,衣冠南渡,這兩脈鄔姓人家,都加入了遷徙的隊伍。
西塢,原名叫“西鄔”。
塢,碼頭船廠;鄔,專用于鄔姓。
西塢鄔氏的始遷祖為鄔寧三。
宋宣和二年(1120),鄔寧三為躲避金兵戰(zhàn)亂,舉家從臨海赤城輾轉(zhuǎn)來到四明金溪花樓,號稱“鄔花樓”。
鄔寧三有兩個兒子,長子吉甫,分家后住在河東岸,稱東鄔;次子祥甫,住在河西岸,稱西鄔。小河之間,搭建有聚星橋以通往來。
隨著繁衍發(fā)展,居住在西塢的鄔祥甫,家有五子,逐漸發(fā)展成為大村落,后代人逐漸都移居到了河東,河西因四面環(huán)水,形如船塢,統(tǒng)稱西塢。
明隨著鄔氏一族世代繁衍,逐漸有了“一姓五千戶,浙東第一家”之稱,形成了“36個祠堂、72個堂前”的規(guī)模。
萬歷年間(1595年),“西鄔”改為“西塢”,沿用至今。
在西塢南橫的行稻會弄內(nèi)我們看到了 “九代不分家”的九代閶門,門前寫著“天下第一家”的匾額。
這里熱情的老人,聽到我們當中有鄔姓朋友的時候,更是反復說著:“閶門開,回家來”。
或許,這就是割不斷的鄉(xiāng)愁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